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全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纪要_经济学论文

加强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全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纪要_经济学论文

切实加强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全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座谈会论文,切实加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觉得要办好一所大学,既取决于校领导水平,也取决于各个院长的水平,还要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大学要将两方面的方向都掌握好,一是要掌握好办学的政治方向和理论研究的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才智和能力的人才,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人民的诉求与利益、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二是要重视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引进高质量人才。学校领导要能够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要用好人才就要学会管理好人才、发展人才、培养人才,我觉得要处理好“海龟”和“土鳖”的关系,海归有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也有虚名的,并不见得说凡海归就一定比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强,有些人引进来以后发现并不怎么样,连课也讲不好,所以不要迷信。

关于理论经济学,怎么样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这一直是多年来不断提出和讨论的一个问题。有些学校重“西经”、轻“马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但有的高校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财经类专业还开设《资本论》。我是主张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弄懂西方经济学。实际情况究竟怎样,这就和我们的校领导和院领导关系很大。我在《高校理论战线》杂志曾发文章不点名地批评过北京有所高校经济学专业就是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把西方经济学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占很多的课时。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既要重视教学,又要重视科研。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欢迎,勤勤恳恳,但科研成果少,学校和学院往往把这些老师看轻了,边缘化了,我觉得不应该。作为校领导和院领导,对这些勤勤恳恳搞好教学的老师也要给予应有的待遇,该提拔就要提拔。

但是一个学校也好,一个教师也好,你学术水平高不高,更多还是看科研成果。如果科研成果少,科研和学术水平上不去,那么你就没有国内的学术地位,更没有世界的学术地位,所以还是要把科研放在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一个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方向把握好。一个好教师应是既有师德,也能讲好课,又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个高校应有一些大师。

我常说,一个教师,一个理论工作者,要肯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独立思考。我觉得现在物质产品有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理论产品也有假冒伪劣的。现在理论学术文章和书籍都很多,但层次很有差别。我觉得作为专家学者,要有识别真伪的眼光。为此,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很熟悉和有功底的,要系统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西方经济学也一样。只有这样,经济学的老师才能把教学和科研都搞好。

再一点,不要盲目的跟风、从众。要不惟上、不惟书、不惟风。对别人讲的东西,要经过自己思想过滤;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上面讲的,众人讲的,普遍流行的说法,也可能不准确。但流行的说法容易使人产生思想惰性,不去过滤,鉴别。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写文章对后句话做了改动,改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这个就不一样了,你怎么能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呢?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是一直发展过来的么?改革开放前30年,尽管有“左”的错误,也获得超过旧中国几百年的发展成就,不发展能救中国么?这样的问题很多,提法不当,这个提法与毛泽东同志当年纠正过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缺点是一样的问题。唱了多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主席听到后加了一个新字,改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准确了。所以我说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现在我们极左的东西有,极右的东西也有,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我们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解决方法,才是真正的责任所在。

逄锦聚(南开大学教授):

首先,谈谈我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学科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科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所以很多学校在工作中把学科建设称为“龙头”。狭义上说,学科建设特指研究生层次的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的建设,在本科层次则是专业建设,所以很多学校讲学科建设时讲学科专业建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学校提高质量必须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我理解这也是从广义上讲的学科建设。

高校既要注重广义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狭义的学科建设。我有一段时间不赞成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去争硕士点、博士点,因为从世界的情况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办成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有些以本科教学见长的学校水平也很高,而并不是每一个一流的学校都有硕士点、博士点。但现在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太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如果没有硕士点、博士点作为平台,就不太容易吸引教师,已有的教师队伍也很难稳定。此外,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也能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撑。所以,我现在对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争取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持赞成态度。

其次,谈谈我对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看法。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科水平或质量;二是优化学科结构和方向。我国的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学科建设方面,就是在不同时期有一些不同倾向,不是很健康,如有一段时间比较重视理论经济学建设而忽视应用。当这种倾向有所纠正时,近几年又比较重视应用经济学科的建设,而忽视理论经济学科特别是基础理论经济学科的建设,这是值得密切关注、好好探索并及时克服的。实际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都应该好好建设,努力提高质量,两者保持怎样的比例结构,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妥善处理。

最后,再补充一点,一个学校不可能所有的学科都强,所以学科建设选择方向、专业很重要。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瞄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措施,明确优先什么,如何以重点带动一般。

