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
——再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晨曦

(长治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异化劳动”内在地包含作为耗费性活动和作为人的本质这样两个维度。马克思在写作《手稿》之后继续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研究,发现扬弃异化达到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必须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批判。一方面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下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另一方面消灭异化将是从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回归。在这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体现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内涵。

关键词: 异化劳动;雇佣劳动;自由劳动

马克思完成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批判之后,于1844 年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围绕“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内涵解析,马克思开始把劳动和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事实上,正是由于对“异化劳动”概念的把握,马克思摆脱青年黑格尔的思辨色彩,真正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把握“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把握“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为后来深入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研究资本奠定基础。“异化劳动”包括写作《手稿》的时期在学者的研究中都是比较有争议的,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此前此后的研究存在断裂,本文旨在考查“异化劳动”的历史内涵,来阐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一、“异化劳动”的两个维度

异化劳动包含着两个维度的劳动内涵,一是指劳动向人的本质复归,二是指作为谋生手段的耗费性劳动。在这里异化劳动的内涵就是指“作为人本质的实现”的劳动总是降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规定。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一个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中,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反对自身的异己世界的力量就越大,劳动的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157。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来越不直接是工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工人只有在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维持肉体生存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其次,劳动过程本身是一种和工人相异化的力量。工人劳动是外在的,是和人的本质不相符合的活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1]159。劳动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反而是对他自身创造性的奴役和破坏。再次,人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人和他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因而使类同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而且应当把自己当作和动物不同的类来对待。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而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单纯就这一点来说,人就不能把他的类生活降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现在异化劳动夺走了人的对象,也就夺走了人在意识中能动地、自觉地直观自身、发现自身的可能性。最后,人和人相异化,从人和其类本质相异化可以直接推出人和人相异化。工人只有在资本存在的时候才存在,而且只有作为工人存在才作为人存在。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工人和资本家都受到资本的抽象统治。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代替国民经济学不加以说明的私有财产事实,认为工资、地租以及利息现在是异化劳动的后果,而从外化的、异化的劳动得到的私有财产更为直观地体现了人们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抽象化为动物式的拥有和占有的感觉,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是按照人的方式同物发生,而是按照物的方式来实现。“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1]233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力图形成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力量。归根结底,“异化”表明那种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的活动和我自身相异化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中,工人劳动隶属于资本家成为资本家增殖财富的手段,把禁欲和挥霍、节约和奢侈分别确认为不同人的生命本质。至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揭示了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并且表明人之为人的现实性包含在劳动这一概念当中。马克思用“异化劳动”一词说明人的异化状态恰恰表明在其对立面劳动应当是向人的本质复归,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因而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假如置身叙事场域或多或少有重复感、平常感,这也很正常,因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灵成长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觉知,只有从心底流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才能有更多共鸣触动,这需要理解心灵成长的深层本质,尤其要直面一种似是而非的指责,强调叙事探究复归个体心灵,是否会妨碍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吃饭,将教育视作职业并无不当,但一个好的老师不能仅仅将其当成饭碗,还要把它看成是一种为子孙积德、为社会造福的事业。世界上有那么多高科技,但没有一种产品比人本身更重要。老师合格了,教育的产品——学生也容易合格;老师素质太差,学生的质量也就不敢想象。

二、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

雇佣劳动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随着封建农奴制关系的解体,劳动者把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劳动条件当作自己劳动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资本和雇佣的对立关系确立下来。现在需要说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是异化劳动关系的深层次表达,因而马克思从《手稿》提出“异化劳动”后,又进一步撰写《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进行研究。马克思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是要进一步描述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更好地诠释人在何种意义上被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发现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一般结果的同时,也能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结果的异化劳动。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这里存在着的这个矛盾将在资本和劳动相分离的历史过程中得到说明。国民经济学由于没有说明资本和劳动分离的历史过程,因而把私有财产当作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从私有财产的前提出发必然得到异化劳动的结果。这是因为以生产资料为内容的私有财产和劳动相分离固定地成为劳动的前提,劳动者把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当作是自己劳动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一方面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成为劳动的客观前提,另一方面形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力。追根溯源,这些财产内容是劳动外化的产物,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异化劳动之结果的私有财产尚且还包含着劳动外化满足生存所需那一部分合理的内容,只是作为私有财产之结果的异化劳动则直接是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一种表达,是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为内容标志着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达到顶点。在揭示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后,之前被掩盖起来的剥削关系便无处可藏。工业劳动作为一般劳动,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以最普遍的形式实现对人的统治,揭露异化最根本的内容是资本以雇佣劳动为手段达到对人的生命的占有。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之后,继续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形式下的雇佣劳动进行研究。雇佣劳动直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要扬弃私有财产达到对人的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就必须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寻找答案。

从“异化劳动”推出劳动应当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正是在排斥把劳动单纯作为谋生手段这一层面提出。古代社会认为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只能是奴隶的活动,而公民以及贵族的生产实践则是包含一定目的的创制活动。以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性活动为内容的劳动是任何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并不是否定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是说就实现人的本质而言,劳动必须超越这一手段性职能。劳动一开始作为谋生的手段无可厚非,人对自身生命的所属关系决定了劳动生产满足生活所需是人的本能活动。只是当劳动开始生产私有财产的时候,劳动这一手段职能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目的确立的时候,人的本质发生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生产实践为基础阐明了他的唯物史观,明确指出生产自己的物质生命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区别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通过手、脑、脚等的耗费性活动生产出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是因为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作为谋生手段的耗费性意义上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内容,特别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雇佣劳动。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性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把人的谋生活动降低为动物式的生活,因而对工人和资本家来说都是异己的活动。表面上看来异化劳动的这两种内涵是同一层面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耗费性劳动,就无法现实地提出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本质的实现。

