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终于写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出了改革的蓝图和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轨迹,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拓展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重大理论创新,阐明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解决了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发展铺平道路。

▲1992 年11 月18 日,北京市第一个固定的人才交流场所——北京人才市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业。它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使用而设立的。 新华社

“市场经济”终于写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大体来说,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第二阶段是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第三阶段才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形成的过程中,引起学术界诸多争议。

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在CNKI设置检索条件:主题=“深度学习”&“教学”,并对其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2015-12-1—2017-12-1,共计12年。删除会议通知等,共检索出1350篇文献。

争议随着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云开雾散: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勾画出了改革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争议中确立“商品经济论”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但是,真理的声音是压不下去的。1983年以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以其更强烈的现实背景、更充分的理论论证,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吸引着千百万人的注意。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界和理论界多年的争论,作了总结,以党的决议的形式,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使我们的研究和讨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指标均有着明显的升高现象,临床上早期对肺癌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等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治疗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展程度进行判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以后,经济学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中国的经济改革,应明确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市场化改革。内容包括:企业应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价格体制,建立和发展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宏观经济管理要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

它是中国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一横”青岛至银川通道(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通道的最东端一段,与该通道已经开通的石济高铁、石太高铁实现连通。济青高铁与胶济铁路、胶济客专在济南至青岛间形成“三线并行”的铁路交通运输格局,将极大提升济南至青岛间运输能力,对沟通山东省与三大经济带,推进国家级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一直有人写文章提出和论证上述判断。例如,1982年当时有的同志发表文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属性”,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持反对意见的同志说:在我国,尽管还存在着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但是绝不能把我们的经济概括为商品经济,否则就会模糊有计划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界限,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市场经济论”的选择

“国……国亡了!我……我也……老了!你们还年青,你们去救国吧!我的老骨头再……再也不中用了!我是个老亡国奴,我不会眼见你们把日本旗撕碎,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1992年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看法。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校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师根据国内外形势,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自身能力做规划,更需要的是全员,即包括高校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其他人员在内,共同参与、共同引导。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特点、专业内的职业特点,对学生加以具体化的详尽的指导和规划。

1986年,有文章认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模式,主线是国家掌握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或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吴敬琏等学者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新体制的框架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证。

同年9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对经济改革理论的认识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9年之后,有的经济学家对市场取向改革表示怀疑和否定,主张从“市场取向”转为“计划取向”。调子最高的是:“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市场化”就是“自由化”、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等。

不过由于大部分经济学家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也由于1990—1991年邓小平几次讲话,明确指出“不要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等,这场理论争论不久就平息下去了。

自那以后,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的文章销声匿迹。

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究竟是怎样的?其基本框架是怎样的?有哪些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分配关系是怎样的?市场关系是怎样的?宏观调控是怎样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1993年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来解决。

起草时遇到最大难题

我有幸参与起草了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正式起草文件我记得好像是从1993年6月1日开始的,那天江泽民同志来给我们作报告,讲了总的要求。十四届三中全会起草组当时有二十几个人参加。温家宝同志(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是起草组组长,曾培炎同志(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和王维澄同志(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是副组长,下面分设几个小组,大概共有10个题目。我跟郑新立、高尚全三个人一个组,我们这个组负责的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起草时,我们尽量把经济学家的许多改革理论吸收进来,尽量把大家的研究成果在文件中反映出来,指导中国的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在起草过程中,当时最难攻克的问题之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确立企业改革的方向,这个观点大家是一致的,但是现代企业制度有哪几个基本特征却反复了好久,以至于到最后,我们还把原国家经委的几位领导请到玉泉山,反复商议研究,最终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写入了文件。现在看来这4个特征非常正确,尤其是把“管理科学”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非常正确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是从1993年6月开始,到11月结束,大概有半年的时间。1993年11月11日—14日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上,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大支柱。

编辑:王红茹 wanghongru@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

亲历者 张卓元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曾参与起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本文为《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的报道)

标签:;  ;  ;  ;  ;  ;  ;  ;  ;  

“市场经济”终于写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