洪银兴(南京大学教授):

我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讲学科建设的问题。我认为学科建设作为一个龙头来带动学校的发展,确实还是非常重要的。刚才逄锦聚教授讲了学科建设的几个路径,一个是抓硕士点、博士点这些学科点的建设,这是一条路径。国内还有一些重点大学,关注的就不是学位点的建设,而是重点学科建设,还有一些高校关注的则是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所以,高校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各自建设的重点,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作为地方高校,建设理论经济学学科要考虑一个生存环境的问题。理论经济学不能理解为不能应用,也就是说理论经济学并不是纯理论的研究。如果没有应用的话,它很难得到地方各方面的支持。因为纯理论的研究可能在一些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方面来进行,应用型的研究可能会得到地方的支持。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觉得地方高校的理论经济学科,应该是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意见来,这样,一个学科的生存空间会更大一点。

其次,我觉得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要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不能等在后面一步一步的走,现在好多昔日的商学院都已经更名为经贸大学、财经大学。比如,湖南商学院能不能设定一个目标,多少年的时间内使它成为一个地方性的财经大学。尽管从国家层面讲,从学者的角度来讲,好多人也不赞成学院变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学院呢?但是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的,你不是个大学,人家就不把你看成大学。所以大家都要有这样一个目标,反之,就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有这样一个目标,大家都会把许多方面的力量配置起来,也有利于学校引进更多优质人才。

第三,要处理好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的关系。理论经济学的特点是上水平,应用学科的特点是能引入资源,这两个要互补,融为一体。

黄泰岩(辽宁大学教授):

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和资金等各类资源都不足,却必须与一流高校拼学科建设,抓人才培养,这就给我们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显然,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为此应做到:①打破“惯常思维”。因为我们需要跨越发展、赶超发展,要依据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才能取得全胜的理念,科学审视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设定我们的思维定势,寻找突破口,构建我们的“蓝海战略”,规避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②树立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理念。通往目标的道路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可以说有千万条,所以,在选择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式上,不能固守已有的常规模式和范式,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走出新路子。③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科学研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就对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对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提出了要求:一是学科带头人不仅要自己行,而且还要团队行;不仅要有创造力,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而且还要有领导力。作为领导,要有领导的胸怀、领导的素质、领导的能力。二是团队要有共同的价值观。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价值观,只有统一思想,才能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两个价值观就是离心力。三是团队是不同能力的人的集合,孔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学术带头人,要把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诉求的人团结在一起,去实现发展目标。④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仅仅靠自己的现有资源和力量是不够的,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利用他人的资源。一个组织的成功,往往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调动多少资源,能利用多少资源。利用和调动资源需要拥有大智慧。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既包括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这是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需要。

刘灿(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我结合西南财大的情况,就学科建设谈三点想法。

一是学科建设思路,我们用四句话来概括,即:特色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就是要定好位,抓特色,发挥好学校的优势。人才优先就是说学科发展要有一支队伍,包括学术领军人物,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创新团队等等。创新机制就是学校在学科发展中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要持续不断的推进改革,要实现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机制、体制的创新。重点突破就是要抓住学校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通过改革来取得一些突破,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方向。作为财经类高校,首先把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提出来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就不牢固。理论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结合,强调理论创新和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就理论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和服务对象来讲,要积极参与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里面来,并不是说只有搞应用经济学的人才能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我们就关起门来只搞理论。理论经济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最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来三句话: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分类培养。我觉得分类培养尤为重要,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型、层次,紧紧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西南财大的经济学提了三类人才培养计划,一个是基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这个就真正是搞理论的,真正训练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未来学科的领军人物;第二是高端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第三个是国际化人才,这类人才今后毕业能够进入国际经济、金融机构,取得我们中国的话语权,或者能够成为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首席经济学家。

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结合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我就理论经济学的人才培养谈五点看法。

第一,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会更加全球化,对应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更有世界眼光。比如说我们讲外贸的顺差、逆差应如何理解?在统计中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是根据顺差额来计算的,但这能反映真实的外贸贡献吗?比如说,如果贸易规模都很大但进出口平衡,是不是贸易对经济就没贡献了?显然不是。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把仅按顺差计算外贸贡献度的方法改进?如果要深究的话就会发现,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框架里头就是从需求角度把顺差或者逆差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来分析的。显然,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再讨论这个理论,来比照分析现实中的中美贸易顺、逆差。而这就需要在学习理论经济学时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眼光。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能力。比如说现在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政治口号,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这么多年走到今天的必然选择。耗费这么多成本来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为短期增长损伤长远的能力是不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应这样做,全世界都在做这个事情。这个方面如果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训练,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很快地接过手来。

