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城市新闻的体制困境与突破_新媒体论文

晚报城市新闻的体制困境与突破_新媒体论文

晚报都市报的体制窘境与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窘境论文,都市报论文,晚报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点

对于已经走过“发展黄金期”、机制改革潜力已基本释放的晚报都市报来说,当务之急是突破体制障碍,释放体制改革的活力。唯如此,方能克服新媒体冲击造成的危机,拓展和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层面有意推进报纸体制改革,且新兴媒体对于纸媒的冲击趋烈的今天,探讨晚报都市报的体制窘境与突破这个话题,既有了可能,也有必要。

地位的窘境

晚报都市报的体制窘境,可谓与生俱来,由来已久。因为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都是党报创办的,是党报为了弥补自身内容、功能、市场之不足,调动自身的人、财、物创办起来的。这一“先天”特点,限定了晚报都市报的性质、地位、作用,成了“长不大的好孩子”。

“补充者”的性质。创办晚报都市报的初衷,是补党报之不足。如晚报的勃兴,就是因为针对党报内容“过硬”,为丰富报纸内容,以“软些、软些、再软些”的风格,贴近普通的群众。事实上,随着报业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晚报都市报的办报内容和功能,已经突破最初的限制,而从大众阅读需要出发,成为覆盖全社会、为所有读者服务的“新主流媒体”。如果说,目前晚报都市报与党报有所不同,那么也只是内容、功能、市场和读者的侧重不同,已经说不上到底是谁“补充”谁了。

“从属者”的地位。放眼全国,有法人地位的晚报都市报屈指可数。在一个有多张纸媒的报社或集团,党报一般被称为“母报”,晚报都市报一般被称为“子报”,这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母子”关系、从属关系。在行政体制上,晚报都市报一般要比党报低半级甚或一级。东北一家享有盛名的省级晚报,至今仍是处级。在一些地市,晚报都市报不设总编辑,只设一个在报社(集团)内部中层等级的“执行总编”。

“母子”关系、从属关系,使得晚报都市报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个“生产车间”,不是一个有充分人权、财权、物权,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晚报都市报在办报方面,一般有充分的责任和权利,但经营方面的决策和自主权非常有限。晚报都市报的负责者,只能“为一时的荣誉而战”,只有短期的努力,不可能有长远的打算。

“输血者”的作用。许多报社(集团),都存在“小报养大报”的现象,即晚报都市报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要供养党报乃至报社(集团)的其他部门,诸如“小报养机关”、“小报养发行”、“小报养网络”,甚至有“小报养小报”,即赢利的晚报都市报供养不赢利或亏损的其他报纸。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目前都处在这样的“窘境”中,这对其发展形成了束缚和限制。

体制的短板

近年,随着新媒体逐步成熟,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改变,纸媒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不同于历史上广播、电视出现后对于报纸的影响,因为那只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对于另一种媒介形式的冲击,而以网媒为代表的新媒体,整合了所有的通讯技术和媒介形式,形成了超过一切媒体的传播力量。

巨大的冲击面前,晚报都市报表现如何?客观地说,整体上“表现不佳,前途堪忧”。

近些年,西方一些有名的报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采取创办网站、裁减人员等手段进行战略的调整,收效明显。而国内很多晚报都市报没有独立创办网站的授权,即使是报社集团同意其创办,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难有发展。综观全国晚报都市报,市场成功的网站有几何?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最关键的是如何改变“活法”,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但是,现有体制使晚报都市报的“手脚”被捆住,采取一些“小变化”、“小应对”可以,如开设一些与新媒体有关联的版面、栏目,办网站、手机报,开通官方微博等,但整体的战略性调整,晚报都市报则普遍少有作为。究其原因在于晚报都市报没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没有可以融资的市场主体,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现有体制,使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的要求、与企业家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补充者”、“从属者”的定位,使晚报都市报难有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难有重大投入,难以独立实施各个方面的重大改革。

成功的晚报都市报,成在对读者的阅读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对报纸的市场有深入的了解。而对于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影响及对报纸可能产生的冲击,相信晚报都市报人10年前就有感知,但囿于体制的局限,应对迟缓、无力,不能有力度大的“出手”,几乎虚度10年光阴,被“冲击”就成为必然。

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晚报都市报必须发挥权威报道、深度报道之长,权威报道、深度报道须靠人才,而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须靠更大力度的分配激励。但是,目前的报业分配制度却对此有着严格限定。事实上,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与电视业相比,晚报都市报显得过于保守。电视业的主持人,待遇很高,与一般人员的收入可以拉得很大。而晚报都市报近年在培养名记者、名编辑方面,少有成绩,甚至“退步”,以致有人慨叹:报纸数量越来越多,名报越来越少;报纸越来越厚,真正有价值的好报道越来越少;记者、编辑数量越来越多,名记者、名编辑越来越少。

晚报都市报不乏传统型的操作人才,却缺乏懂得新媒体的创新型人才;难以吸纳新媒体技术精英,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却不断流向新媒体。

