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综合分析_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多种经营战略综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战略论文,多种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种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大趋势,也是搞活企业的重要途径。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企业多种经营战略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尚未开拓的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企业面向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使实施多种经营战略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从多种经营的必要性、类型、发展趋势、影响因素诸方面,对企业多种经营战略的基本理论作一综合分析。

一、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所谓多种经营,一般是指企业经营与原有业务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跨行业的业务,形成生产多种产品和提供多种劳务的综合体系。美国经济学家高尔特给多种经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多种经营是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不同质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多”。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战略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经营是现代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又遭遇风险的威胁。为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立于不败之地,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开创力和应变力,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结构,冲破行业壁垒,向新的行业和领域开拓。这就是企业多种经营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体系的完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协作的发展,企业多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多种经营已被列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特征。根据《西方100家巨型跨国公司》的资料,这些巨型公司无一不是多种经营成效卓著的佼佼者。美国60年代在食品、电机等主要部门的最大8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其他244个行业,其中有107个行业被占有各该行业产值的1/3以上。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铁路机车,占美国铁路机车总产量的85%,生产的电冰箱占美国电冰箱总产量30%。在日本,经济企划厅1971年11月所作的调查表明,日本的制造业中有74.7%的企业、商业服务业中有58.7%的企业实行了经营多角化。1983年,在资本主义世界1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名列第50位的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70年代以前以船舶、成套机械、军火、玻璃、水泥、食品等产品控制了全日本并向海外扩展,1973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使该公司把经营重点转向汽车和建筑机械,并逐步扩展到化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结构钢材和航天工业。日本三菱商事公司最得意的广告是“从方便面到导弹”,说明其多样化经营范围之广泛已远远超出流通领域。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多种经营发展如此广泛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二是为了减少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的不断出现,为谋求战略发展和长远利益,传统工业部门的资本纷纷向新兴工业部门转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机制作用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对企业经营多样化提出的客观要求,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有其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深刻根源。

(二)我国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必要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型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解体,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逐步打破,市场机制的逐步发育,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形成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由自主权的扩大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逐步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形成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强大内部动力。企业走向市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竞争的激烈性,机遇和风险的挑战性,推动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战略与之相适应。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型企业搞活经营成效显著者,不难发现实施多种经营战略取得成功的秘决。例如,大中型企业集中的国防工业部门,在中央的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的指引下,开始了重大的战略转移。在实施这一战略转移,开发民品、多种经营方面,企业经营成效明显拉开了差距,“早转早搞活,晚转晚搞活,不转搞不活。”有关资料表明,航天航空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民品产值已占其总产值一半以上,航空工业系统的非航空民品品种,已由600多种发展到3000种以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则适时提出“国内为主,积极出口,船舶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80年代以来,在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同时,非船舶产品异军突起,扶摇直上,产值由1981年占总产值的14%上升到1991年的32.4%;而其利润已占整个总公司利润的40%以上。十年中开发非船舶产品上千种,形成了铁路敞车、烟草制丝设备,集装箱、蓄电池、电冰箱、自行车、摩托车、复印机、电度表、温控开关等批量生产能力;为石油、石化、煤炭、交通、冶金、建材、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提供了装备,也给船舶工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显示了实施“船舶为主,多种经营”战略的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多种经营,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中型企业生产潜力,实行生产要素存量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50-60年代建设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具有“大而全”的特点,而在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大都存在明显的生产能力不平衡的状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据统计,某工业总公司系统所属大中型企业实施多种经营前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为:铸钢54.38%,铸铁34.34%,锻造49.28%,热处理21.83%。生产能力的闲置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技术力量、技术储备等软要素,形成“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为开发企业生产潜力,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实力,开发多种产品,实行多种经营,是一条投资少、产业多、见效快的道路。

即使建厂之初设计能力基本平衡的企业,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企业各生产环节也会出现生产能力不平衡的状况。充分利用剩余和闲置的生产能力,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边际贡献率,是从合理的产品组合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途径。

