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争”新探_新青年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政府主义论文,论战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从1920年起,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争夺青年、争夺宣传阵地,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1〕“起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2〕对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这种说法有违历史的客观,对这场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论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一、论战是历史的必然

“五四”运动后“新思潮广为流传,各思潮流派的倡导者,都将自己提倡的思想”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较、争辩,可谓“百家争鸣”。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据统计,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刊达70余种之多。其它刊物也都程度不同地介绍和宣传过无政府主义。如《新青年》,在1919年5 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里,还刊登《巴枯宁传》。无政府主义思潮,特别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和互助进化论不仅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即使已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响。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毛泽东等都对其表示赞同。〔4〕

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无政府主义者感到马克思主义与他们的理论相背,为了论证自己信仰的主义是改革黑暗中国社会的真理,1920年2月,易家钺、 朱谦之等无政府主义者在《奋斗》上,公开发表《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为题的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宣战,1920年5月至6月间,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开展了一场“强权应否提倡”的辨论,指出无政府主义抽象反对强权的错误,解释了“强权卫公理”的道理。但这个辩论影响不大。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谈政治》一文, 明确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评了无政府主义。自此才算真正展开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战。

二、争论的焦点与实质

这场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社会进化的动力,所以,他们反对一切强权。“排斥一切政府,实为无政府主义之根本思想。”易家钺说:“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也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5 〕马克思主义者批评了“反对一切强权”的提法,提出:不可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强权所以可恶,是因为有人拿来了他拥护强者无道者,压迫弱者与正义。若是倒转过来,拿他来救护弱者与正义,排除强者与无道,就不见得可恶了”,同时也谈到:“我们最终的目标也是没有国家的。不过我们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却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主张要有强力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6 〕马克思主义者还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仍需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因为“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我国就是个证明。”〔7〕

第二,关于自由,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个人的“绝对自由”。黄凌霜说:“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为万能,因而为极端自由主义,所以无政府主义乃个人主义好朋友。〔8 〕区声白说:“如果在一个团体之内有两派的意见,赞成的就可执行,反对的就可退出,赞成的既不能强迫反对的一定做法,反对的也不能阻碍赞成的执行,这岂不是自由吗?”〔9〕对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个人绝对自由的主张是行不通的。 “社会内各团体有各团体的意见,人人同意更是绝对没有的事。”〔10〕李大钊谈到此问题时曾指出:“试想一个人自有生以来,即离开社会环境,完全自度一种孤单而岑寂的生活,那个人断没有一点的自由可以选择。”〔11〕马克思主义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绝对自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列宁也说。“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12〕

第三,关于生产和分配,是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争论的焦点。在生产上,无政府主义者反对集中,反对计划生产,主张“将一切生产机关,委诸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13〕在分配上,强调“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归公有”,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主张实行无政府革命后,立即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如果革命没有做到彻底分配,便不是彻底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生产组织,有一种最大的缺点,即是不能使生产力保持水平,应该“把一切农业工业的生产机关,都移归中央管理。”关于分配,李达指出:在生产水平发展不高的情况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14〕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尽管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但双方是在比较、争辩、探索,目的是寻到改造中国社会的最佳方案。无政府主义者从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出发,强调实行无政府革命后,立即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从批评无政府主义的核心——个人的绝对自由出发,提出“要纪律,都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自由”的观点,所以革命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见,这场争论的实质在于革命后,是以无政府主义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的问题。第二,这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是在反对封建专政、反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无政府主义倡导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其目的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主义压迫和走上无阶级、无国家、无压迫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丰衣足食、社会繁荣。“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对人们的影响大于马克思主义,刘少奇说过:“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占优势的,”〔15〕,在客观上起着“救国救民真理的作用”。〔16〕因此,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分析、看待这一次论战,将其理解为一场正常的思想争论。

三、关于“论战”的历史思考

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已过去近80年了。现在重新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第一,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任何政治思潮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新思潮、新学说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其中一种。各种学说之间争论的较多,而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在当时影响比较大。因此,将正常的学术争论定性为是“无政府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第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政治上的争论,都应当在坚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发现真理、纠正缪误。“五四”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倡导的“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17〕的学术思想竞争原则,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一文后,无政府主义者郑贤宗以读者身份给陈写信,表示反对。〔18〕1920年底,陈独秀在广州作批判无政府主义的讲演。区声白在听了陈的一次讲演后,立即写信表示异议,陈作了答复,并在《新青年》9卷4号上开辟了《讨论无政府主义》一栏,把这些信件公开发表。这样的论战,使很多无政府主义者抛弃了自己的错误观点,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区声白给陈独秀写信说:无产阶级专政“乃今日社会革命唯一手段,以后惟有随先生之后,为人道尽力而已”。〔19〕

第三,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胜利,无政府主义内部解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鲜为人知,被政府查禁,没有什么群众基础,连一个学派的地位都没有,但这次论战后,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先进中国人,发现并认准了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从而走上了拥护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并为此而献身的道路,如陈延年、施洋等。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从接受无政府主义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没有别的原因,只有一条,因为他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只有个别的无政府主义者坚持无政府主义,他们公开反共、反苏、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孙中山,他们虽仍成立团体,出版刊物,但影响大不如前。无政府主义者承认,这个政治派别已“奄奄一息,几无生气”,〔20〕“近来的学生不比五四前的学生容易鼓吹了。”〔21〕第一次大革命开始后,无政府主义者慢慢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学说,缺乏实践性和科学性,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改造社会和革命后建立的社会蓝图,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非极大丰富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由于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党,而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故小资产阶级依附于共产党。所以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必然会时常在共产党内表现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以杜绝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注释:

〔1〕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第62页,北京出版社,1985年4月版。

〔2〕郑德荣、朱阳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程》,第1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3页。

〔4〕参见蒋建农:《工读主义的兴衰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史学集刊》(长春)1995年第1期。

〔5〕A·D(易家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 《奋斗》旬刊,第2号,第1号,1920年2月24日。

〔6〕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

〔7〕蔡和森:《致毛泽东同志的信》, 《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第3卷,1921年1月。

〔8〕黄凌霜:《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 《进化》第2号,1919年2月20日。

〔9〕《区声白至陈独秀》载《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

〔10〕《讨论无政府主义》载《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 月。

〔11〕李大钊:《自由与秩序》载《少年中国》第2卷,第7期, 1921年1月15日。

〔12〕《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载《列宁选集》第1卷,第2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A·D(易家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载《奋斗》旬刊,第2号,1920年2月24日。

〔14〕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载《共产党》第2号,1920 年12月7日。

〔15〕《五四运动的二十年》纪念专辑,《中国青年》第1卷第2期,1939年5月。

〔16〕严怀儒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第62页,北京出版社,1985年4月版。

〔17〕《新青年》第2卷,第1号。

〔18〕《国家·政治·法律》载《新青年》第8卷,第3号,1920年11月1日。

〔19〕《新青年》第9卷,第6号。

〔20〕《怎样宣传安那其主义》,《互助月刊》第1期,1923年3月15日。

〔21〕《怎样去宣传主义》,《学汇》第194期,1923年5月13日。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争”新探_新青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