再看晚报都市报的广告经营体制,从全国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允许独立经营,更多的都是“统一经营”,“办报”与“经营”两张皮。

再如发行,目前70%以上的晚报都市报没有独立的发行队伍,其所在的报社或集团,实行一个“发行中心”,一支发行队伍。在理论上,这样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在实际运作中却是弊端重重。由于是行政分工,而非市场契约的关系,晚报都市报对于发行工作的目标、质量,不能深度过问,发行质量低下的状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报纸。

新媒体影响力的增大,直接冲击报纸的发行。一些晚报都市报市场零售量下滑,在读者结构中,“三高”(高学历、高职位、高薪金)人群比例下降。这是晚报都市报所遭遇的最大危机。危机面前亟待调整发行战略,加大对发行的投入,对于发行的数据化、科学化,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征订报纸的读者,要有动态的数据分析。但这一切必需的基础工作,在现行体制下却是很难做到。

寻找突破口

事实说明,体制问题是影响晚报都市报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是晚报都市报目前各种问题的“症结”。对于已经走过“发展黄金期”、机制改革潜力已基本释放的晚报都市报来说,当务之急是突破体制障碍,释放体制改革的活力,唯如此,方能克服新媒体冲击造成的危机,拓展和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那么,晚报都市报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改革。

目前,以“增强报刊发展活力、优化报刊出版业布局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指向的报刊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风生水起。但实践中,晚报都市报体制改革的推进工作并不理想,问题在于改革各方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目前,改革的内容只涉及企业“改性”,即将原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事业性质改为企业性质,未涉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改革。而体制改革的核心,应为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改革。

晚报都市报是我国报纸的生力军,其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是事业能否得到发展。晚报都市报体制改革的现状和改革的途径,需要政策层面给以足够的重视。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特区改革经验引入晚报都市报体制改革。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从特区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同样,晚报都市报的体制改革,也可以作为报刊改革的特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报业有了大的发展,但体制变化不大,仍然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体制为主导、为特征。相对报纸本身的发展,许多报纸单位的改革比较落后。在集团化运作中,大多数单位只是“换牌”,实质性改革少有推进。机制和体制的落后,在报纸的扩张、发展时期,问题有所掩盖,而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时,许多报纸就手足无措、无可奈何,因为新媒体生来就是新机制、新体制,相对传统媒体来说,它的竞争优势是极为明显的。

由于新媒体挤压报纸的生存、发展空间,而很多报社、报业集团因袭了旧体制的负担,惰性文化盛行,沉湎于“主流媒体”的虚幻感,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现在要整体性地转型和改革,实际操作很难。

在各类报刊中,晚报都市报是市场的产物,离市场最近,具备体制改革的许多有利条件,如具有品牌、人才、报纸定位和市场竞争的若干优势,晚报都市报人创新意识普遍较为强烈,特别是仍处在利润回报丰厚的阶段。正如国有企业改革从好企业改起,报刊体制改革也可以从晚报都市报改起,晚报都市报有必要、也有可能,从旧的体制中“冲”出来,“杀出一片新天地”。

政策层面应从报刊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标出发,支持晚报都市报在体制改革方面真正有突破。相反,如果晚报都市报的改革,仅限于“转企改制”,而不触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制度的改革,不在其根本的发展体制上给以“解放”,那么,改革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对于晚报都市报给以特区政策,即是在坚持晚报都市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前提下,将晚报都市报作为一个报刊改革开放的“特区”、“试验区”,把它从原来的体制中解放出来、独立出来发展,给以特别的政策,鼓励其运用市场的手段和力量,向报刊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标迈进。

二是将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引入晚报都市报体制改革。晚报都市报改制为企业,理所当然可以引入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的办法,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三十多年,积累了一整套经验,其最根本的经验,即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批国企通过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了体制创新,促进了发展,增强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晚报都市报的体制改革,首先要在所有权上有突破。任何改革都要触及利益调整,在报刊体制改革中,产权改革、产权变更、产权调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晚报都市报要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就必须改变现有产权关系。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途径,是改报社或报业集团拥有,为政府国资机构拥有,进而为产权走向市场化,实施公司化、股份化改造开辟道路。为减少改革阻力,目前晚报都市报的主管主办单位——报社或报业集团,可由“主人”身份置换为“投资人”身份,按照新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规范地取得利润回报。而晚报都市报由此可以获得等称的企业义务与权利,成为明确的市场主体。

经营权的改革要到位。晚报都市报要形成科学的经营者的筛选机制,造就一批既懂报纸、又懂经营,并且具有媒体融合能力的经营家队伍;对经营者要权责利明确,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鼓励晚报都市报从各自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和突破。

可以预见,随着文化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由新媒体崛起引发了媒体大变局,传统媒体必将大力实施体制改革,向体制改革要出路、求发展。在政策层面的推动和支持下,晚报都市报如能先期“破冰”,采取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再“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的办法,实施体制的创新和再造,将可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改变我国新闻出版单位规模较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知名报刊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增强对于网络时代新媒体应对能力、竞争能力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标签:;  

晚报城市新闻的体制困境与突破_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