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诗集简析_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物论文,上海论文,诗论论文,简校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01……

“孔子”,原作“”,下同。案:当读为“孔子”。《古文四声韵》上声董韵“孔”字作“”,自注出《籀韵》(承周凤五告)。李遇孙《尚书隶古定释文》卷三“壬”条:“《集韵》,孔,古作,《隶辨》载《衡立碑》,仪问芬。《张寿碑》,有甫之风。并作。”(承朱渊清告)《篇海类编·人物类·子部》:“,音孔,义同。”《字汇补·子部》:“,古孔字。”由此看来,是从“孔”讹为“”再讹为“”。

“泯”(注:濮茅左有此说。),原作“”。“”字从文得声,而从文之字与从民之字多通用(注:例可参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字典》150~152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尔雅·释诂》:“泯,尽也。”《说文新附·水部》:“泯,灭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传:“泯,灭也。”郑珍《说文新附考》:“怋即古泯字。”《路史》卷八:“中声失则律无当,律无当则乐不比,乐不比则情文泯,情文既泯而旋宫之制、迎气之律其能独正乎?”曹植有《愍志赋》行世。“诗无泯志”即“诗言志”之否定之否定。

“意”,原字下残。曹峰、李学勤释“意”。案:上文“志”、“情”皆从“心”,此字也很可能从“心”。字上部非从言,简文言字上皆无一短横,朱渊清以为音,说是。

《十月》善諀言。《雨无政》、《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疑言不忠志者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仁焉。《小弁》、《巧言》,则言馋人之害也。《伐木》08[弗]

諀,诽谤。《广雅·释诂二》:“諀,陧也。”又《释言》:“諀,訾也。”《广韵·纸韵》:“諀,恶言也。”《小序》:“大夫刺幽王也。”“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云云当即“諀言”。“善諀言”即善于批评君上。

“忠志”即忠心。《小旻》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句,故曰“多疑”。“疑言不忠志”,多疑之言反映出对上不忠之心。如“我视谋犹,亦孔之邛”、“我视谋犹,伊于胡底”等。《小序》:“《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集传》:“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简文是说人臣对君上的倒行逆施多有怀疑,因而离心离德。

“谗”,原作“”。《小序》:“《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小雅·小弁》有“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舍彼有罪,予之佗矣”,《小雅·巧言》有:“无罪无辜,乱如此。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予慎无辜。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故曰“言馋人之害也”。

简8末端有残损,据简9和《鹿鸣之什·伐木》“微我有咎”意,可补一“弗”字。

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选寡德故也。《祈父》之刺,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返其故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09□□

“实”,马承源释为“”,读为“贵”。李锐《札记》:当释为“实”,见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5、8,《六德》简27、28。案:李锐说是。“实”,诚。

“其”,反身代词,指自己。《楚辞·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注:“其,一作余。”《鹿鸣之什·伐木》有“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其”即“我”。此是说《伐木》不是真地咎责于己。此是解“微我有咎”之义。

“选寡德故也”:“选”,原作“巽”。疑读为“选”。而“选”有善义。《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辞以疾。”颜师古注:“选,善也。国家欲褒其善,加号畴邑,乃以疾辞。”《广韵·仙韵》:“譔,善言。”义亦近。“寡德”即君德。此是说《天保》“得禄蔑疆”,是以君德为善的缘故。《小序》:“《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矣,报其上焉。”“归美”即“善”,即“选”。

“困”指“黄鸟”“集于谷”、“啄我粟”、“啄我粱”、“啄我黍”,“此邦之人,不我肯谷”、“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而欲返其故”,也就是“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言旋言归,复我诸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小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简文“人益”即“益人”,使人长进,义与“长育人材”同。

“《关睢》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何?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睢》以色喻于礼10……

“改”,原作“”,马承源以为从巳声的假借字,当读为“怡”;李学勤《孔子、卜子与〈诗论〉简》释作“改”。案:李释“改”不误。《礼记·缁衣》“其容不改”之“改”字,郭店简《锱衣》“改”字正作“”。此外,郭店简、上海简《缁衣》“衣备不改”之“改”字也作“”。足证“”即“改”。毛《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又称:“《关睢》……之化。”简文的所谓“改”,即毛《序》之“风”、“正”、“化”,也就是毛《序》所谓“移风俗”或《礼记·乐记》所谓“移风易俗”。

