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生态系统环境战略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甘肃省农村生态系统环境战略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甘肃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生态系统论文,战略研究论文,农村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甘肃农村生态环境概况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辽阔,农业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生态条件处于极限。严酷的农村生态系统结构单调,功能低下,抗御扰动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及农村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覆盖率低,历年人工造林保存率不高,全省森林破坏面积达30万hm[2],约占天然林面积的18%以上, 草林植被难以维持农村及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二是水土流失面积达17.18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7.8%,每年流失泥沙5亿多t,每年从坡地流失的养分数量约相当于70多万t化肥,沙化、盐渍化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村能源缺乏,农民生活燃料的80%依靠燃烧农作物秸秆、薪柴、畜粪等生物能源;四是污染日趋严重,目前全省工业废水净排放量超过4亿t,并以年600万t的速度递增,全省乡镇企业年排放废气超过360 亿m[3],废水4000多万t,废渣2000多万t。“三废”大部分直接排入农村环境,使农村环境污染蔓延扩大。1988~1989,兰州、白银、天水、平凉、武威等地市农村受重金属、农药、化肥等各类污染源污染的农田面积达42.19万hm[2],占调查区耕地面积的29.86%。 全省每年使用化肥140万t,其中大部分为氮肥,而氮肥目前利用率不到40%,其余残留部分会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农膜覆盖面已超过13.33万hm[2],使用量近万t,每年残留的地膜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 目前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甘肃农村环境恶化趋势

2.1 土地资源超载的状况加剧

甘肃耕地资源由于山旱坡薄地的比重大,数量上的优势为质量上的劣势所抵消。长期以来,挤占耕地、乱垦荒地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开垦后又不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有的经营1~2年后又撂荒,造成植被的破坏和新的水土流失。从60年代初期起,全省耕地面积每年减少近1万hm[2]。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没有根本改善,人口以1.4%左右速度递增,年均增加人口33万左右, 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还有沙漠化、盐碱化不断扩展,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从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入手,大力搞好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开发研究,提高土地的单产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村教育落后,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二是要大力搞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三是解决好化肥、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工业污染和城市废物对土壤的侵蚀问题。

2.2 草原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将难以根本改变

由于不合理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破坏了牧区的生态平衡,使草原生产能力退化,产草量下降,质量衰退。存在的困难,一是草原的生态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矿产开发、交通建设、农业开垦和造林工程等还要占用草地资源;二是牧区年均降雨量有下降趋势,严重影响草地生产力;三是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难以杜绝。

2.3 森林生态功能较弱,供求矛盾突出

甘肃森林资源缺乏,覆盖率很低,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且林种结构不合理,可利用蓄积不多;原始林少,次生林多,生产力低。

2.4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难以缓解

甘肃缺水且浪费严重,目前,利用的水量仅115.6亿m[3], 利用率仅19.08%。现有大部分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只有设计能力的60 %~70%,有些灌区仍采用大水漫灌、串灌,实际灌水量超过定额50%~60%。部分渠道虽然进行了衬砌,但仍有不少跑水漏水的渠道和地块。河西开发程度较高的石洋河流域,水的利用率很高,但上游过量用水,使下游水源枯竭,打井超采地下水,地表沙生植物大片枯死,连根系发达的沙枣、红柳也难逃厄运。

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呈然修了约700万hm[2]梯田和条田,但其中不少质量不高,或缺乏维护和修整,不能有效地拦截降水,跑水漏肥情况严重。还有约13万hm[2]农田为山旱地, 十分有限的降水顺坡流走,大部分的荒山、荒坡仍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有增无减。不少试验证明,黄土高原的半湿、半干旱地区1mm降水可生产0.5kg粮食,但在甘肃这类地区的旱地,由于未能有效地接纳、蓄存降水, 1mm降水只产粮0.2kg左右。

2.5 物种资源需加强保护

甘肃近年各地种植高产的作物品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绝种,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或保护不够造成严重破坏,甚至灭绝。对于一些野生的药材、汕料、纤维、食用植物只注意采收,忽视对资源的培植和保护,有的资源面临枯竭。虽然全省已经建立了许多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抢救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做了极大努力,但由于经费不足和科技落后等原因,这项事业的开展仍不能满足保护物种资源的要求。

2.6 农村能源短缺恶化了生态环境

生物能源中大部分是作物秸秆、畜粪、薪柴、薪草,这把许多宝贵的有机物作为燃料烧掉了,中断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使土壤得不到有机物质的补充,地力得不到提高,甚至连再生产的基础也破坏了,使农业生态系统陷入了恶性循环。

大量的作物秸秆和薪柴草的燃烧使得家畜饲草十分紧缺,饲草不足又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家畜少,所产的有机肥少,也难以改变土壤瘠薄,生产水平低的状况。

