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考_文献论文

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考_文献论文

我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局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是人类知识的记录。古今中外积累和延续下来的众多文献,构成了人类思想与智慧的宝库。文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突出,它的重要甚至超过物质能量。

然而,实践的现实表明,我国的文献资源布局并不完全合理,由之影响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充分地发挥。因此,对全国文献资源的规划协调、科学管理和建立服务于社会的保障体制,实现合理的布局,就显得异常重要、异常迫切!

一、我国文献资源布局存在的问题

1987年至1990年间,在我国中央各部(委)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领导下,对全国不同类型的514个图书情报单位的文献资源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文献收藏存在着薄弱环节,有的学科处于空白,全国外文文献 总藏量明显不足,文献信息量严重贫乏。在266个学科和主题领域里,只有27.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基本完备的为47.4%,尚有25.2%的学科和主题领域的文献不能支持科研,甚至有些学科或文献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不平衡。特别突出的是,外文文献品种短缺,满足率很低。我国每年引进外文图书10万种,约占世界年图书出版量的13%,原版期刊1.6万种,约占世界年期刊出版量的16%,每年引进的文献信息量只有当年世界文献信息产量的12.5%。根据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订购量要达到20万种图书、3万种期刊,才能说基本上掌握了整个人类知识财富。我国入藏外文文献资源的贫乏,造成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较低。例如,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查得的文献线索,大约有40-50%在国内很难或无法找到原始文献。

2.在文献品种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的重复。这种重复现象,外文文献尤其显得突出。传统观念是建立自给自足的馆藏,于是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格局。在受到经费、品种和人力等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各馆只好采取“核心书刊”原则来优化馆藏。这种缺乏宏观调控的局部优化的结果,造成整个社会集中对部分文献品种收藏的低层次的大量重复,又使得另外一些品种少藏,乃至一些珍稀书刊的缺藏,出现“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无”的畸形发展,使得整体文献品种收藏严重失衡,难以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以台湾影印的、价格较昂贵的《四库全书》为例,当时大陆许多馆争相购买,甚至有一个学校买两部,结果大量重复。特别是外文原版书刊,本来订购品种就少,而重复率却相当严重。仅以北京地区外文原版期刊为例,科技情报系统与科研图书情报系统重购率为35.2%,与公共图书馆系统之间的重复率高达48.2%。有的期刊重复数有50份之多。这种后果,一是浪费大量外汇资金,二是重复的负面效应是品种减少,使收藏的国外文献资源贫乏,大大减少了文献的信息量,对国家的四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3.文献的地理分布不尽合理,缺乏统筹规划协调。其一是文献资源的密集程度呈现由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逐级减少的阶梯分布。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地区发展态势相吻合。但文献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中西部地区文献资源的贫乏,必然影响其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其二是部分地区形成文献畸形富集。调查表明,我国文献资源已形成北京和上海两个富集地区。在经济类(F)文献占优势的全国前30个图书馆中,有6个在北京,藏书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30.7%;有4个在上海,藏书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20.8%。两城市共10个馆,占去了30个馆的1/3,入藏量占去了30个馆总藏量的51.7%。这种资源优势,虽然对两地区的建设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应看到另一面,这种集聚是一种盲目的低水平的集聚,很容易造成该学科文献重复收藏,文献利用率不高,馆与馆之间藏书不能形成互补关系。

4.文献入藏量近年来普遍急剧下降。由于采购书刊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内外书刊价格的增长,迫使购买文献的品种逐年下降,致使文献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原则遭到破坏,长此下去会造成文献资源的断层、脱节。例如,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近几年内用于订购外文原版期刊的经费由150万元增到400万元,而所订品种却由8000种降到2700种。这种状况绝不是只此一家,而是全国所有图书情报单位的普遍现象,有许多馆、所延续订购几十年的外文刊物,由于经费不足,只好忍痛割爱,被迫中断订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人类文化遗产和当代文明成果的延续和积累的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这些弊端,与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相背离,远远不能适应图书情报部门的现代化多功能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文献资源布局不合理的原因

造成我国文献资源布局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1.陈旧的思想认识,是形成目前文献资源布局不合理状况的根源。传统的藏书建设观念,缺乏整体意识,只追求单个图书馆藏书体系的完备,以期自给自足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这样的观念和目标,脱离时代的发展,落后于现实,因此是不切实际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而应有的效果。

2.缺乏利用有效的行政手段对全国文献资源布局进行宏观控制的体制。建国以来,文献资源的收藏单位(图书馆、情报部门、档案馆等)是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但从国家领导体制上,自始至今是分散多头领导,没有一个隶属于国务院之下的部级单位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行政体制。就图书馆而言,各类型图书的领导体制也是分散多头的。这种状况,使文献资源建设长期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而是馆自为战,没有从全局出发筹划的大目标,没有分工协作、宏观管理的机制,不可能造成一种文献收集完备、布局合理的资源网络。

3.国内外文献出版量的剧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事业繁荣昌盛,无论是图书,还是报刊的出版种类,都大幅度地增长。至于国外的文献出版物,更是成倍成倍地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的年代急骤缩短,这就要求文献收藏部门加大采集量,不断剔旧纳新,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时代的需要。那种各自为政、缺乏宏观管理的文献建设,无论如何是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的。