第三,培养学生有统筹的眼光。理论经济学将会有更多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色彩。现在很多问题的解决离开政治实际上很难办,比如说宏观调控,就涉及到法律依据是什么,边界在哪里等问题,比如我们说总供给过剩了,要关掉一批中小企业,这种做法要讨论。因为这是市场要干的事,不是政府干预的范围,这里就涉及到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我的想法是怎么样把政治、制度这方面的安排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有统筹的眼光。

第四,培养学生的长远眼光和人类的爱心。理论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要加强。绿色经济也好、低碳环保也好,讲的都是可持续发展,包括咱们有个二级学科叫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些都要和理论经济学紧密结合,它们是互补的。理论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上要做大文章,我们现在搞绿色经济,太重要了,昨天看了湘江的水,很感慨,我跑了好多地方,很难看到这样干净的水。洁净的水对当代人尤其是后代人是多么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长远眼光和人类的爱心也很重要。

第五,要教会学生来把握和更合理地使用数理的工具和计算机软件。这些作为经济学学习以及运用的工具,其作用我给它的概括就是——“有用,但也有限”。运用模型来分析与预测,这是文科学生最好的实验室。但不要过分迷信,比如,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国会问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出金融危机,某州的一个教授说因为美国对随机均衡动态模型投入的钱太少了,如果搞好这个模型就能预测出来。而哈佛大学索洛教授则认为这简直是胡说,根本不可能。我认为,数理的工具学生们要很好地学与用,但经济学不能变成数学,如果学生学了一大堆数理推导,一到现实中就懵,用不上,那就是书呆子。我认为,一部分数理基础好的学生,搞数理推导应该鼓励,但让所有的学生都去搞数理推导,学完了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也是不必要的。

简新华(武汉大学教授):

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想提两点建议。

第一点就是要加强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现在特别要抓好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资本论》这5门课程的教学。部分高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还是有问题的,有的学校甚至连政治经济学都不一定开,连作为中国所有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都不学,那就非常糟糕了。西方经济学是都开了,这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了解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精华和现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国内外的经济实际。还有就是经济思想史,我觉得这门课是必须要学的,你学经济学,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了,经济学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是不行的。第四门课是经济发展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经济学的人不能只讲理论,不了解经济实际,一定要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最开始是怎么样的,一直发展到今天又是怎么样的,经过了哪些阶段,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取得了什么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预见将来。而且,作为中国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这门课不能少,必须扎扎实实通读《资本论》,能够从多方面受益。有这5门课作为基础和支撑,学生就能具有坚实的理论经济学功底。

第二点,进一步强化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特色。比如,湖南商学院的经济学研究就取得了很有影响的成果,也有自己研究的特色,我觉得这一点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地方高校规模比较小,肯定不能和人大、北大去比,因为它们历史长、人员多,可以大而全,可以什么都搞,且搞得很好,而地方高校则应该少而精,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要面面俱到,这样少而精,成效也会更好。

黄桂田(北京大学教授):

我谈一个感受,两个建议。一个感受,就是结合我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科建设来谈的,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前景的。两个建议,我的建议不是针对商学院的,是针对各位专家的,因为你们掌握着中国经济学科建设的相当重要的一批资源。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建议对理论经济学的两个方向加强从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推进,一个是经济史,另一个是经济思想史。第二个建议是对地方性综合类院校的发展,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希望得到教育部包括在座的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性的院校的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搞成北大、清华、南大那样,是重复建设,但是理论经济学是基础,是应用经济学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没有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应用经济学是发展不起来的。

李慧中(复旦大学教授):

说两点建议。一是在学校机构的设置上,很多学校设置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和教务处、科研处等平级),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组织与引导。第二个是人才引进的问题,现在好多学校一年花几十万的钱从国外引进人才,除了请海归当院长可能需要改变办学思路以外,我觉得个别教师的引进的贡献就是花钱买了个SSCI的署名权,对学校的整个教学、科研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尤其是他们对中国的经济缺少了解。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的博士生现在都不能在本校直接留校,所以这是地方高校的一个好机会,去吸引重点大学的应届博士生到学校,这样的人才往往上手比较快,可较快补充科研与教学队伍。