(四)多种经营是企业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的必然趋势

发展多种经营,不仅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直接动机,而且是多种投资动机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投资动机,概括起来有20种,其中占前十位的投资动机有:1.开辟国外市场;2.创汇;3.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4.利用现有设备或带动出口;5.获取高于国内的利润;6.利用国外资本;7.产品多样化或扩大经营范围;8.发挥管理和营销优势;9.发挥生产和技术优势;10.克服东道国进口限制。可见,从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动机分析,产品多样化或扩大经营范围已列为居于前十位的直接投资动机。而且,其他的投资动机的满足,也都和行业的选择相联系。如果划地为牢,固守某一行业,往往难以实现投资者的既定目标。只有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和自身的经营实力,灵活应变,不拘一格,在理想的投资地区,选择最有前景、预测效益好的行业进行投资,才能满足投资动机的要求。事实上,我国在境外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些企业,都是成功地采取了灵活应变、多方运筹、多种经营的战略。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经营的业务都是多样化的。这些跨国公司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就是实行“多角化经营战略”,这也是这些公司由一般的贸易公司、金融公司、生产企业向跨国公司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国外多种经营战略理论综析

企业多种经营战略,在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为适应市场机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进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多种经营战略的选择,我们在广泛参阅国外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外有关多种经营的文献,概括介绍欧美、日本等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国外多种经营战略的基本理论作一综合分析。

(一)关于多种经营的分类

为研究多种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发展程度、特征和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对多种经营进行分类。国外这一分类广泛采用美国鲁梅尔特的企业经营战略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引入了两个量的概念作为分类标准,即:专业比率(Specialization Ratio)和关联比率(Related Ratio),即:

可见,专业比率和关联比率分别表示企业的多种经营程度和企业经营项目的相互关联程度。它们之间有一明显的关系,即SR≤RR。

根据上述两个量,鲁梅尔特把企业战略分成如下类型,并用图1表示:

图1 鲁梅尔特多种经营战略分类图

Ⅰ)专业型: S(Single Business) SR≥0.95

Ⅱ)主导型: D(Dominant Business) 0.70≤SR<0.95

Ⅲ)关联型: R(Related Business) SR<0.70 RR≥0.70

Ⅳ)非关联型:U(Unrelated Business) RR<0.70

由于研究多种经营内部关联结构的需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集约型(Constrained)和扩散型(Linked)这两个定义关联形式的分类标志。所谓集约型,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经营项目中,各项目均相互关联,联系呈网状;所谓扩散型,是指各项目只与组内某个或几个项目相关联(不一定是每个项目),其联系呈线状。由此,可将上述多种经营战略分类的Ⅱ、Ⅲ——即主导型多种经营战略和关联型多种经营战略进一步作以下划分:

此外,从主导型多种经营中可分离出一种所谓垂直统一的多种经营(垂直统一作为一种特殊的关联方式),因此引入垂直统一率(Vertical Ratio-VR)的指标。所谓垂直统一率,是指垂直统一的各项工程的原材料、副产品、半成品乃至成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当VR>0.70时,即被认定为是垂直统一型多种经营。

一般认为多种经营程度逐步上升的战略变化是按以下秩序进行的,即S、V、DC、DL、RC、RL、U。可见,企业多种经营程度与专业比率成反比,与非关联程度成正比。多种经营分类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评价多种经营发展程序、特征和趋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也为评价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多种经营的发展趋势

多种经营发展趋势一直是多种经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对美、英、日企业多种经营发展动向的资料(如表1、2、3)进行分析。

表1 1949-1969年美国企业多种经营战略分布

战略类型企业各种战略类型分布比例(%)

194919591969

S 34.516.2 6.2

V 15.714.815.6

DC18.016.0 7.1

DL 1.8 6.4 6.5

RC18.829.121.6

RL 7.910.923.6

U 3.4 6.519.4

总样本数(企业)

