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困境解析论文_孔舰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困境解析论文_孔舰艇

摘要:武术必修课是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教育武术必修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武术课程有效实施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武术课程;现实困境;策略

武术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内容,已被列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正式课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武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对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武术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1、武术必修课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不完善,动作技术教学衔接困难。武术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和体育教育中独树一帜的重要特征,武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养生功能”和“传统文化特征”是体育专业学生眼中武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大多数武术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进行“武术文化渗透”十分重要,学生也有“加强武德,了解武术文化”的需求,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高校教学大纲中未专门安排“武术与传统文化”章节,相关内容仅在武术概论中简单提及。另一方面,不同版本的武术必修教材大多没有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独立章节,个别有的内容也相对简单。

此外,客观上,因武术技术动作学习更为明确、易观察,而武术文化作为一些思想性知识更为隐性,不易观察及衡量,在实际教学中易被忽视及弱化。“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使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理论知识学生很少接触到它,最终他们对武术的理解可能是片面与狭隘的,这不仅会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也会影响他们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最终造成武术教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从课程设置、教材到教学实施,武术传统文化中武术必修课的实施相对缺乏,具体内容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既没有相应的学时,也缺乏实质性、合理的内容参考,以及实用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武术的全面理解,不利于以武术为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播。

经分析发现,武术必修课一方面受竞技武术套路训练模式的影响,在内容选取与编写形式上,以套路动作学习为主逻辑,追求武术动作规范化和表演效果,武术教师实施教学多参照武术训练的方法和模式。“竞赛套路与传统武术拳理、素材、功架内容脱离”,这种现代训练模式与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和呈现方式等存在一定的错位,致使武术传统文化内容与当前武术技术动作学习模式的衔接产生脱节。“武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在西方理性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下,真正传承与发展具有东方感性特色的武术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因武术文化内容广泛、历史悠久,需一定的体悟性经验,许多内容相互交织、影响,从而使传统文化内容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建构十分困难。因此,若无法从根本上研究、提炼和构建适合学校武术教育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在武术“练身、用技、修性”的身体操作体系中,挖掘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仍然难以走出学校武术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和迷惘。

2、教师教育专业对武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要求---鱼与渔兼得的困境。有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反映“自身对武术技能掌握不精”、“不光是架势,还必须提升自身武术的内涵、精神等”,“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教不了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武术教学实践能力的体现,但实际上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必须面对的高要求及难题。

首先,从总体上看,各高校武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模糊,要求过于笼统,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不利于教师对武术教学实践能力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的培养。其次,只有少数高校在课程中设置了“教学技能实践”内容,而大多数高校仍采用完整的武术套路作为教学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学习时,需集中精力记忆大量的动作,没有时间顾及动作技术方法和要领,往往忽略自己动作技术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与具体感受,最终多是“空有架子,无功力”,“套路教学缺乏武术体(练)用(打)兼备的整体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和获得的体育实践知识”是今后武术教学指导的重要依据。

3、武术教学模式与武术学习兴趣的有效对接问题---武术趣味性困境。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兴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目的。”而高校武术必修课“少数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教学内容”。可见,根据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和兴趣,建构课程和实施教学,是提高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受武侠文学作品的影响大于其他武术形式,武术在“民族精神”、“养生功能”等文化方面的魅力明显超出了武术的攻防性。对于武术内容的形式,体育院校大学生的首选是“拳击套路”,其次是“武术散打或攻防”,而器械套路、武术基本功和对练则分列其后。

总的来说,大学生武术套路形式仍是比较适合学校武术的一种形式,“套路表现的是‘攻防、技击’,它代表了作者或练习者对武术技击体验、想象或期待”。虽然武术的攻防性并不是学校武术的最终目的,但结合攻防技击来设计安排武术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其优势为:1)“格斗练习实战体验有助于提高套路演练的攻防意识,了解动作的攻防作用”,“作为套路演练,明确动作用法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掌握动作的规格、力度和节奏也非常有帮助。作为功力练习,它能有效检查实践程度,反馈实践的效果”。2)“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对身心的自我感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长期性、终身化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武术的最佳切入点”。因此,有目的的武术技术动作是联结武术文化、民族精神、强身养生的纽带,也是武术学习趣味性的逻辑起点。

二、武术课程有效实施的改革策略

1、在课程内容选择设置上,要选择基础性且有明确攻防特征的武术技术动作,减少动作数量,“少而精”优化创编武术套路;以“练身、用技、修性”主逻辑和身体技术操作系统下,构建学校武术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从武术动作学习到传统文化思想理解的可行、可教的渠道与路径。攻防明确、劲路清晰的武术技术动作不但利于学生了解武术的功用,还利于学生掌握技术要领,了解技术原理规律,从而具有不断发展的能力。从武术动作技术学习所需的“呼吸的运用”等,自然能延伸到精神及心理的状态;从“刚柔相济”“避实击虚”攻防策略等可顺利引申到思想观念上的阴阳平衡、虚拟转换,以及儒家“仁”、“德”等思想文化修养。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上,要加强各种形式攻防练习的开发和应用,明确动作技术的攻防意义,培养学生在完成动作时的专注性和表现力,以激发学生对武术动作效果的兴趣。需注意的是,这里提倡的攻防技击性并不是完整的实战搏击技术,而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武术、丰富武术练习方式的一种逻辑方法。对武术必修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武术动作的基本方法原理,增加学生自身的技术动作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武术教学能力。

3、在教学细节与手段上,要充分重视武术动作学习的技巧性,适当降低对武术动作规范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基本动作力量等技法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对武术技术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学以致用;同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身体认知,注重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和真实感,增加对武术实践经验知识的掌握。例如,以弓步冲拳等基础性动作要领学习和领验武术的发力顺序与方法,通过明确攻防目的,更有效地表现劲力效果和武术精气神的状态。在练习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身心融合的状态,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武术技术,以获得武术教学所需的经验知识。

参考文献:

[1]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体育,2015(05):26-29.

[2]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15(05):2.

论文作者:孔舰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困境解析论文_孔舰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