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论文_石艳

(岳池县中医医院 四川 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常规核磁共振(MRI)、磁共振脊髓造影(MRM)进行诊断,对比单纯MRI与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在72例患者中,共出现86个突出椎间盘,其中中央型48个,旁中央型25个,椎间孔型10个,游离型3个。联合组诊断率高于MRI组,但两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MRM作为MRI诊断的有效补充,对于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脊髓造影;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0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影像学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选取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符合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PLID标准。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2.2±4.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4.8±3.5)年。

1.2方法

患者先均采用常规核磁共振进行扫描检查,然后通过正中矢状位图像定位冠状位实施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需注意核磁共振矢状面体层成像关键点,矢状位SE序列的TIWI轴位重复时间(TR)为750ms,回波时间(TE)为12ms,层厚设定在5mm,层间距离调整到1mm,激励次数在3~5次范围;矢状位FSE序列的TZWI轴位的TR为3700ms,TE为120ms,层厚设定为4.5mm,层间距离调整到1.0mm,激励次数为3。然后实施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检查,冠状位3DFASE序列重复时间在8500ms,回波时间为150ms,层厚设定在1.5mm,无间隔距离,激励次数为1;在此过程中,需打开脂肪抑制技术,视野调整到32cm×32cm,矩阵调整到385x385,层数范围在28~45,将扫描时间设定在5~10min范围。成像采用MIP予以影像重建,且将影像头部或足部作为轴心,在180。平面内往外旋转18。保存,对其进行详细观察后进行确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突出椎间盘所处位置;观察突出椎间盘类型;观察对比MRI组、MRI与MRM联合检查组的诊断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72例患者中,共分析86个突出椎间盘,在L1-2处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有6个,在L2-3处发生的有8个,L3-4处发生的有17个,L4-5处发生的有30个,在L5-S1处发生的有25个。所有突出均属于椎管内型,其中中央型48个,旁中央型25个,椎间孔型10个,游离型3个。MRI组与联合组比较,联合组诊断率高于MRI组,但两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成年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往往是因为椎间盘退变、髓核脱水及碎裂形成纤维环裂隙造成的,此类裂隙形成髓核突出通道[1]。突出的髓核作为椎间盘的重要物质,极易导致周围组织出现一系列炎性病变;从而使得病灶周边出现血管翼,而且髓核会出现轻微变化;通过对椎间盘突出实施生化研究,发现椎间盘突出是因为磷酸酶A2活性提高而导致的。磷酸酶A2是炎症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索形成的关键酶,磷酸酶A2活性提高则标志着此组织会出现炎性病变,而且与腰间盘突出发生后的形成坐骨神经痛存在密切相关性。

对PLID进行影像诊断时,MRI诊断结果与CT、X线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采用矢状位T1WI、T2WI相结合方法进行检查,轴位T2WI可对椎间盘形态及信号改变进行明确显现,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病变具有较为明显价值[2]。采用常规MRI检查腰椎间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其变性、膨出、突出及脱出等情况,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可得到清晰显示,而且可通过三维切面,多节段上下连续成像,对椎弓、马尾神经、脊髓、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及其与突出物相关性进行确定,尤其是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突出物与硬膜囊神经根存在的相关性,且能够评估髓核的化学成分变化及结构差异。PLID患者神经根受压是进行影像诊断的关键,当遭受机械性压迫时往往导致神经根袖甚至是神经根出现变形、移位现象,神经根袖内的蛛网膜下腔相应的局部狭窄甚至闭塞,而神经根会因受到刺激及压迫而出现炎性水肿、增粗症状,导致周围蛛网膜下腔持续减小。所以明确蛛网膜下腔形态变化可间接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MRM可对神经根受压进行良好检测,效果明显优于MRI检查结果。

总之,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效果,MRM是MRI诊断的一个有效补充,对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具有显著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安波.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1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45-46.

[2]辛欣,刘新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MRI影像学疗效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52(9):6-8,21.

论文作者:石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探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论文_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