“时”,原作“”。“ ”较“时”省去了“寸”,与《说文》古文同,晋玺和中山王方壶“时”亦作“”,郭店楚简作“时”者5见,作“”者10见,可见“时”作“”,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流行写法。《樛木》一诗屡言“福履绥之”、“福履将之”、“福履成之”,所谓“绥”(训“降”)、“将”、“成”“福履”于“君子”的,当是上天,“君子”有上天降福,是得天时,故于《樛木》而称“时”。

《汉广》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说,故谓之“智”。

“归”,原作“”,“ ”为“归”字省文。《正字通》:“,同归。”望山、包山、郭店楚简“归”字多作“”。《说文》:“归,女嫁也。”《鹊巢》屡言“之子于归”如何如何,因此,简文“归”字当是说此女子出嫁,有个好的归宿。

“报”,原作“保”,马承源读为“褒”;李学勤《孔子、卜子与〈诗论〉简》读作“报”。案:李说是。《小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召公“止舍小棠之下”勤劳民事,百姓方“美召伯也”,诗文所谓“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勿翦勿败,召伯所憩”、“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就是这种“报”的体现。

《小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郑《笺》:“绿当为褖,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又说:“褖兮衣兮者,言褖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褖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褖衣黑,皆以素纱为里。令褖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李富孙《诗经异文释》:“郑笺《诗》有以礼释之者,‘绿衣’为‘褖衣’,“说于农郊”为‘隧’。盖郑学长于礼,故或以礼训《诗》。《御览》引作‘褖’,是从笺说,毛《传》‘绿,正色’,亦改‘褖’字,非。”简文“绿衣”两见,皆作“绿”而不作“褖”或“彖”。说明李富孙的意见是正确的。简文所谓“思”,出于《绿衣》的“我思古人”。

《燕燕》而称之“情”,当本于“泣涕如雨”、“伫立以泣”等语。“《燕燕》之情”就是《燕燕》之诗所表达出来的专一、慎(诚)独之情。

“何”,原作“害”,“害”可读为“曷”或“何”,简7有“怀尔明德,害”可参照。同样的例子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更多。如“《君奭》曰‘襄我二人,毋有合哉言’,害?道不悦之词也。君子曰‘唯有其亟而可,能终之为难。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害?言挟之也。”“《冏命》曰‘允师齐德’,[害]?此言也,言信于众之可以齐德也。”“《君奭》曰‘唯丕单称德’,害?言疾也。”“大禹曰‘舍兹宅天心’,害?此言也,言舍之此而宅于天心也。”“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害?言慎求之于已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康诰》曰‘不率大夏,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害?此言也,言不敦大常者,文王之刑莫厚焉。”裘锡圭:此句句法与《公羊传》屡见之“其言惠公仲子何”一类句子相类。“曷”“何”义近,也可能简文“害”即应读为“何”。李学勤:容易看出,在“何”字前面的都是引文,或系《诗》、《书》,或为成语,无一例外。这样,《诗论》的“《关睢》之改”云云,也不会是《诗论》作者的话,只能是一条引文。其后面文字是反复解说这条引文。

“终”,原作“童”。疑读为“终”。《史记·秦本纪》:“终黎氏。”《集解》引徐广曰:“《世本》作钟离。”《史记·伍子胥列传》:“拔其钟离。”《索隐》:“钟离本谓之终犁。”且文意“终”、“初”相对。

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14[喻求女之]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12[亦能时乎]?

