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论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论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

张 海 波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 这一教育话语才能具有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

[关键词] 全面发展; 话语体系; 德智体美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话语正式在国家教育方针层面得以确认。习近平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2]话语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它“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是话语权的基础”[3]。“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教育学科的核心话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最新表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对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

理论思维以语言来把握客观实在。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体现为教育学的概念与命题体系;就其内涵来说,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旨趣等在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反映。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都是不同的。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属性。一定国家的教育实践反映在主体的意识中,产生一定的教育问题,构成一定的理论逻辑,形成一定的教育文化,表征为一定的教育话语。诸如 “全面发展”“教劳结合”“立德树人”等教育话语,既是对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话语是教育实践独特性的最直接的理论反映,建构教育话语体系是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落脚点。

(一)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旨,是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讨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这一观点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依据, “生产劳动” “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等范畴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中的核心话语。

沥青混凝土中的集料是可以称作是它的骨架,集料的质量能够决定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对混凝土的支撑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集料的质量控制中首先应该保证集料的外形上接近立方体,保证其有良好的稳定性,另外由于细集料和粗集料有不同的用处,例如细集料是为了对粗集料中间的空隙进行填充,因此还应该对集料的体积大小进行严格的把控。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并非是要构建一个教育理论体系,也没有对这几个词汇下明确的定义。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马克思所说的“智育”与“体育”,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智育”和“体育”之间是什么关系?有观点认为,在全面发展构成要素中,马克思只提及智育和体育,最重要的德育反而没说,因此是不全面的,这种观点失之简单。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这一思想主要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思想,不能简单将其视为教育学学科层面的思想。不同学科即使使用同一个词汇,其含义也不相同,“智育”和“体育”也并非就是教育学的学科话语,一一对应的做法会造成话语的误读。马克思讲的智育和体育,主要指基于生产劳动能力的对人的心智发展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培养,此处的“智育”相较当前“五育”中的“智育”,内涵要宽泛的多,实际上内在包含了德育和美育。而“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则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所以,构建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需要进行“话语转换”,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哲学经济学层面的话语转换为教育学的学科话语。

(二)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与中国教育学建设

就一般意义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改造自身的社会实践。作为对这一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成果,教育学也要探究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实践总是具体和感性的,是特定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下的实践。教育学也具有民族性、文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理论反映实践,但不能从实践自发生成,中国教育学建设要树立理论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西、马”的关系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教育改革与实践,立足传统文化精神,寻求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是建设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策略”[6]。教育话语是教育理论的呈现方式,教育理论则是教育实践的认识成果。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既是基于理论自洽的需要,更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内在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教育学的关键。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学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中国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丰富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教学和孔子的儒家私学,其教育理念都带有一定的“全面性”。

此外,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诗教、乐教,重视情感的陶冶,重视知和行的统一,这些都是深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学而时习之”“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修道之谓教”等传统教育话语,是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近代以来,西方教育话语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如何在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同时避免简单的话语移植,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以“马”为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夯实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之基,实现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借鉴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教育成果,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二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发展的主题词从“经济”“文化”再到“民生”,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立足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要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凸显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德智体”逐步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其背后的宏观逻辑,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不断发展。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强调“以人为本”和教育的“育人为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反映出教育方针对人民性的一贯坚持和不断发展。

中医药传承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医师承源远流长,但受时空的局限,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或中医药人才不能接受优质的国医馆、名老中医学术带头人的教诲。“互联网+”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APP平台储存名老中医的授课,利用数据库对专家的临床诊疗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总结其经验,提供图书、影像资源。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尝试通过“互联网+”模式为“名医传承计划”提供首都国医大师经验谈、专家授课、中医药适宜技术演示等,推动“互联网+”新模式教育教学。也有学者认为利用互联网可以变革中医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建设新型互联网模式下智慧图书馆[2]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德智体”话语体系

德、智、体三育的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灵魂包括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则是体育、德育和智育。而“德智体”在我国成为具有理论核心地位的教育话语,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这一表述确立了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把握“德智体”教育话语不能脱离教育方针的整体表述,不能脱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德智体”教育话语的核心价值取向,德育、智育、体育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早在1950年,毛泽东在致马叙伦的信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德育、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高于智育。1968年,毛泽东更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主张。无论是发展道德、学习知识还是锻炼身体都是基于革命的需要。“政治挂帅”“教育革命”日渐成为这一时期“德智体”教育话语的主题。

(二)新时期的“德智体美”话语体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面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德智体”教育话语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是智育的地位日渐重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二是以“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来统摄“德智体”话语的内涵。

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观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党的教育方针完整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被放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下重申了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则将教育放到“民生”方面来阐述,对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做了明确规定。

(三)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

教育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实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教育话语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便出现了学校教育,也出现了“学”“校”等教育话语。汉武帝时期建立“太学”,至唐代发展为“二馆六学”,官学体系空前完备,宋代“书院”的繁盛,又使“学”的内涵更为丰富。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德智体”这一全面发展教育话语,进入新时期,“德智体”的话语表述发展为“德智体美”,进入新时代,“德智体美”又进一步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内涵更为丰富全面,其背后的动因是我国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践越来越深入,成效越来越显著。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出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十四个坚持”中,更具体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又将这一思想具体阐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创新将教育的人民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是把握“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的价值与逻辑前提。

“不听你的!这时候非听我的不可!”张连长打断他的话,继续训,“我们这个团的团长,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当年跟随团长转业到北大荒的,号称三个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五的党团员!百分之九十五的正副班长!百分之九十五的五好战士!这是我们团的政治血统,这个政治血统必须永远保持下去,保持住了就等于保持住了我们团的光荣!所以,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家庭有严重历史问题的,我一个也没从城市里往一团接!哭鼻子抹眼泪也不要!写血书也不要!你们已经成为一团的战士!你们也应该感到光荣!感到自豪!挨点淋就不要纪律了?不是都发誓要炼一颗红心吗?那就给我从现在炼起!”

