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论文_赵德松

霍邱县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论文_赵德松

霍邱县水务局 安徽省 六安市 237400

摘要: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共有21处,总面积3060km2,区内人口126万人。目前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启用标准普遍较低,1950~2007年,安徽省境内运用蓄滞洪区的年份有23年,共启用了172次。在霍邱县境内的行蓄洪区有城西湖、城东湖、邱家湖、姜唐湖。在2003年和2007年的大洪水中,霍邱县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均安全度汛,除了行蓄洪区运用造成的损失外,受灾损失大部分为涝灾所致。因此,对沿淮洼地和行蓄洪区实施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关键词: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思考

1、沿淮洼地基本情况

霍邱县三面被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淠河、史河紧裹,三大行蓄洪区分布在淮河中游两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低洼地区众多,淮、淠河沿岸几乎年年受淹,防洪除涝标准普遍偏低,农业生产难以保障。

1.1临王段洼地

该洼地位于霍邱县西北部,西濒泉河,北临淮河,有王岗湖和大成湖洼地组成,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万亩,涉及周集、临水、冯井3个乡镇41个行政村9.5万人。涝水主要靠自排和机电泵站抽排入淮河和沿岗河。

1.2淠河洼地

该洼地位于淠河下游左岸,淠河口封闭堤与汲东干渠之间,地势南北狭长,整个洼地被凸出的岗丘隔分为隐贤、马湾、民生、民康4个生产圩区,面积73.87平方公里,涉及彭塔、冯瓴、潘集3个乡33个行政村7.95万人。该洼地涝水主要靠民生排涝涵、小淠河防洪闸和沿淮自排涵外排入淠河。

1.3城东湖洼地

该洼地位于霍邱县东部,北临淮河,东、南、西三面被岗地环绕,城东湖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设计蓄洪水位25.5米,相应蓄水面积378平方公里,蓄洪量15.8亿立方米,城东湖蓄洪区涉及霍邱县11个乡镇11.6万人,耕地23.6万亩。沿城东湖和汲河两岸洼地现有较大生产圩25个,面积138.97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

1.4城西湖洼地

该洼地北临淮河,西起周集岗地至王截流的上格堤,东至临淮岗的蓄洪大堤与淮河相邻,沣河自南向北流入城西湖。城西湖流域面积1750平方公里,设计蓄洪水位26.5米,相应蓄洪面积530.38平方公里,蓄洪量29.5亿立方米。涉及我县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个农场18.77万人,耕地45万亩。城西湖洼地一部分是沿岗堤以北的西湖围垦区,总面积280.7平方公里,耕地24.02万亩;另一部分是沿岗河以南地区约249.68平方公里,总面积215.68平方公里,现有大小生产圩90多个,耕地9.32万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姜家湖洼地

该洼地在霍邱县北部临淮岗乡境内,与颍上县毗邻,东、西、北三面被淮河环绕,南抵临淮岗上下游引河,2007年6月,临淮岗工程建成,姜家湖与唐垛湖、邱家湖行洪区合并组成姜唐湖蓄洪区,其中霍邱县姜家湖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6万亩,涉及11个村人口3.9万人,蓄洪库容4.6亿立方米。

2、洼地治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2.1洼地综合治理建设标准偏低

2.1.1支流和洼地防洪除涝标准低

随着临淮岗工程的建成和上游淮干堤防标准的提高,霍邱县淮河支流堤防和洼地防洪除涝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堤防多属50年代人工填筑,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10年一遇,洼地除涝标准只有3~5年一遇,干流与支流防洪标准没有同步提高,无法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导致非蓄洪年份居住在汲河、沣河等下游的群众也需要迁移,同时极易造成“关门淹”,对洼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2.1.2撤退道路标准低,密度小

霍邱县撤退道路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兴建,设计标准低,加之缺乏养护经费,无法按设计标准限载,导致现有道路毁坏严重。撤退道路建设的密度无法保障蓄洪时群众安全撤退要求。在奉命撤退时,由于撤离时间紧,撤退道路少而窄,人流、车流抢道,难以及时撤出,影响了行蓄洪区的及时启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1.3移民迁建补偿标准低,迁建难度大

2003年至2010年的移民户,国家按照每户补助1.5万元安排实施建房,并要求拆除老房;2010年后拆迁补偿增加到4.62万元。随着市场建材价格的不断上涨,群众认为补偿标准太低,目前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生活设施无法配套,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新安置区往往远离生产区,有的相距几十公里,给迁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迁建难度大。

2.2洼地治理与开发不同步

2.2.1洼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多年来,国家把治水的重点放在防洪保安工程的建设上,对直接服务于洼地经济发展的水利、交通、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少,许多村庄连接外部的道路、供电、通讯设施不配套,群众生产生活很不便利。

2.2.2产业发展投入不足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沿淮洼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但由于洼地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在产业发展上与其他地区享受同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的目标难度很大,特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3洼地和行蓄洪区管理难度大

2.3.1缺乏管护政策和机构

霍邱县洼地和行蓄洪区面积大,管理任务重,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办法和专管机构,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加之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区内堤防、道路、庄台、桥梁等公共设施管理薄弱。同时,区内没有配备必要的行蓄洪预警、报警装置,以及现代化指挥调度通讯设施,给汛期蓄洪调度和群众撤退增加了难度。

2.3.2洼地治理工程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洼地治理工程在建设中如何与管理衔接、实现建管并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先期实施的撤退道路,既可保证群众安全快速撤退,又可在非汛期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但长期以来,撤退道路管理权属不明,无人专管和养护,大型载重货车长年通行,使这些设计标准不高的撤退道路受到威胁,令人担心。

3、洼地治理对策

为了实现洼地综合治理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提高洼地治理规划的标准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运用后,相应增加了霍邱县内河堤防和洼地除涝的压力。建议将淠河、沣河、汲河、泉河等淮河一级支流及其沿河洼地一并纳入治淮总体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扩大运用补偿范围。

3.2制订洼地管理的政策措施

沿淮洼地和行蓄洪区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人水和谐”的新目标。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机制和洼地移民迁安补偿政策。二是制订行蓄洪受益地区按照国民经济发展一定比例向受灾的地区给予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补偿的政策。三是将沿淮洼地单独列为经济发展重点扶持区域,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标准;对失地农民和低收入农户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迁出洼地和行蓄洪区的企事业单位和移民在征用安置土地上实行计划单列。同时,建立洼地群众就业培训基地,拓宽失地农民和低收入农户的就业渠道。

3.3加大洼地配套设施投入

鉴于霍邱县财政困难,对洼地治理投入能力有限,建议取消洼地治理建设项目的地方资金配套政策;加大沿淮机电泵站技改投入和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环保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对洼地和行蓄洪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倾斜,以增强沿淮洼地发展的后劲。

3.4提高洼地和行蓄洪区运用和管理的保障能力

针对沿淮洼地和行蓄洪区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等实际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沿淮洼地和行蓄洪区管理机构,专列管理保障经费,建立健全沿淮洼地和行蓄洪区运用的预警报警系统,增加堤防管理和群众紧急撤退所必备的交通、通信设备,确保沿淮洼地综合治理项目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

论文作者:赵德松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  ;  ;  ;  ;  ;  ;  ;  

霍邱县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论文_赵德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