“两矣”,马承源以为乃论《鹊巢》“百两矣”的残文。案:从论《关雎》七篇的顺序看,是《关睢》、《樛木》、《汉广》、《鹊巢》、《甘棠》、《绿衣》、《燕燕》;从下文看,仍为论《关雎》之语。因此,“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不是论《燕燕》,就是论《关雎》,不可能是论《鹊巢》的残文。

“其四章”:《毛传》以《关雎》为三章,《释文》为五章,俞樾为四章,每一兴为一章。案:俞樾说是。

“喻”,原作“俞”,马承源读为“愉”。案:从上文“以色喻于礼”看,“俞”仍当读为“喻”。

“拟”,原作“”,李学勤、李锐读为“拟”;马承源读为“嬉”。案:“拟”即“喻”。

“愿”,原作“”,马承源从《玉篇》训为“爱”。案:“”,两见于《中山王方壶》,皆读为“愿”。王辉说“元”与“原”音通,可见“”即“愿”亦即“愿”之专字,与《说文》之“忨”字未必是同字(注: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839页,艺文印书馆,1993年。)。

“喻求女之”四字据上下文义补。由此可知,简12与简14当可缀接,它们是同一支楚简的上下两段。

“亦能时乎”四字据文意补。此是说《樛木》一诗“君子”之所以能“福履绥之”、“福履将之”、“福履成之”,就在于其得“时”。

[《汉广》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鹊巢》出以百辆,不亦有离乎?《甘13[棠》思]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15[所茇也。《绿衣》]□□□

“汉广不求不”5字据文意补。

“智”,原作“”,李学勤《孔子、卜子与〈诗论〉简》读作“知”。案:当读作“智”。此是说明智就能永恒。

“离”,原作“”,马承源摹写为“”,疑读为“辵”,匹配之意;李学勤释为“离”。案:简文从“辵”从“离”,当读为“离”。简文以“离”释“归”。“离”是离开母家,“归”是前往夫家,词异义同。但这种“离”和“归”,是“出以百辆”,礼节是极其隆重的。“不亦有离乎”,可谓是“离”其所当“离”,“归”其所当“归”。

“棠思”字据文意补。由此可知,简15与简13当可缀接,它们是同一支楚简残存的两段。

“报”,原作“保”,马承源读为“褒”。案:当读为“报”。百姓“敬爱其树”,是因为思及召公其人,感念其事,故谓之“报”。

“所茇也。……《绿衣》”等据文义补,所残当八字左右。

……[《燕燕》]……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诸11

“情爱”,原作“青”。当是论《燕燕》之义。

“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故称“改”为“其思益矣”。

“禄”,原作“录”。《毛传》:“履,禄。”马瑞辰《通释》:“履与禄双声,故履得训禄,即以履为禄之假借也。”《樛木》诗之“福履”即福禄。简文“《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正是训“履”为“禄”,足见毛《传》之确。

“诸”,原作“者”,李锐《刍议》读作“诸”。

[父母也。《甘棠》之报,敬]召公也。《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孔子曰:吾以《葛覃》得祗初之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16

“父母也。《甘棠》之报,敬”八字据文义试补。

“故”,原作“古”。《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我思古人,俾无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古人”当读为故人。

“独”,原作“蜀”。当训为专一。《五行》:“[赡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句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祗”,原作“氏”,马承源以为“不易解释”;李学勤《孔子、卜子与〈诗论〉简》释作“民”,以为“氏”乃“民”字之讹。案:“氏”通“祇”,而“祇”与“祗”通,故“氏”当读作“祗”,敬也。《书·冏命》:“下民祇若。”孔传:“下民敬顺其命。”《管子·牧民》:“不祇山川,则威令不闻。”

“志”,原作“”,马承源等皆释“诗”。案:当读为“志”。“祗初之志”即敬初之心,也就是下文所谓“见其美必欲返其本”之心。

“其本”之“其”原作“丌”,字不清晰,但尚有两笔残存,马承源隶作“一”。“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即“见其美,必欲反其本”。李锐《札记》:《盐铁论·执务》:孔子曰:“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而欲得(德)之,各反其本,复诸古而已。”

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24[吾以]

