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程设置论文

对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程设置论文

关于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然而,许多年来,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本刊刊登邵守义教授《关于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其一组讨论文章,旨在使全国高师教育界都能对高师教学的改革问题予以关注,展开讨论,从而共同寻找出一条真正属于高师自己的教学之路。

【内容提要】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严重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中学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改革高师教学的一条新路是:克服“四个脱离”,坚持“四个结合”,实行“三性原则”,落实“五字方针”。

高师教学中严重存在着“四个脱离”现象,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要不要改革?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改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师教学中严重存在着“四个脱离”的弊端: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自身特点,脱离中学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其中,脱离培养目标是核心,其它三个脱离是其具体表现。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明确:是中学教师。然而,说是这样说,可实际做起来,却很难说是这么回事了。从建国起直至今日,高师院校就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向综合大学看齐。无论是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一味地以综合大学为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恰恰忘记了自己的高师特点,忘记了培养目标,忘记了综合大学现在也在进行改革。

这种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倾向,无疑是不对的。

综合大学是干什么的?是为国家培养科学家、理论家、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的。学生毕业后要到研究单位、设计部门、企事业和政府机关,从事研究、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必须具备理论研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等等。与此不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学生毕业后要到中学去任教。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专业或学科的较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特别要求具有把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中学生的能力,即实际教学能力。

也许有人提出,我们过去的高师院校毕业生中不是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家、理论家和政府官员吗?这不是很好吗?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并不否认,过去高师院校的确培养了这样的人才,但同样必须指出的是,这毕竟是少数人,毕竟不是高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高师院校同其他院校又有什么区别呢?无论人们提出千般理由万般根据要使高师院校向综合大学看齐,但只要他忘记了高师自己的培养目标,那一切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高师教学活动与自身培养目标的背离,乃是教学指导思想所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师教学不考虑自身的高师特点,不考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怎样坚持“三个面向”。这种不良倾向,渗透在高师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问题比比皆是,弊端处处产生,困惑时时袭来,以致使高师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而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下面,我们从高师教学活动的三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来具体地剖析、认识一下。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它也是高师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程设置,也有人称之为课程结构(设置是动态的,强调过程;结构是静态的,着眼于结果)。

高等院校应该怎样设置课程呢?我认为,首要的根据,就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

那么,我们高师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呢?是中学教师。因此,这是我们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倘若离开这个出发点,高师教学就势必误入歧途。然而,建国以来,我们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真就离开了这个出发点,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失误。

第一,高师课程设置的一个不良倾向,就是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忘记了自己所应具有的高师特点。翻开我们的教学计划看一看,除去点缀性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我们的课程设置简直和综合大学一模一样。

应当说,综合大学开设的课程与其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例如综合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语言系列,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以及有关语法、方言、训诂、音韵等方面的选修课;二是文学系列,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等基础课,以及有关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内容繁多,涵量很大,偏于学术性、专业性,这与综合大学中文系的培养目标——语言研究工作者和文学研究工作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院校的中文系,其课程几乎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来设置,同出一辙,别无二致。我们承认,有的课是必须开的,但有的课则不必开,如方言研究、音韵研究、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研究、《金瓶梅》研究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高师院校就开了这样的课。这些课程,对于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来说,可谓是相去甚远了。

第二,高师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个不良倾向,就是脱离中学实际。主要表现就是,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和缺乏实际价值的知识课过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根本就没有。

我们仍以中文系为例。我们高师中文系毕业生是要到中学教语文课的。中学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概括地讲,主要就是让中学生掌握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具体说来,就是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这些能力,自己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这些能力。然而,几十年来,我们的高师中文系教学,恰恰忘记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很少开设这样的课。相反,古汉语、文学史和理论课却开了不少。学生在校几年间,头脑中灌输了一大堆空洞的理论和知识,既不擅长说,也不擅长写,真的成了书呆子。这种教学岂不是误人子弟吗?!

在课程设置脱离中学实际这一点上,选修课表现得最突出。一种常见的现象是,高师院校高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大多是因师设课,即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成果来开课,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些选修课往往从理论到理论,专业得很,深奥得很,学术性倒是有了,可是学生费了很大气力学了,于中学教师工作到底有多大用处呢?

