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知风格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知方式的理论建构及其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及其应用论文,理论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早致力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并在许多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本世纪30年代,他在进行空间定向和垂直知觉的经典性实验研究时,发现了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场独立性问题。他当时设计了许多有名的实验,如棒框测验(Rod and Frame Test ,简称RFT),身体顺应测验(Rody Adjust Test, BAT)和转屋测验(Rotating—Room Test ,RRT)等。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实验中,被试内的差异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相一致性,而这种差异并非是由于方法不当或误差造成的。也就是说,被试在棒框测验中能够准确地将棒调到垂直状态,在身体顺应测验和转屋测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时误差也较小;反之,被试在棒框测验中不能准确地将棒调到垂直状态,在身体顺应测验和转屋测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时误差也较大。这说明个体在许多活动中存在着对外部线索和身体内部线索依赖程度的一致性,在这一连续体的两端分别被称为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后来的研究还发现, 场独立性个体在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Test,EFT)中能够较快地从一个有组织的场中寻找指定的对象,而场依存性个体则不容易完成这一任务。后来进行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场依存性——独立性维度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记忆、思维、情感、学习、问题解决和社会交往等。这样,在垂直知觉研究中所发现的场依存——独立性维度就被运用到个体差异的广泛领域——认知方式中。所谓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习惯采用的方式:是主要依靠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参照的倾向。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中为心理活动的依据,比较敏感别人所提供的社会线索,表现出擅长与人交往的技能,而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不感兴趣;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以身体内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而不注重别人所提供的社会线索,不善于与人交往。作为一种个性理论,认知方式所揭示的两种类型的人有着6 个维度上的明显特征:(1)认知方式是一种过程变量,主要描述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功能性,而不涉及要达到的目标问题。(2)从心理功能上看,认知方式具有扩散性,即表现了一个人行为的许多方面。(3)自我一致性,即一个人在许多场合都有同样的行为特征。(4)稳定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性很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变化。(5)两极性,即场依存型有着不同于场独立型的特征。(6)价值中性,即两种类型的行为特征不同,但无好坏优劣之别。综合诸多研究材料,尤其是近期的研究,我们认为,西方学者至少在以下领域揭示了许多规律。

一、场依存——场独立性个体的生物特征

场依存——独立性维度是否受人体生物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首先,研究者认为认知方式与个体大脑机能的一侧化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使用字母辨认、面孔识别和语言材料成对呈现等多项技术,研究发现,场依存——独立性和半球机能一侧化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场独立性个体比场依存性个体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一侧化效应。当然,这一结果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和左右利手等。其次,认知方式与X染色体有一定关系。例如,在空间能力方面,研究者发现,母亲——儿子、父亲——女儿的相关是很明显的,而父亲——儿子的相关几乎接近于零。很显然,这一相关形式与遗传的X 染色体的基因控制假设是一致的。古德伊纳夫(Goodenough,1977)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具有相同X 染色体的兄弟间在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的相关明显高于具有不同染色体的兄弟。但是,这一结果在其它空间能力(如空间旋转、视觉)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再次,认知方式与人体内的激素活动有明显关系。柏沃曼和韦柏(Broverman,1964;Waber,1976)等人研究发现,当人体循环中性激素提高时,认知改组技能下降,酮类固醇削弱了改组能力。晚熟者比早熟者有更高的改组技能。而且,研究者还发现,改组能力与人体的生理特征有一定关系。改组能力低的人常常是多毛发,矮而胖的人体;宽肩、窄臀的成年男性在去隐蔽能力测验里比窄肩、宽臀的人做得更好。但这一结果在空间能力测验中未得到证实。

二、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认知特征

首先,从垂直知觉研究中得出的场依存——独立性维度与后来的镶嵌图形测验有密切关系。镶嵌图形测验是给被试一系列复杂图形,要求他们找出隐蔽其中的指定的简单图形。因为在这类测验任务中,被试要打破原先已组织好的场,重新组织新的知觉单位,因此完成这类测验需要的是一种认知改组能力。研究发现,场独立性者能较快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到指定的简单图形,因而他们的认知改组能力高;而场依存性者则不易完成这一操作,即他们的认知改组技能较差。其次,场依存——独立性与完形速度测验(Closure-Speed Test)有关。完形速度测验需要一个通过不完善图形的组织处理而获得一个知觉整体。与场依存性者相比,场独立性者在测验中做得更好。再次,场独立性者更喜欢与人无关的,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专业,如数学等。威特金(Witkin,1977)等人从1967年起对近1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追踪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入学的大学生所选专业与自己的认知方式相符合时,学生将在该专业学习直至毕业,有的考入与该专业一致的研究生院;当学生的所学专业与自己的认知方式不符时,他们在大学阶段或考入研究生院时倾向于转入与自己的认知方式相一致的专业。另外,在守恒,功能固着和“三山问题”等实验中,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完成这些任务与场依存——独立性维度有关。在这些实验活动中仍然隐含着对被试认知改组技能的要求,因而具有较高认知改组技能的被试在这些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人际活动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在可利用的信息不清晰,不充分的条件下,场依存性者更多地利用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信息推测自己的结论,而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利用自身已有的标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还显示,场独立性者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