“絺”,原字上从,左下残,右下似是“氐”(李零说),陈剑以为当从“氐”得声,读为《葛覃》篇之“絺”,氐为脂部端母,絺为微部透母,音近相通;“绤”,原字马承源隶作“”,陈剑以为当从“女”得声,读为《葛覃》篇之“綌”,女为鱼部泥母,綌为铎部溪母,音近相通。案:陈说是。简文称后稷之被人尊重,是因为他的后人周文王、周武王之功德;而“葛”之被人称颂,是因为它可以“为絺为绤,服用无”。《葛覃》一诗称“言告言归”、“归宁父母”,有不忘本之意。简文说“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也是歌颂周文王、周武王不忘本,也是“见其美必欲返其本”,致使始祖显贵。郑《笺》“欲见其性亦自然”、“犹不忘孝”有可参之处。

“甚”当训为“诚”。《战国策·秦策四》:“(王曰)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高诱注:“甚,谓诚也。”

“吾以”二字据文意补。

[《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愍志必有以谕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干也。吾以《夶杜》得诮20……

从简19看,《夶杜》前是《木瓜》,故补“《木瓜》得”3字。

“愍”,原作“”,马承源读为“离”;李学勤读为“隐”。案:“”字从文得声,而从文之字与从民之字多通用。《正字通·心部》:“愍,同惛。”《说文·心部》:“惛,不憭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愍。”《广韵·魂韵》:“愍,不明。”《战国策·秦策一》:“皆惛于教。”高诱注:“愍,不明也。”

“谕”,原作“俞”,马承源读为“逾”,李学勤读为“抒”。案:“谕”,晓谕,告。“愍志”即不明之心,故须有谕告。

“有所载”,指币帛。

“前之”,指“交”前以币帛为贽。

“干”,原作“”。周凤五:当读为“干”。《公羊传·定公四年》:“以干阖庐”《注》:“不待礼见曰干”。古人相见必以贽,《周礼·太宰》:“币帛之式”郑《注》:“币帛,所以赠劳宾客者。”简文盖由《木瓜》之朋友赠答而论及币帛苞苴之礼不可废也。此与毛《传》、《孔丛子·记义》引孔子说同。

“诮”,原作“雀”。《说文·言部》:“诮,谯,娆娆也。从言,焦声。古文谯从肖。”《玉篇·言部》:“诮,责也。”《书·金縢》:“王亦未敢诮公。”《吕氏春秋·疑似》:“酒醒而诮其子。”高诱注:“诮,责。”《小序》:“《夶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诮”即“刺”。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19……因“木瓜”之报以谕其娟者也。《夶杜》则情譆其至也。18……

溺,从李零说。《礼记·乐记》:“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孔颖达疏:“燕,安也。溺,没也。言宋音所安唯女子,所以人意志没矣。”

“既曰‘天也’,犹有怨言”疑说《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为《君子偕老》铺陈宣姜之美诗句。《小序》:“《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李锐《刍议》:从“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来看,疑指《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案:“既曰‘天也’”是惊叹其容貌之美,“犹有怨言”是“刺”其有“失事君子之道”,不必以《鄘风·柏舟》当之。

“谕”,原作“俞”。《说文·言部》:“谕,告也。”《韩非子·解老》:“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又:“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谕意也。”

“娟”,原作“”。“娟”有好义。《楚辞·大招》:“体便娟只。”王逸注:“便娟,好貌也。”《洪武正韵·先韵》:“娟,美好貌。”《广韵·清韵》:“嬛,好也。”而“嬛”与“娟”可通。《楚辞·远游》:“雌蜺便娟。”洪兴祖《补注》:“《尔雅》引雌蜺便(从女)嬛,嬛与娟同。”《诗》云:“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娟”即“好”。简文“因‘木瓜’之报以谕其娟者也”即借“木瓜”之“报”以明“永以为好”之愿。

“譆”,原作“憙”。《说文·言部》:“譆,痛也。”“情譆其至也”即“情痛其至也”,心情沉痛到了极点。《夶杜》“独居而无兄弟”,故有此说。

□□□□□□如此,《何斯》诮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孔子曰:《蟋蟀》知难,《螽斯》君子,《北风》不绝,人之怨子,泣不27□□□□□□□□

“诮”,原作“雀”,说见上。《小序》:“《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故云“诮之也”。