189 207 183

资料来源见注1。

表2 1971-1979年英国企业多种经营战略分布

战略类型企业各种战略类型的分布比例(%)

1971 1979

S 41.5 26.8

D(V,DC,DL)16.6 19.5

R(RC,RL) 18.5 25.9

U 23.4 27.8

总样本数(企业)

205

205

资料来源见注2。

表3 1958-1973年日本企业多种经营战略分布

战略类型 企业各种战略类型的分布(%)

1958196319681973

S 26.324.319.516.9

V 13.215.318.618.6

DC14.911.010.211.0

DL 6.1 5.9 8.5 6.8

RC14.919.514.414.4

RL15.916.122.025.4

U 8.8 7.6 6.8 6.8

总样本数(企业)

114 118 118 118

资料来源见注3。

根据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近几十年中,各国企业经营多样化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2.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没能得到细分类状况下英国的资料),关联扩散型多种经营(RL)的发展很快,并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多种经营类型。

3.日本企业虽然也存在明显的经营多样化趋势,但无论是其发展速度还是企业平均的多样化程度,都低于英美。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Kono解释为:一方面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给日本企业以很多不改变产品结构而增长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各行业有相对较高的进入障碍。

(三)影响多种经营程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多种经营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它的目的,旨在针对这些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对于这些因素影响的重要程度,各国学者多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研究。公认的结论认为,影响多种经营程度的主要因素有:

1.原有行业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需求增长率偏低(甚至为负),易促使企业转入新的行业。

2.行业的特性,即不同行业的经济技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多种经营类型的选择。例如,纺织业专业化程度一般较高,而机械工业通常有相对较高的多样化倾向(如表4所示)。

表4 美国若干行业多种经营类型分布

战略类型SVDCDLRCRLU总计

木材、家俱业300 0 0 0 0 3

陶瓷、玻璃、112 0 2 2 2 10

纺织业 453 0 4 0 1 17

交通设备001 0 5 0 1 7

电子工程201 3 5 2 4 17

机械工程504 31623 9 60

食品、饮料、烟草216 1 9 0 1 20

资料来源见注4,表中数据为企业数。

3.企业规模。企业资本的增加给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多种经营程度有正相关关系。

4.企业经营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越易促使企业多种经营,这是一个与经营者相联系的主观成份比较浓的因素。

(四)多种经营的经济效果

多种经营的经济效果评价,通常是从收益率、稳定性、增长率三个方面进行的。各国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多种经营经济效果的研究,有以下比较一致的观点:

1.多种经营公司的经济效果与和经营项目有关的市场结构因素的联系,要比和公司多种经营形式选择的联系密切得多。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及新的生产者进入市场难易程度等。它反映市场竞争的程度。一般分析市场结构把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个类型。事实证明,经营战略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结构所决定的。

2.从收益率考察多种经营的经济效果(通常用总资产利润率表示)。研究表明,关联型多种经营要比非关联型多种经营高,专业型经营的企业收益率稍偏低。

3.从经营稳定性方面考察多种经营的经济效果。通常采用投资收益率标准方差来表示稳定性(标准方差为n期投资收益率平均值),方差越小,经营越稳定。也可在此基础上用股权率(Eqnity Ratio)进行加权修正,研究表明,经营稳定性总体上随着多种经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表5为日本学者Kono对1962-1980年日本102家大企业投资收益率标准方差的统计计算结果。

表5 日本102家企业经营稳定性分析

经营战略类型

S

D

R

U

投资效益率标准方差DEV2.482.652.251.4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多样化程度高的经营战略从其全面经济效果来考察,虽然不能说有绝对的优势,但确实具有相对优势和合理性,这也是几十年来各国企业经营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多种经营之所以在经济效果上产生相对优势,可以从协同作用(synergy)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所谓协同作用,就是两个事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两个力量简单总和以上力量的联合效果,即所谓“2+2=5”的效果。按照Kono的观点,企业在经营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取得经济优势,一是通过专业化,获得技术和规模上的优势;二是发挥协同作用。这种作用产生于多种经营的关联性,包括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由此,Kono对多种经营的协同作用解释为:一方面共同使用研究能力、生产能力可形成规模生产的优势;另一方面,使用共同的市场渠道、买者、用户,以及同一市场系统和同一公司形象,可带来所谓“市场规模”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此经济优势来补偿在多种经营中由于进入障碍而引起的经济劣势。