(四)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没有“最”全面,只有“更”全面。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教育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 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蕴

单就表述而言,“德智体美劳”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习惯上称其为“五育”。也可以说,“德智体美劳”是我国教育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一个概念、范畴或一种习惯性说法并不必然成为教育“话语”,教育话语的背后是“话语权”。之所以将“德智体美劳”视为是新时代的教育话语体系,首先是基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其的“正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正式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五育”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从而具有了指导教育实践的“话语权”,《教育法》中“德智体美等方面” 终于不用再“等”了。其次,“德智体美劳”教育话语体系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的新思想,具有新内涵。

(一)“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全面发展之“德”是“大德”。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个人私德、家庭美德等,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个领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六个下功夫”,其中四个方面都关涉德育。

首先,对毛泽东“德智体”教育话语的把握,不能脱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实践,这是“德智体”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重视政治教育的传统,政治性、政治素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我国“德智体”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二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创:豫园的南翔小笼有着传统上海味道,利用视觉设计、品牌文化、菜品升级来扭转老旧的固有形象,为八方来客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

三是“要加强品德教育,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青少年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饭后立即饮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并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四是“要加强奋斗精神教育,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对大学生们提出了“要立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希望。

于是雪的话题马上结束,女人的话题马上就来了。那个说,看看,下雪天还有女人进村啊。这个说,看见女人就不行,你呀,那什么虫都要爬出来了。那个说,下雪天啊,有什么劲,也就是看看,想想都嫌冷的。这个说,狗屁,一想不就热乎了。

新时代全面发展之“体”要以“健康”为第一要义。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提高,但“小胖墩”“小眼镜”数量仍然很多。习近平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健康的观念,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学校体育要以健康为原则,像栽培一棵树一样培养一个人,让孩子们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各级各类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武陵山景区周边也有著名旅游景区,如武隆仙女山、大木花谷等相应也有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存在区域内的竞争关系。

新时代全面发展之“智”是“知行合一”的智。习近平提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广博的见识,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

㊳ 插 图 出 自 L.D.Ettlinger,“The Pictorial Source of Ripa's'Historia'”,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13,no.3/4,1950,图版 63。

新时代全面发展之“美”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美好心灵”。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应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一代新人的自觉追求。美育是全方位的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它是心灵的教育。习近平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教、乐学”作为教育的审美境界,是培育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美好心灵需要教育来培养,美好生活需要奋斗来创造。只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感受美好的生活,也只有美好的心灵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新时代全面发展之“劳”要弘扬劳动精神。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说,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习近平指出,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他要求教育要为国家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他强调,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劳动教育。

(二)“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把握“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的内涵,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规格和方法途径,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紧密联系,构成了我国教育方针的话语体系。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上,是“一个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个服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三育”(德智体);2015年修订后则发展为“两个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两个服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和“四育”(德智体美);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则提出“四个服务”(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五育”( 德智体美劳)。讨论“五育”这一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将其和“四个服务”“两个结合”联系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体,是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发展。不能脱离整体的发展谈某一方面的发展,“德”发展不能脱离“智”,“体”的发展不能脱离“美”,“德智体美劳”是一个话语体系。“德智体美劳”并非“德智体”加上“美”和“劳”,词汇的增加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各自的内涵都获得丰富发展。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经验,提出了“九个坚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全面深入把握新时代“德智体美劳”话语体系的理论内涵,要立足“九个坚持”,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要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立足“四个自信”,增强教育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担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是核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德智体美劳”要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德智体美劳”要对标这一历史方位,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赋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时代内涵。

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他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真正确立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推进育人方式等方面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8]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必定要“到实践中去”。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 这一教育话语才能具有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

注释:

①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并加编者按。编者按中有毛泽东亲笔加的一段:“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被称为“七二一指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 韩庆祥,陈远章.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N].光明日报,2017-05-16(1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6.

[6] 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1-8.

[7]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M]//毛泽东论教育.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72.

[8] 习近平.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M]//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2-473.

On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ZHANG Hai-bo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China )

Abstract :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gres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r in 2018. From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to “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theoretical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is the inheritanc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nly fully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of “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can have the explanatory power and practical power to the educational reality, and the “discourse power” to guid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一是希望水运行业抓住交通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水运行业在综合交通建设中的深度融合进程,使其发挥更好、更优、更强的支撑作用。

Key words : all-round development; discourse system;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收稿日期] 2019-07-13

[基金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重大培育项目资助(编号:17ZD005)

[作者简介] 张海波(1970-),男,黑龙江海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 2019) 04-0030-06

标签:;  ;  ;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刍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