疑“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说《秦风·渭阳》(李锐曾提及)。“宾赠”即赠宾。《仪礼·聘礼》:“宾……遂行,舍于郊。公使卿赠如觌币。受于舍门外,如受劳礼,无傧。”《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郊劳为聘礼之始,赠贿为聘礼之终。由此可知,聘礼告终之时有赠贿之礼,也就是赠宾之礼。此“宾”指“我送舅氏”之“舅氏”。“赠”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唐风·蟋蟀》有“令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故曰“知难”。《孔丛子·记义》:“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小序》:“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

《螽斯》,原作“中氏”,马承源读为《仲氏》,而《诗》言“仲氏”的只有《何人斯》的“仲氏吹篪”和《邶风·燕燕》的“仲氏任只”。“燕燕”简文屡见,不可能称为《仲氏》,而《何人斯》的“仲氏”与君子无涉。因此以“仲氏”为篇名不可从。李零说“螽斯”与“中氏”音近可通,说是。《小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故称“君子”。

“不绝”即《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之意。“怨子”疑即“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卷耳》不知人,《涉溱》其绝,《著而》士,《角枕》妇,《河水》智,29……忠,《邶·柏舟》闷,《谷风》怌,《蓼莪》有孝志,《隰有苌楚》得而悔之也,26……

《卷耳》“怀人”,而所怀之人不知在何处,故谓之“不知人”。

“涉溱”,原作“涉秦”,即《郑风·褰裳》。“其绝”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著而”原作“??而”,许全胜疑读为“著而”,相当于今本《著》,其首句为“俟我于著乎而”,“而”为语气词,今本省略。说是。《著》是描写新郎迎亲,故谓之“士”。

“角枕”,原作“角”,即“角幡”,读为“角枕”。《礼记·檀弓下》:“为榆沈。”《释文》:“沈本又作瀋。”《说文·采部》:“审,篆文寀从番。”《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此是取诗文“角枕”为篇名。《唐风·葛生》是描写妇人怀夫,故谓之“妇”。

《河水》当指《伐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杜预注:“《河水》,逸《诗》,义取河水朝宗于海。海喻秦。”《国语·晋语四》:“秦伯赋《鸠飞》,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辞。子余曰:‘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从德。’”韦昭注:“河当作沔,字相似误也。其诗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言己反国,当朝事秦。”江永《群经补义》:“此说是也。余谓‘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亦欲以此感动秦伯,望其念乱而送己归也。”董增龄《国语正义》卷十:“杜既以《河水》为逸《诗》,则辞亡而义从何见,以‘朝宗于海’属之《河水》,经文无证。宏嗣破‘河’为‘沔’,远胜杜说。当其时吕、郤在国,惠、怀无亲,‘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确合当时情势。”杜、韦、江、董说皆误,《河水》非逸《诗》,亦非《沔水》之误,当指《伐檀》。《伐檀》诗云:“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取“河水清且涟猗”等为名,故曰《河水》。《小序》:“《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朱熹《辩说》:“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从简文“《河水》智”看,朱说是。君子“不稼不穑”而“取禾三百尘”,“不狩不猎”而“庭有县貆”,正是所谓“智”也,这种“不素食”之“智”正是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简29的《惓而》为《周南·卷耳》,《涉秦》为《郑风·褰裳》,《芣菅》出自《周南》,《角幡》为《唐风·葛生》,则《河水》亦必出自《诗经》。《国语·晋语四》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载赋诗除《河水》外,《采菽》、《黍苗》、《六月》皆出自《小雅》,《鸠飞》即《小雅·小宛》,取首章文辞为名。依此类推,《河水》不必为逸《诗》。以“河”为“沔”字之误,实由杜预注“义取河水朝宗于海”说而来,不足为训。不能说《左传》有误,《国语》亦有误。简文也作“河”,更说明“河”字不误。韦、江、董以《沔水》诗为说,纯系揣测。此次赋诗,以《国语》所载最详。秦伯赋《采菽》,“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赋《黍苗》,表达“重耳之卬君也,若黍苗之卬阴雨也”之情,强调“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荣,东行济河,整师以复强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贪不从。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其何实不从”、“其谁不惕惕以从命”实有“河水朝宗于海”之意。这就是说,重耳在赋《黍苗》时,已以“河水朝宗于海”之意说秦穆公。所以“秦伯叹曰:‘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赋《鸠飞》勉励重耳,而《小宛》的“各敬尔仪,天命不又……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等语,正表现了秦穆公的教训、勉励之心。重耳於是赋《河水》,说明自己“不素餐兮”,将不会辜负秦穆公的勉励。如果赋的是《沔水》,既是文不对题,也是重复《黍苗》之意。