也许有人说,给高师学生开这些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诚然,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忘记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脱离开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来盲目提高。如果学生学的东西与他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离得太远,而当教师的基本要求却没有学到,实际能力没有增强,那么,只提高文化层次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高师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还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太留恋过去,缺乏现代意识,背离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我们各级各类教育担负的任务,就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现代化人才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思维方式,掌握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那么,我们培养的中学教师就应具有“三个面向”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然而,建国以来,高师教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却把过去、把古代放在重要位置。例如中文系的双古课,被列为主干课,其中,古代文学史课在本科从一年开到四年,在全部中文系课程中课时量占第一。这是否合适呢?古代语言和文学史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是有价值的。某些综合大学培养的是汉语研究的专门人才,那他必须全面系统地学好古汉语这门课;或者培养的是文学史研究人员,那他必须系统地、大量地阅读古代文学著作,研究各种文学史现象。可对我们高师院校中文系来说,就大可不必学这么多古的东西了。

也许有人说,高师中文系开设“双古”课,是为中学教育服务的需要,因为中学语文课中古文就很多。在这里,我大胆地说一句:中学课本中设置那么多被历史抛弃的古代文言干什么呢?我们是要人们说现代话,写现代文,还是要人们说古话写古文呢?文化传统当然不能丢,古汉语古文学作为国粹,也应当继承发扬。但比起古文化传统来,现代意识、现代文化不可谓不重要,甚至更重要。作为现代人、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应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上,何必要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那么多古的东西呢?这不能不让我们产生疑问:从中学到高师,这样设置课程,是坚持“三个面向”呢,还是坚持“一个面向”——面向古代?

总之,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问题是较严重的。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我们要培养现代建筑业所需要的瓦工,却给他们开设了传统木工课。这即使不是南辕北辙,也是费力不讨好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改行吗?!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教材改革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核心

什么是教材?教材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教材就是纲领、依据和操作规范。因此,一方面,教学不能没有教材,没有教材的教学活动将是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教材就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可用三句话来解释:一是教材内容的主导方向,影响和决定着培养目标;二是教材的可操作性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三是教材的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可见,教材、教材,乃是培养人才之材。

然而,高师教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恰恰是教材。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我们的毕业生就知道了。他们在校期间的的确确学了很多课、很多教材,可一到中学岗位上却胜任不了教学工作——基本理论弄不懂,基础知识不够用,话说不好,字写不好,甚至连教案都写不出来,至少需要一、二年“缓苗”才能站好三尺讲台。这不正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有问题吗?

也许有人提出,问题不是出在教材上,而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对头。须知,我们高师的课程设置的确问题不少,但并非百分之百全是错的。有的课程开的就没错,如中文系的写作课。可学生学了写作课后怎么样呢?写作理论学了不少,可写作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问题不正出在教材上吗?

退一步说,假设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问题,是合理的,那么,试问我们高师培养出多少象样的科学家、理论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呢?这不是教材问题又是什么?

如此说来,高师院校的教材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概括地讲,还是“四个脱离”。同课程设置一样,高师教材最根本的问题是脱离自己的培养目标。其具体表现仍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师教材的编写没有考虑自身的高师特点,而一味照搬综合大学的教材。本来,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师的教材应当同综合大学的教材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却非如此。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师院校绝大多数使用的是与综合大学相同的教材。例如,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史课,高师院校许多年来使用的就是综合大学普遍使用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二是有的高师院校也自编了一些教材,但从内容到体例没多大变化,其实是某些综合大学教材的翻版。

第二,高师教材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脱离中学实际,缺乏实用性。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高师学生的实际状况说起:为什么开设了中外文学史,却培养不出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呢?为什么学了大量的古汉语现代汉语,说话却前言不搭后语呢?为什么学了写作课,却写不出一篇象样的实用文章呢?为什么学了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却解释不了当代的文艺现象,就连流行音乐为什么流行都说不清楚呢?

中文系这样,其它系的学生也不例外。抛开专业课不谈,在一些共同课上,问题也是相同的。例如:为什么学了马列原理,却不会分析、不会解决社会问题呢?为什么学了德育课,却不懂得文明礼貌呢?为什么学了心理学,却培养不了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呢?为什么学了教育学,却不懂得教育规律呢?为什么学了美学课,在生活中却不知道怎样追求美呢?为什么学了教学法,到中学后却不敢上讲台呢?