资本作为雇佣劳动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前提意味着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资本家不仅占有工人必要劳动所转移的旧产品的价值,还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工人劳动获得的维持生存必需品的价值,和整个社会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而言是不断贬值的,而工人只要想要作为人而生存,就必须受雇于资本家,每天生产着资本家的财富和自身的贫穷。劳动的异化和资本统治逻辑是同一个问题,异化劳动实质上是劳动以雇佣的形式被纳入到资本统治逻辑之下。以商品生产为内容,以价值交换为手段,一切都变成可以交换的等价物。“雇佣劳动,是设定资本及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是说,是这样的活劳动,它不但把它作为活动来实现时所需要的那些对象条件,而且还把它作为劳动能力存在时所需要的那些客观要素,都作为同它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产生出来,作为自为存在的、不以它为转移的价值生产出来”[2]112。简而言之,在资本统治逻辑下,劳动者以及劳动资料都是资本增殖和商品生产的一个环节,这种抽象的存在形式既抹杀了物的特性,也压抑了人的特性。因而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表现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发展到最高阶段时人的异化状态。

三、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最高形式,是一种以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为内容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就实现人的本质而言,劳动不能在耗费性的意义上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活本身降低为生活的手段发现劳动的异己本质,并指出随着私有财产的自我扬弃,劳动将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雇佣作为异化的最高形式,劳动现实地需要扬弃雇佣的异化内容。马克思要说明的是经过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发展,劳动将走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或者是社会化的人类状态下将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这样的劳动抛弃其异化的形式成为一种自由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自由劳动不是否认劳动的谋生手段职能,而是不使劳动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就像雇佣劳动所实现的单一的、抽象的形式。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明确提出劳动向人自身的返还,但不经历对雇佣劳动的分析,对异化的批判就仅仅是一种道德性的批判。马克思在批判雇佣劳动之后才真正使异化劳动具有向人的本质复归的可能性。异化劳动一方面包含着作为谋生手段的雇佣劳动,一方面包含着向人的本质返还的自由劳动。这样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辩证法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自由劳动是对劳动应然状态的表达,就实现人的本质而言,劳动才是自由劳动。马克思说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时候,劳动不再成为人的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需要,劳动首先否定单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求成为生活的目的。马克思所说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从事批判工作的那种人性的可能性将在劳动中得以实现。取消社会分工的限制,人自身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事活动,充分实现人的可能性。换言之,劳动就是人的本质,人在劳动中充分实现自己作为人的创造性。劳动成为人的需要,过去工人为商品、为财富、为资本而存在的异己形式被消灭,劳动使人成为人自身。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1]164。所以动物只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意义上生产自己的类生活,而人却不能把他的类生活变成单一的动物生活。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正是在于“美”超越外在的先验规定性实现和满足了人丰富多样的生活可能性。劳动必须作为人的自主活动才是对人的类特性的实现。

劳动向人本质的复归需要扬弃劳动的异化内容,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对立关系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随着对“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185。但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劳动向人的本质的返回就劳动的异化提出。就满足肉体生产所需上,劳动仍然必须是生产物质生活的手段,问题在于私有财产因此造成人生命的外化,人对自身生活的片面占有,因而批判的对象是私有财产异己的对象性本质,是劳动变成了人外在的、强制性的存在方式。在一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下,人变成一种依附于商品、货币以及资本的抽象性、符号性的存在物。但以商品、货币、资本为内容的生产仍然是人存在和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阶段。正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异己力量的发展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社会获得进一步从异化中解放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发展到顶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要求打破资本统治逻辑,要求工人劳动剥离掉其外在的、奴役人的形式。所以雇佣劳动作为异化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回归的必经阶段。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意义上,在雇佣劳动的对立面,劳动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人本身。

通过公式(10)可以得出: 主要影响危险失效概率的因素有转换矩阵P,W和T。在一个产品选定之后其λSDC,λSDN,λSUC,λSUN,λDDC,λDDN,λDUC,λDUN,CT1等已经固定,因此P,W矩阵基本无法改变,故而在SIL等级不够时可以根据实际改变T来提高SIL等级。除此之外,上文的W是在FDD全部转换为完好状态下得出的,因此在应用时要考虑FDD是否全部转换为完好状态,如果没有则需做相应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On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Marx's Concept of"Alienated Labor"——Byrereading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 Chen-xi
(School of Marxism,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Abstract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ed labor"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his theoretical system. "Alienated labor" contains two dimensions:consumption activities and human nature. After writing the manuscript, Marx continued his research on capitalist employment, and found that sublating and discarding alienation to achieve people's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ies must be a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employment labor in reality. On the one hand, employee labor is the highest form of alienated labor under capitalist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eliminating alienation will be the return from employee labor to free labor. Here,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ed labor" embodies rich historical dialectic connotation.

Key words :Alienated Labor; employment labor; free labor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14( 2019) 04-0005-04

收稿日期: 2018—11—18

作者简介: 马晨曦(1990— ),女,山西壶关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杨晓娟)

标签:;  ;  ;  ;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历史辩证法解析-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