另一类关于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场依存性者是社会性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选择与人有关的社会工作,如初等教育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场依存性者表现得热情、温暖、老练、宽容、容纳他人等。而场独立性者是非社会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不敏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他们表现得冷漠、苛求、不体谅别人、摆布他人、与他人保持距离等。总之,与场独立性相比,场依存性者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得更好。

四、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心理病理学特征

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童年期,还是在成年期,场独立性者与场依存性者相比,具有较少的冲动性,并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又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控制运动的研究中,如让被试尽量慢地书写自己的名字或者走一条直线,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好地控制自己运动过程的能力。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好动的孩子一般场依存性者居多。因此可以说,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好的控制能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异常情绪和控制运动过程。

更好的控制能力导致更分化的防御能力。研究发现,在使用防御机制方面,场独立性者与依存性者有着“系统化”的区别:场独立性者善于利用分离、理智化和拒绝;而依存性者善于运用拒绝和压抑。

有关应激的实验研究表明,场依存性者易受紧张刺激的影响,并容易忘记富有紧张性的材料。同时,还容易忘记梦,尤其是紧张性的梦。

总之,越是场独立性者,越是使用更具分化性和发展性的防御机制,如理智化与分离。这些机制与他们更具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征相适应,这使得他们在智力加工过程中更易抵抗潜在的干扰。而依存性者由于是人际关系定向,缺乏必要的概念以资利用,也难于有效地将理智与情感生活分离。然而,对于分化了的防御机制利用量的多少并不表明心理健康的程度及心理调节的能力。每一防御机制都有其适当性与适切性,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如过多、过频或不适切,都会导致对生活问题的病理化处理。

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还发现,虽然精神病人中两种类型的人都有,但依存性者更易患抑郁症,独立性者更易患妄想型精神病。这一结论正好验证了这一事实,即女性,依存性者居多,易患抑郁症;男性,独立性者居多,易患妄想型精神病。独立性者更易成为酗酒者、虐待狂、溃疡病人及气喘病人;而依存性者更易患幻想性疾病,他们更多地使用癔病型防御而非强迫型防御,以自我攻击代替向外攻击,体验到更多的羞愧而不是罪恶,更喜欢用躯体解决生活问题,与其压抑情绪,不如用行为表现之。而独立性者更喜欢向外攻击,并奋力保护虚假的自我,这样的病人包括强迫——冲动性人格,偏执狂及具有相对完整结构,可以自由行动的精神分裂症。有些研究还表明,依存性者更易患动物恐怖症,独立性者易患广场恐怖症。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独立性者似乎较少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们不太介意;并善于用行为解决问题或否认问题的存在。因此“谈疗法”就不太适合他们。如果他们确实前来问诊,心理治疗专家也许并不太欢迎。研究表明,具有相同认知方式的医生与病人更易配合。认知方式不同者一般不足两月就中止治疗。这倒并不意味着认知方式不匹配,治疗效果就不佳,它只是提醒在安排治疗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独立性者更易暴露自我并成为被采访者,在观看有关电视节目后表现出更多的情感介入。至于认知方式是否通过治疗可以改变及哪种更易得益于治疗,尚不能得出结论。但中间型者,即既不是独立性者也非依存性者,似乎通过治疗更易受益。目前这领域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哪种类型的人,接受哪种类型的专家治疗效果最好?利用何种方式最好?在何种条件下治疗效果最好?通过治疗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改变?

五、场依存——独立性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威特金的早期研究发现,在鼓励性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培养出场独立性的个体,而在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权威及外在压力的条件下,孩子则易形成依存性的个体。

从生态学的研究方面看,有游动性的狩猎民族和稳定性的农业民族。前者容易形成独立性个体,而后者容易形成依存性个体。因为前者没有固定的居住地,要在广泛的范围内寻找食物,因此他们往往有较好的空间定向能力、自我同一性及重构能力;而后者相对稳定封闭的环境,强调的是积蓄及人际关系能力。

社会学的研究则发现,密集型的社会强调宗教的权威及政权的强制,要求人们听话顺从。而松散型的社会,角色分化性较弱,社会组织性差。由此推测,前者易导致依存性个体,而后者易养成独立性个体。

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要求严厉及母亲严格控制下的孩子易形成依存性,因为母亲不允许孩子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及活动内容,强调服从,而不强调独立性、好奇性及进取性。如果父母均介入孩子的养育,且很少使用体罚,并允许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独立性个体。

我们认为,认知方式理论的建构及其应用研究既反映了威特金等一批心理学家的睿智,也表明在人格理论中尚有许多可开垦的荒地。限于篇幅,本文仅对这一理论的建构及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作了简单概述,以期引起同行专家的关注。

标签:;  ;  

认知风格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