简26开头论《诗》只用一个字,其特点与简29同,由此推定简26当接简29。简25论《诗》不只用一个字,语气显然不同,不能接简26。由于简29、26都是残简,因而怀疑它们是一支楚简残存的两段,故将它们缀连。

“邶柏舟”,原作“北白舟”,马承源以之为《诗·国风·邶风》之《柏舟》,李锐《札记》:《汉书》颜师古注引作“《诗·邶·柏舟》曰:‘威仪逮逮,不可选也。’”

“怌”,从李锐《札记》说。《玉篇·心部》:“怌,恐也。”《集韵·脂韵》:“怌,恐惧也。’”《小雅·谷风》屡言“将恐将惧”,故云“怌”。《小序》:“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意与此可相互发明。

《小序》:“《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孝养尔。”《孔丛子·记义》:“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简文与《孔丛子·记义》说最近。

《桧风·隰有苌楚》有“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说,即“得而悔之”。

……[《相鼠》]言恶而不悯,《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青蝇》知28……《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烈,《采葛》之爱妇17……

简28句式与简26同,故将其排在简26之后。

“言恶而不悯”,疑说《相鼠》之义(李零说)。

“墙有茨”,原作“又荠”。在2000年9月2日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十次研讨会的讨论中,笔者就指出当读为《墙有茨》,得到了大家的首肯。李锐《札记》:“荠”,《说文》引诗同,王先谦说齐、韩作“荠”。《阜诗》作“”。

《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小序》:“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通乎君母”,是国耻,须“慎密”,故“不可道也”、“不可详也”、“不可读也”。但如果因“言之丑也”、“言之辱也”,而不“刺其上”,为了所谓“慎密”而不加以讽谏,就是“不知言”,即不懂得、丧失了言说的原则。

简17“《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意义与简28近,疑它们是一支简的两段,故缀合在一起。

《小序》:“《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洯壶氏不能掌其职焉。”“利词”即“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

“将仲”,原作“中”,马承源以之为《将仲子》。案:说是。此是四字句,为整齐句式,故省略“子”字。《小象》引《易》就是如此。“不可不畏”即“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烈”,原作“悡”。李学勤读为“烈”。案:《王风·扬子水》有“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者怀者,曷月予还归哉”之叹,表现的正是“爱妇怀归”之烈。

……《[君子]阳阳》,小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25……《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兔苴》其用人则吾取23

《君子阳阳》写在位君子只顾招呼为乐,不求道行,故简文称之为“小人”。

《甫田之什·大田》之卒章为:“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骍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简文“知言而有礼”指诗文描写上下的和谐关系得当而符合礼节。

疑简23与简25亦一简的两段。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马承源读作“以乐词而会”,“ ”,读为“效”。李学勤作“以乐司而会以道,交见善而学”。刘乐贤:简文读作词的字,整理者以为从言,从照片看实从口。这一写法的字在楚简中常通假为始,本简始、终前后见,故应读为始。简文或可读为“《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周凤五:当读为“始”。案:刘、周释“始”是,断句当以李说为是。

贵也。《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湛露》之益也,其犹驰欤?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庙》吾敬之,《烈文》吾悦]21

疑简21可接简23,如此,则为:“《兔》其用人,则吾取贵也。”“公侯干城”、“公侯好仇”、“公侯腹心”即“取贵”。

《尔雅·释言》:“嚣,闲也。”简文称“无将大车”、“无思百忧”,忧谗畏讥,态度消极,故曰“嚣”。

“则以为不可如何也”,则是认为不能怎么样,毫无办法,此是解释“嚣”之“闲”义。

“驰”,原作“”,马承源读为“酡”。周凤五:当读为“驰”。《小雅·湛露》共四章,其结句分别为“不醉无归”、“在宗载考”、“莫不令德”、“莫不令仪”,即由燕私夜饮,而祭宗庙,而有德行,而有姿仪,亦即由饮食之欲始,进而进德修业,“有诸中必形诸外”,为人所共见也。简文盖美其精进之速,而以车之奔驰为喻也。案:周说是。“益”而故称“驰”。