谢地(吉林大学教授):

关于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我谈两点认识:

一是学科建设需要有明晰化、定位高远的科学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借用西方城市规划的理念——“富规划、穷开发”,学科建设规划也应该科学、长远,按照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首先定位一个比较高的学科建设的目标,然后再严格地按照规划有步骤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因人事更迭而随意变更学科建设规划,导致学科建设的紊乱,特别是人才队伍的混乱无序状态。中国的大学具有明显的官本位特征,而官员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要求学科建设规划必须建立在全体教师民主讨论、官民互动的基础之上,并使之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对每一个相关成员都具有激励、约束功能。规划的执行过程则不能急功近利,要靠长期的点滴积累。

二是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也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的大学的学科建设普遍经历了粗放式的扩张过程,博士和硕士授予权专业的数量一度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学院)学科建设绩效的重要标准。其实,很多学校的硕士点、博士点的相关学科建设是力不从心的,主要表现为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不尽合理,有的博士点只有1-2名教授在撑局面,而且年事已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在获得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以后,自主设立了若干新的二级学科点,而队伍只能来自于原来的传统优势二级学科的裂变、分化。表面上看,新增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的数量比较多,但通常实力不强,而原有的优势学科又被削弱。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学科建设,不宜再盲目扩张。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觉得理论经济学的建设还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地方院校不是重点学校,就会让人产生想法,觉得水平比较低,可以放松要求,这是不对的。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学校,只要是理论经济学就有它的基本的标准和基本要求,这一点必须坚持,有了标准和要求才有发展方向,才会一点点的提高,使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进步。理论经济学的有些课程地方院校开起来是有些困难的,比如说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现在不见得能开得了,但是呢,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这些课程,建设好这些学科。比如说如果缺少相关的老师,就可以根据要求引进人才,也可派自己的老师进修学习,并且要认真备课。第二个意见是还要强调办学特色,一个学校和学院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所以要突出重点的专业和重要的研究方向,然后花三到五年来建设,连续不断地投入,进人,出成果,就会有效果,大家谈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就知道哪块比较强,哪块有特色,这是很重要的。

李建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学科建设是推动高等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作为地方高等院校来说,承担着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学术中心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要高水平地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努力抓好学科建设。我就此谈点体会:第一,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应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以重点突破来带动学科建设的整体提升。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院校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区域资源找准发展的定位,凝练学科特色,这对于学科今后的发展及学科的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非常重要。第二,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需要争取更多的校外优质学术资源,特别是重点院校相关学科和专家的支持、帮助。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面临诸多困难,更需要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重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环节,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沟通,让社会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争取社会各界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借此机会建议经济学教指委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师资培训和交流机会,以促进地方院校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理论经济学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处于弱势,而且有被淡化的趋势,希望能由经济学教指委牵头,利用假期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师培训和交流。

唐未兵(湖南商学院教授):

我想就地方商科院校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谈点体会。地方商科院校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首先应当遵循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凝练学科方向,等等。

除此之外,地方商科院校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地方商科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其理论经济学从学科方向的凝练,到科学研究的选题,都应当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惟其如此,才会形成自身的特色,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强调地方性,又应当是在全国性乃至国际化背景下的地方性。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既了解中国国情,并兼具国际视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分析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处理好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关系。地方商科院校立足地方开展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主要为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人才培养打好经济学基础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使其应当以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为主。但地方商科院校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开展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又应当是以熟悉、了解理论经济学的前沿动态为前提的。只有及时把握理论经济学的前沿动态,才能不断丰富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内容。三是处理好应用性与研究性的关系。地方商科院校立足地方开展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毫无疑问,这种服务是以应用性为主的。然而,突出应用性,并不等于排斥研究性。地方商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性服务,仍然是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研究作支撑的。如何有效地将理论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用以指导应用性服务;如何有效地从应用性服务中发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提出新的理论命题,这其实是地方商科院校在进行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时必须时刻协调处理好的主题。

*巢进文、陈娟、付剑辉根据发言录音整理。

收稿日期:2011-10-30

标签:;  ;  ;  ;  ;  ;  ;  ;  ;  ;  ;  

加强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全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纪要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