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

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

施永庆[1]2000年在《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谢灵运研究是六朝文学的一个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已多有论述,成果颇丰。有关文化家族与个体作家的关系的研究则刚刚开始。陈寅恪先生云:“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对于家族文化的研究,除本世纪初期潘祖望先生有《明清嘉兴望族》外,就是魏晋门阀士族的一些历史研究,而家族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对谢灵运的影响,则较少论及。本文拟探讨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全文约50,000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谢氏家族的崛起和谢氏家族文化传统 一、谢氏家族的崛起:魏时谢衡籍儒学进入统治阶层;晋时谢鲲,谢尚、奕、万和谢安、玄、琰等代表着谢氏家族进入名士行列——掌握方镇实权——进入权力中枢三个阶段。 二、谢氏家族文化传统: 士族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1、具有祖先崇拜观念。2、家族重于国家。3、具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魏晋政权的建立,主要是皇权与士族的联合。4、文化特征。精通儒术是进入仕途的必须;谈玄论道是厕身门阀的标志;才学(文学)是士人评判标准之一,也是豪门高第最耀眼的饰品。 谢氏家族文化传统:1、玄学传统。1)、以玄学邀取令誉,作为晋身仕途之阶。2)以老庄之道作为政治斗争法宝。3)优游林泉是寄托个人情趣的一块独立天地。2、仕与隐的糅合。以家族利益作为出处进退的根本和指南,若家族显赫,则以归隐为基点,谢安即为代表。3、山水情结。谢氏家族的主要成员鲲、安、灵运、朓、等均是真诚的喜爱山水,不仅仅是时风,更多的是家族传统内核之一。 三、谢灵运以前的家族山水文学:尚。安。万。道韫。混。瞻。 第二部分 家族传统对谢灵运的影响 一、家族传统与谢灵运的悲剧 1、家族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名士”性格;偏激愆礼任性。 2、谢灵运不能被新朝重用的原因:“倔强新朝”的原因不是灵运瞧不起“家兵卫士”。名士脾气和政治上的缺乏远见是他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3、灵运的“热中”和他仕隐反复的原因在于家族观:朝隐之风和灵运仕时“经旬不归”;以往家族的荣耀对灵运的影响;数次仕隐的原因分析。 4、士族渐被逐出权力中心和士族不愿接受这一现实的矛盾,重振家族风流和他本身不可克服的缺点是灵运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佛教对谢灵运的影响 1、由僧人与士人的交往得出:名僧多具名士风度;世家大族最先受佛学影响;佛学即是玄学。 2、灵运佛学思想主要受慧远般苦学和竺道生佛性说影响,表现在《佛影铭》和《辩宗论》中。 3、佛学表现在其山水诗中,呈现为四个“证道”层次:惑;观(空观); 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11向 悟(悟与赏紧密关联);理,这和其诗中的情景关系、结构形式是相适应的。 三、谢家“清”之评论与大谢诗风的双重认识 1、谢氏家族“清”之评价的出现:前期为玄理之“清”;后期为文学风格 评价。 2、“初发芙蓉”风格的形成:玄学“大朴不雕”观点是谢诗“初发芙蓉” 的一个来源;南北学风对谢诗的影响。 3、繁密富丽风格的形成。玄学辩论对事物性状和拙象析理的影响;怫家 视万物为佛理农现的观点要求描写山水细致入微,以便“显法相以明本”。 4、灵运是南则诗风由雕琢向清丽风格转变过程的一个明显转折点。 第三部分 附论:I.IJ水诗产生的根源 一、简述各家观点。 二、山水诗产生的原因:士族文化传统是山水诗产生的内部主源;社会人 文环境是山水诗产生的外部压力;时代变革与个人瞪遇是山水诗产生的后天动 量;谢灵运个人天才是山水诗得以创立的核心。

戴路[2]2015年在《“宿命通”與北宋中後期文人的轉世書寫》文中研究说明佛教輪迴觀念規定了衆生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來回遷轉,前後的因緣業報相互承續。念念相續讓現世之人憶前生、悟宿緣成爲可能。佛經中有“宿命通”、“宿命明”、“宿命力”的説法,即諸佛菩薩對前世事跡和過去因緣的通曉。受此觀念影響,六朝以來的史傳、小說、筆記中出現了衆多談前生、論轉世的内容。到北宋中後期,文人士大夫的轉世傳聞更加流行,宿世前生成爲文人之間普遍談論的話題。他們在學佛習禪的過程中,結合各自的人生經歷與心性修持,對命運機緣和生存形態擁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宿世前生的話題被大量運用於交際場合,古今文人的轉世關係得以建立,涉及藝術淵源和創作方式的

朱明歧[3]2016年在《以北地傅氏砖为代表考论北人高门望族南来会稽》文中提出两晋南北朝之际,五胡乱华,中原士庶和北人高门望族大批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批南迁的第一次。史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之后,为了安置南迁士庶,当政者采取汉代已开其端的侨置郡县的措施。二百多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侨置郡县的问题,并且开展研究考证。如钱大昕、王鸣盛、乃至近现代的陈寅恪、谭其骧,葛剑雄以及南京大学南北朝史专家胡阿祥教授……上述学者教授的研究,着重在问题的提出,史料的收集考证。本文以明止堂收藏的大量汉晋文字砖中搜出三块同坑出土于绍兴地区(古代会稽郡)的北地傅氏砖,以实物为依据来证实陈寅恪先生北人望族南来至会稽的推论,论述了北人望族南迁的位置和规律,指出了会稽地区没有侨置郡县的原因,对陈寅恪提出的会稽乃吴人士族力量较弱的地域一说,从实物与史料两方面进行了肯定与补充。同时通过北地傅氏砖反映出的傅氏大族品格来阐述陈寅恪先生北人南来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引起了江左三百年的大变动,这不仅是人口大迁徙,也是中国北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南移。

参考文献:

[1]. 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D]. 施永庆.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宿命通”與北宋中後期文人的轉世書寫[J]. 戴路. 新宋学. 2015

[3]. 以北地傅氏砖为代表考论北人高门望族南来会稽[J]. 朱明歧. 字砖研究. 2016

标签:;  ;  ;  ;  ;  ;  

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