《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小序》:“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郑《笺》:“子者,斥幽公也,游荡无所不为也。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而简文则说“吾善之”,特别是赞赏其中的“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可见简文是以《宛丘》为情诗恋歌,态度是“美”而非“刺”。

《小序》:“《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方东树《原始》:“《猗嗟》,美鲁庄公材艺之美也,”“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名门子,而又可以为戡乱材。诚哉,其为齐侯之甥也。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刺耳。于是纷纷议论,并谓‘展我甥兮’一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本意尽情说坏。是皆后儒深文苛刻之论有以启之也。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好立异,原诗人作诗本义盖如是耳。”从简文“《猗嗟》吾喜之”看,方说是。下文又说:“《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善之”,其“美”而非“刺”更清楚。

《小序》:“《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毛《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郑《笺》:“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以刺今在位之人不如鸤鸠。”朱熹《辩说》:“此美诗,非刺诗。”《集传》:“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从简文“《鸤鸠》吾信之”看,朱说是。下文又说:“《猗嗟》曰:“《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其“美”而非“刺”更清楚。

简21末端残损八字左右,据上下文和简6补“庙吾敬之烈文吾悦”八字。

[之,《昊天有成命》吾颂]之。《宛丘》曰“询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喜之。《鸤鸠》曰“其仪一只,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22

简22首端残损八字左右,“之昊天有成命吾颂”据上下文和简6补。

“只”,原作“氏”,马承源无释,李学勤读为“是”。何琳仪认为简文“氏”应读“只”。《说文》“抧,读若抵掌之抵。”是其佐证。“只”与“兮”均为语尾叹词,在《诗经》、《楚辞》中习见。案:何说是。马王堆帛书《五行》引《鸤鸠》:“尸叴在桑,其子七氏。叔人君子,其宜一氏。”“氏”今本皆作“兮”。也当读为“只”。《邶风·燕燕》之“仲氏任只”即“仲氏任兮”。《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同。

[《清庙》曰:“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无竞惟人”,“不显惟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吾颂之。]……

以上据简6补。

以上皆为简头简尾都写满的简,共23支残简,可拼合为17简。它们与所谓论“三王之作”部分和“鲁邦大旱”部分形制相同,皆为简头简尾都写满之简,都属于《子羔》篇。

 二

……□□[问于孔子]

此处应有缺文,疑为子羔一类的弟子问孔子。故当补“□□问于孔子”。其上有脱简。

曰:“诗其犹广闻欤?善民而裕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慼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04

“广闻”,原作“塝门”。马承源隶作“坪门”,读为“平门”,以为泛指城门。案:当隶作“塝门”,“塝”,读作“旁”,训为宽广。“门”当读为“闻”。《说文》:“门,闻也。”“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广雅·释诂三》:“闻,也。”《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刑昺疏:“多闻谓博学。”《汉书·刘向传赞》:“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旁闻”,犹多闻、洽闻,指《诗》内容繁富。

“善”,原作“戔”。“戔”可读为“善”。《礼记·曲礼上》:“则必践之。”郑玄注:“践读曰善,声之误也。”

“裕”,原作“”。“戋民而之”即善民而裕之,亲善百姓而使之宽裕。

“慼患”,原作“ ”。刘乐贤:惓,又见于《性情论》第31简、第35简,郭店简相应之字作患(惓、患二字古音相近,可以通假);李学勤“惓”隶作“”,读为“患”。

[曰:“《小雅》是也。”“……者将何如?”曰:“《大雅》]

此处有脱简,据上下文内容补。

是也。”“侑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雍05

“侑”,原作“又”,从李锐《札记》说。“侑”,祭祀,报飨。《尔雅·释诂》:“侑,报也。”《周颂·雍》:“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经义考》531页引刘熙曰:“称颂成功谓之颂。”

