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患者血透中肢体制动的探讨论文_吴妙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透室

【摘 要】目的 采用各种措施使动静脉内瘘患者在血透中肢体制动,使透析过程血管通路更顺畅。方法 从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开展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选出46例,采用风险等级评估制度对其采取相应的肢体制动护理,作为研究组。从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同样选出46例病历,其未采取肢体制动护理,作为对比组。记录两组患者穿刺针移位和脱出的概率,并记录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穿刺针位移率为6.52%(3/46),明显低于对比组23.91%(11/46);研究组穿刺针脱出的概率为4.35%(2/46),明显低于对比组19.57%(9/46)。同时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患者宣教以及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再穿刺率,同时增强了患者对血液透析配合重要性的认知和依从性。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血透中;肢体制动

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尿毒症患者逐年的增加且预后差,患者必须通过血液透析等肾替代疗法来维持生命[1]。血液透析最关键的是保持血管通路的畅通,为避免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肢体的抽搐、躁动等,引起穿刺移位造成血肿、渗血和脱出。保证动静脉内瘘患者能顺利完成每次血透,在血透过程中有效的肢体制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动静脉内瘘患者血透中肢体制动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两个时间段选出的两组患者。对比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从35岁至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16±3.17)岁。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患者的年龄从36岁至6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7.88±3.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 评估及宣教

在血液透析前由接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受教育情况、睡眠、饮食、有无其它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等,根据评估情况分低、中、高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对应的肢体制动措施。并向患者讲解肢体制动的重要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患者可多进行书面教育及口头教育相结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进行讲解。对于老年及学习能力较差的患者可反复多次进行讲解。利用巡视的机会多次进行宣教。嘱其有特殊情况要及时汇报护理人员,对于血透新患者及特殊情况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肢体约束措施。

1.2.2 措施

1.2.2.1低度风险患者 多为依从性好,行血液透析多年的患者。穿刺后可根据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位置,固定上肢摆放的位置及角度,采取常规巡视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低风险者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年轻者,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性讲解肢体位置及角度对血液透析的意义和原理。让患者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操作。

1.2.2.2中度风险患者 为意识清楚且能较好配合医护人员,但有时在入睡或走神时会不自觉抽动血液透析的肢体。因此可在采取低度风险患者应用的措施同时,在血液透析肢体的进行约束,可对透析肢体的手掌处用宽胶布横向固定,再用约束带以8字式固定于手掌部,可有效的防范患者活动肢体。

1.2.2.3高度风险患者 多为意识较模糊不能配合患者,但又必须行血液透析挽救生命。此类患者在应用中度风险患者的预防措施同时,让其家属在更衣及鞋帽后,坐其床旁扶住患者肢体,使其不影响血液情况又能有效用的固定患者肢体,使其能血液透析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因此对其家属进行各项配合事项的宣教,还要对其心理辅导,使其更好更有耐心的照顾患者及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1.3 VAS疼痛评分

VAS疼痛评分采用患者主观判断方式,根据0分到10分之间选择一个数字代表自身的疼痛感,其中0分为无疼痛感;1分到3分为轻度疼痛;4分到6分为中度疼痛,可以忍耐;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无法忍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血液透析患者肢体制动问题采取的分等级预防措施,有效的预防了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穿刺针移位、脱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心理。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两组患者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表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血液透析是VAS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时间长达4小时,在这4小时过程中患者会入睡、进食、移动身体以及无意识的肢体抽动等等,种种原因使的穿刺针移位或脱出的风险大大增加[2]。及时有效评估患者情况,进行等级预防处理,有效降低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也减少了因反复穿刺对动静脉内瘘引起的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提高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临床上应用使用效果较满意。

参考文献:

[1]朱光红.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9(2).

[2]张春燕,吴佩勤.血透患者蝶形上肢约束带制作.MODERN NURSING,2007,13(3).

论文作者:吴妙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动静脉内瘘患者血透中肢体制动的探讨论文_吴妙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