市场关联型多种经营的企业,其经营稳定性通常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两种产品的市场关联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这两种产品的需求正关联。不过,根据已建立的评价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市场技术关联型多种经营具有最佳的综合效果。这正是重视协同作用的客观依据。

多种经营综合经济效果的表达式为:

SOG 综合经济效果

ROT 总资产收益率

DEV 投资收益标准方差

GRT 销售增长率

EQV 股权率

(五)多种经营的方向选择

高尔特通过对美国1929-1954年企业多种经营发展的研究发现:

1.行业的增长速度和被进入的频率之间成正比关系;

2.被进入行业的技术变化率是影响进入频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技术相近性是行业选择中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极为有趣的是,上述结论的前两条与产业结构理论中著名的筱原二基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极为接近,它们对多种经营重点产品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高尔特在多种经营方向选择的研究中,引入了进入障碍的概念。进入障碍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恩在其产业组织理论中描述市场结构而引入的。所谓进入障碍,是指当一个企业欲进入一个行业而与行业中原有企业竞争时,这些原有企业所拥有的种种优势必然成为该企业进入行业并发展的障碍。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形成进入障碍的原因大致有:

1.经济规模障碍。一般新进入者较难立刻达到经济规模,这在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尤为突出。

2.原有企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原有企业的综合成本优势主要来自技术熟练性、长期形成的供销渠道等。

3.必要的资本障碍。通常指新进入者所需的初始投资。

4.政策、制度因素。包括政策对某些行业的保护和限制以及生产许可证制度等等。

5.产品差异性障碍。产品差异性也是形成进入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企业在开展多种经营时,应选择进入障碍低的产业。但高尔特认为,较高的进入障碍本身就是一种进入的诱惑。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也提到:高的进入障碍和低的退出障碍对行业中的企业来说是最佳的。其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 障碍与获利能力

贝恩曾对美国的一些行业作了粗略的分类(如表6所示)。可见,壁垒低的多为附加值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6 美国若干产业进入障碍分类

行业进入障碍特性行业名称

高进入障碍 酿造、纸浆、新闻业、一般药品、肥皂、爆炸物

、玻璃及玻璃制品、汽车、飞机及部件、摄影器

材、冶金、拖拉机、计算机、复制器材、重型电器

、电话电器、火车、机车、造船

中进入障碍 面包、制糖、清凉饮料、卷烟、木材、造纸、石灰

制品、金属容器、打字机、书籍、煤气、有机及无

机化学制品、卫生设备、化肥、炼油、内外轮胎、

重工业机器、大型家用设备

低进入障碍 肉类加工、面粉、水菜、蔬菜、罐头、木制家具、

波纹铁皮容器、印刷、毛纺织品、棉纺织品、服装

砖瓦、小五金、鞋袜、水泥、翻砂等

资料来源:转摘J.S.贝恩《排斥竞争者的壁垒》,哈佛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76-299页。

本文对企业多种经营必要性的论证,对国外多种经营基本理论的综析,目的在于引起我国企业界对这一战略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为我国企业多种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评价提供借鉴,为促进我国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为开拓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起到促进作用。

注1:资料来源:Rumelt,Richard P"Strategy,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Boston,1974.

注2:资料来源:Luffman G.A.and Reed.R."Diversification in British Industry in the 1970"Strateqic Management Joarual,VOL3,303-314(1982).

注3:资料来源:王北辰等编译《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2.

注4:Grant Rober M."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rigley/Rumele strategic Catego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9,333-346(1988).

标签:;  ;  ;  ;  ;  ;  ;  ;  ;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综合分析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