《小序》:“《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孔子家语·论礼》:“子曰:……升歌《清庙》,示德也;《清庙》,所以颂文王之德也。”“祀文王”,“升歌《清庙》”,就是“颂文王之德”。由此可知,“王德”即“颂文王之德”。“至矣”,是说《清庙》是“颂文王之德”之“最”。

[显相,以为其……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庙》吾敬之,《烈文》吾悦之,《昊天有成命》吾颂之。《宛丘》曰“询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喜之。《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清庙》曰:“济济]

以上内容当为脱简,据上下文和简21、22补。

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无竞惟人”,“不显惟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吾]颂06

《毛传》:“二后,文、武也。”“二后受之”,是文、武受天命,代商而为天子,君临天下,故曰“贵且显”。

“颂”前简文抄漏一“吾”字。

[之。……“帝谓]

此处有脱简。“之”据上文补,“帝谓”据下文补。“之”后当另为一段,主语由“孔子”变为另一解《诗》者。

[文王,予]怀尔明德”何?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何]?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07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礼记·中庸》:“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墨子·天志中》:“《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天志下》:”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而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孙诒让《闲诂》:吴钞本(明吴宽写本),“怀”下有“而”字。吴毓江《校注》:“而”字毕本无,旧本并有。李锐《〈上海简诗论〉“怀尔明德”考》:“怀而明德”即是“怀尔明德”,《墨子》与《诗论》同。

“诚谓之”即“谓之诚”,是说以诚服人,使帝“怀”。

“诚命之”,是文王之诚使天将天命授于他。

“文王虽欲也,得乎”,如果文王不诚,他就是想受天命,能行吗?

志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厚,其乐安而迟,其歌伸而引,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02

“志”,原作“寺”,当读为“志”,指天志。“此命也,志也”,此命,就是天志。这是说文王受命为天子,是天的意志。

“旁德”,原作:“塝惪”。“塝”可读为“旁”。《说文·上部》:“旁,溥也。”《水部》:“溥,大也。”《广雅·释诂一》:“旁,大也。”《广雅·释诂二》:“旁,广也。”旁德即大德,广德。

“厚”,原作“”,即“后”。案:“后”当读作“厚”。《释名·释言语》:“厚,后也。有终后也。”《战国策·东周策》:“收周最以为后行。”《史纪·孟尝君列传》“后”作“厚”。《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颂》为宗庙祭祀乐歌,主题就是“慎终追远”,故称“多言厚”。

“引”,原字马承源隶作“”,读作“篪”;李学勤等隶作“”,读为“逖”。案:“”当读作“引”。《周礼·地官·封人》:“置其絼。”《释文》:“絼本作纼。”《礼记·祭统》:“君执纼。”郑玄注:“纼,《周礼》作絼。”《尔雅·释诂上》:“引,长也。”《易·系辞上》:“引而伸之。”

[……《小雅》]□[德]

此处有脱简。内容为论《大雅》和《小雅》之义。

也,多言难而怨湛者也,衰也,小矣。《邦风》其纳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虽能夫03

“湛”,原字为“退”,疑读为“湛”。《周礼·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郑注:“故书椹为鞎。郑司农云:‘椹字或作鞎。’而“湛”有深厚义。《楚辞·九章·哀郢》:“忠湛湛而愿进兮。”王逸注:“湛湛,重厚貌。”《新书·威不信》:“德厚焉,泽湛焉,而后称帝。”

“纳物”,采纳四方风物。人俗,即民俗。“敛材”,即搜罗人才。《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郑《谱》:“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述职,陈颂诸国之诗,以观民风俗。”

《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主文而谲谏”即“其言文,其声善”。

下有脱简。

以上不属《子羔》篇,虽同为孔子论《诗》,但当另有来源。

(本文初稿曾在清华简帛讲读班第19次研讨会(2001年12月8日)上发表,2002年1月初以简写本的形式提交给《中国哲学史》。2002年1月中旬校清样时,又新采周凤五、李零、许全胜、何琳仪、陈剑诸说,作了几处修改。)

标签:;  ;  ;  ;  

上海博物馆诗集简析_国风·周南·关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