4.出版物价格世界性的大幅度上涨,使文献收藏单位陷于困境。无论国内书刊,还是国际版书刊价格,都是成倍、几倍、乃至十几倍地上涨,而书刊购置费的增长赶不上价格上涨的速度,迫使购书单位只好削减书刊品种,特别是外文原版书的品种。例如,实力最雄厚的北京图书馆,削减外文原版图书报刊达30%。这种收集文献品种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是对文献资源建设及其整体布局的很大冲击。

5.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落后,给文献资源布局的合理化带来困难。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的限制,我国图书情报部门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发展速度缓慢,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这种状况制约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和合理布局。

三、我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

文献资源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实行纵向协调,横向联合,分工合作,逐步建立起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文献收集完备,利用方便,经济合理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为建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适合国情原则。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比较落后,国力有限,图书情报事业不够发达。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决定了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以现有一批具有学科优势和收藏特色的文献机构为布局的基础,再充分发挥各系统和各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图书情报机构的作用,使社会的文献资源逐步形成统一的、协调优化的整体。这样做,可以减轻国家的经济开支,其效果又好,多快好省,适合中国国情。

2.完备性原则。在文献收集上应有较高层次的完备性。学科门类要完整,消除目前存在的空白学科,为此要保证每一学科的文献在国内至少有一个馆负责收藏。每个学科文献的收集也要系统完整。

3.多级保障原则。应建立由国家级、地区级和基层馆组成的多级保障体系。基层馆满足本馆的一般需要;基层馆无法满足的需求,由地区保障体系满足,地区保障体系应满足本地区读者需求的80%左右;国家级文献收藏作为满足读者需求的最后保障。

4.分工协作原则。各系统、各地区的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采取分工协作的办法,承担一定范围的文献收藏任务。所承担的学科或文献类型,应考虑各馆文献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合作应以不损害各馆任务为前提。要避免对少数图书情报机构的过分依赖。

5.适当重复原则。文献合理布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尤其是可以减少价格昂贵、品种数量大的外文书刊的不必要重复。但为了保障读者利用方便,完全不重复是不可能的,尤其国内文献或常用文献,应该有适度的、均匀的重复,使读者所需要的大部分书刊尽可能在所辖馆里得到满足。对于不常用文献、外文书刊可以依靠馆际互借以及联机联网、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手段去解决。

6.资源共享原则。由成员馆分担收集、共同构成的国家文献保障体系的文献资源,应允许所有的读者使用,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的法规,为读者使用社会文献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各个图书情报机构都要进行现代化多功能建设,逐步实现本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的计算机联网,为社会各方面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益。

四、我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对策

从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其总体框架是:通过文献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活动,在每个地区和整个国家的范围内,使全社会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分布形成统一的、协调优化的整体,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文献信息量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文献需要。理想的目标,对社会用户需求的文献满足率是: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满足95%左右的信息需求,其中应满足接近100%的国内文献信息的需求,90%以上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崭新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1.必须有完善的宏观调控机构和正常的运行机制。为此,建议国家设置部级行政机构。部以下在各省、区,以及地、市级设相应的机构。以这样的完善的建制,统一领导全国的文献情报事业,并统筹规划全国、地区的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建设。

2.建立全国三级文献资源布局的保障体制,这就是国家级、地区级和基层级三级布局。国家级布局的任务是保证文献资源完备级的收藏。担负这些任务的单位遍布全国,它可以是中央级图书情报单位,也可以是某地区布局、某系统布局的成员馆。地区布局主要是省、区一级的布局,它的任务是核心书刊收藏,只满足本地区最常用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基层级是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型图书馆,它们只满足一般的读者需求,收藏一般文献资源。这里还需指出,各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归属问题。系统布局的任务是保证本专业文献的完备收藏。其最高层单位应该归属于国家一级布局的成员,其第二层次的单位与地区布局相结合。但是,我国的大多数系统图书情报机构都是需要提供多学科文献资源的,因此,只有属于他们专业的学科文献才应追求完备收藏,其它交叉学科的文献则应采取核心文献收藏方针。

3.建立专业(或学科)文献中心,以便分工明确地收集完备的我国所需要的专业文献。根据我国情况,可以划定二三百个专业,分别规定最有优势的单位担负专业文献中心,务求以完备情报量作为收集国内、国外文献资料的标准。

4.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布局中的骨干和基础作用。这些机构在许多学科的书刊收藏方面达到了专深而完备的程度,具有支持多学科研究、开发和决策的能力。国家应继续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支持。

5.要促进文献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均衡合理,改变北京、上海地区文献的畸形集中,重视西北地区、边远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使其为这些地区提供智力资源,促进该地区科技、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

6.分步实施,务见实效。建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把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分步骤地实施。在起步时,可规定较低的完备程度(例如70%的文献满足率),或规定优先的发展目标(如首先解决外文期刊的合理布局)。总之,要易于起步,务见实效。

标签:;  ;  ;  ;  

关于我国文献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考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