由于不断地掠取燃料,脆弱的植被得不到恢复。黄土高原、丘陵地区铲除柴草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和治理并存,水土流失难以有效控制。河西风沙线上的沙土植被也遭到砍烧,成了土壤沙化直接原因之一。陇南对白龙江等河流两岸水源涵养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加重。

2.7 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工业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我省产业结构有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导,高能耗、高物耗、高“三废”排放的特点。但由于工业化起点低,技术改造难度大,欠帐太多,资金短缺和技术的原因,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相对滞后的情况在近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农膜、农药、化肥也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农村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

3.1 农村环境与农村经济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会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合理、永续的利用,通过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加环保投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使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发展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等。无价分配资源、粗放型经营肯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进而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相反,有价分配以及集约型经营会促使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困难

生态效益型是经济效益与一部分社会效益的综合,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意味着走一条既注重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道路。

显然,生态效益型优于单纯重视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但要使经济发展走这样的发展道路,却有相当的困难。一是有限的资金很可能只投入经济的发展,而环保工作被搁置一边;二是环保事业对于其他宏观政策目标(如就业、财政收入、外汇收入)的实现具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在宏观决策中的资金投放顺序上,环保部门尽可能往后排;三是从环保事业本身的情况来分析,其不仅需要资金,而且需要技术,在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即使资金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而技术水平上不去,其收效不会太大。因此可以说,与重视环保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并不是一条能够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就可以顺利实现的道路,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

政府的安排与指导有3种可能的解决方式:一是先发展经济, 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和技术力量都已充实,再把环境保护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二是在经济发展开始阶段,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宁肯经济发展缓慢一些,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一开始是并重的;三是尽可能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探索一条以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纯理论方面看,上述3种可能的解决方式中,第3种优于第2 种更优于第1种,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选择第3种,这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特殊性有关。应当认识到,在讨论经济发展适宜于采用何种模式时,我们的起点不是零,我们只可能在既成的经济发展事实的条件下起步,而不可能从纯理论意义的零点开始。这意味着,当前经济现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条件,符合实际的选择将是上述3种解决方式的配合。

第1种方式,不宜被我们确定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但问题在于省内某些地区(如兰州、白银、金昌等工业密集区)实际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可供我们选择的做法只是:一方面赶快采取措施治理环境,减少并逐渐消除因工业发展、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大力防止新污染源的出现,防止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2种方式,可以在陇南、 甘南这样一些生态环境至今尚未遭到较大破坏的地区采用,今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可以“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

第3种方式,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不管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还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不管当地农业是集约型的还是粗放型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是必要的,而且也有可行性。至于发展环保产业,对于每一个地区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可以认为,3种解决方式的配合,应以第3种方式为主,前两种方式为辅,走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必须作出的选择。

4 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战略措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逐步建立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三大方针政策体系,其核心是强化管理,就是靠规划、靠法规、靠监督、靠适当的投入去控制污染和破坏,努力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保道路。转变发展战略,向持续发展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环境保护跟随这种转变也将是一项长久任务。

要解决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问题应以着眼影响农村生态系统环境的各个方面。由于我省在环保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一些符合国情和省情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这里的环境战略措施是除完善和坚持这些政策措施外,还要特别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措施。

4.1 走以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一、增加投入,尤其对甘肃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农业省份,应当把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视为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既要不断增加环保产品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又要推动一切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设施和服务的行业的发展。第二、把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作为其他部门发展的前提之一。第三、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带动相关部门发展。

4.2 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4.2.1 工业方面

要严格限制高能耗、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工业,对于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限期治理,帮助企业提高“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原则,充分考虑环保要求,正确布局工业生产力,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规划,并按照规划安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严格控制小锅炉的盲目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供电热中心,热电联产等方式进行集中供电,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区域性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的集中处理。

4.2.2 农业方面

一是继续开展梯田建设、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工作,推行生态农业,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继续建设防护林工程、绿化工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治管结合”的水土保持方针。二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项目,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对水源的供需进行空间(引水)和时间(蓄水)的合理调度。三是探索农业生产与农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对物种的保护。五是对乡镇企业积极支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对乡镇企业采取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抓好重点污染地区和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4.2.3 社会方面

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把包括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在内的国情教育根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

4.2.4 能源与资源方面

扭转农村过度消耗生物质能而引起的生态恶性循环,改革现行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消除自然资源需求过度膨胀,低效利用的经济根源。完善资源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逐步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根据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征收使用和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过度的消耗和浪费。鼓励对资源的再生产和经济投入,逐步建立正常的资源的经济补偿体制,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4.3 落实和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1)大力开展环境科技研究、开发和应用, 为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2)保持投资规模,增加投资比例,开拓新的环保资金来源, 争取在征收产品的环境保护附加税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不断完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要把基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环境规划、监测、标准、科研和机构的建设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1998—12—25收稿

标签:;  ;  ;  ;  ;  ;  ;  ;  ;  ;  ;  ;  ;  ;  ;  

甘肃省农村生态系统环境战略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