本来,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中学教师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为此,高师教材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素养的内容,及注重学生提高实际能力的内容。

然而,翻开我们的高师教材看一看,却完全不是这样。一本本教材,都是大部头,体系庞大、内容冗繁、理论深奥、知识繁琐。表面看来高深莫测,实则教条、呆板、空洞无物,毫无生气和活力。不客气地说,其实不光是高师的,其它院校亦然,其教材大多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例证是虚拟的,观念是教条的。它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愚钝,越学越不愿意学。

第三,内容陈旧,缺乏新鲜的活力,是高师教材的又一大弊端。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有现代意识,应该有未来眼光,应该有“三个面向”的思想。然而,现行的高师教材,大多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有的一成不变,有的虽做了修改,但基本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这些教材,没有立足于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没有时代特点,缺乏现代意识,没有同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同步,没有同世界文化发展接轨,而是内容陈旧、知识陈旧、观点陈旧,甚至就连事例都是陈旧的,有的内容与突飞猛进的现实生活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相去甚远,甚至格格不入。

例如,中文系的文学概论课,它的体系及具体内容是50年代从苏联学来的,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老样子。虽然有的新教材吸收了一些科技新成果,融入了新观点,但总体框架上没有变,甚至举的事例还是距今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所谓典型事例,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生气勃勃的文学现象却置之不顾。这样的教材学生学了以后,也许费了很大的劲,记了一些抽象的定义或陈旧的知识,但却解释不了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文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就是教材吗?

总之,高师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不容忽视的。本来课程设置已存在问题,现在教材内容又如此不妥,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所以教材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材内容不改,其它一切教学改革就都将是空话。

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途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与教材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靠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得当,无论教学内容怎么样,都将失去意义。

高师教学方法也同样存在“四个脱离”的弊端,而导致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即教材。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内容,相应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方法。由于我们的教材体系庞大,内容冗繁,这就逼迫我们的教师必须一刻不停地讲,才能完成教学计划。由于教材内容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就只能由老师费很大的口舌向学生讲解。由于教材内容陈旧,例证教条,就使教师不得不照本宣科。这样就形成了“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充余的时间、没有能力、以致于没有习惯采用启发式、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带来伤害。由于一味地讲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和僵死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伤害,并且由于一味的读讲,主观能动性调动不起来,因而两节课下来已是口干舌燥,疲倦不已了。当然,最可悲的还是学生。教师在上面一个人讲,学生只有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笔记的份了,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提问的机会,而是变成了记录员、录音机,变成了储存器、“书篓子”。这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他们沾染了不愿动脑、不善表达的懒惰习气。对所学内容不管真正理解没理解,只要考试前死记硬背下来,应付着答了卷,就万事大吉了。

这就是应试型教育,这种教学方法既没有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使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使他们掌握一个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技巧。试想,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教师吗?

强调启发式、讨论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倡要加强实际训练的环节,鼓励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只有使他们有机会进行实际训练,只有让他们接触现代教学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才能不仅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出学生对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此外,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克服“四个脱离”,坚持“四个结合”,实行“三性原则”,落实“五字方针”

以上,我们主要谈了高师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意在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接下来就想谈谈怎样改革的问题。其实,在回答为什么要改革时,怎样改革的问题就已作了间接回答了。

既然高师教学的严重问题是“四个脱离”,那么,改革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变“四个脱离”为“四个结合”。

高师教学首先必须同自己的培养目标——中学教师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坚持这个培养目标,高师教学活动才有真正的意义。离开培养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将是徒劳无益的。第二,在培养目标决定下,高师教学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高师特点,这是高师教育的生命所在。盲目地向综合大学看齐,只能识入歧途。第三,高师教学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的特殊培养规格。做不到这一点,高师教学就难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第四,高师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具有战略眼光,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跨世纪人才。

这四个结合,是进行高师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然而,要想真正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彻底的改革,还必须坚持这样一个改革原则,即高师性、实用性、实践性。

所谓高师性,是指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性。它所解决的首先是高师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问题。一方面它有别于中等师范,既为高等师范,就应具有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学术性、理论性、学科前沿性,达到高层次、高水平。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综合大学,而要突出师范特点。做到了这两个区别,就使高师教育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第二个特性是实用性,它渗透于高师全部教学活动之中,但更主要地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材上。其基本含义就是立足于培养目标,结合现代社会对中等教师的实际要求,使教学内容避免空洞无物,而应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换句话说,要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到中学工作时能用得上。

第三个特性是实践性,它当然也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但更主要地侧重于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教与学过程中,要坚决改掉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使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

这“三性”是保证高师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只有坚持这“三性”,高师教学活动才能在培养目标上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使课程设置有的放矢,才能创建具有高师特点的教材,才能确定自己特殊的教学方法。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这三个特性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贯穿于高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三者不可偏废,不可脱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完整、统一、和谐。

高师教学活动内容繁多,纷繁复杂,该从何处入手进行改革,该怎样具体操作呢?这里,我们提出砍、设、缩、增、改的“五字”方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五个字不能断然分开,而是相互照应,相互交融的。当然,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来说,又可以是有所侧重的。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坚持砍与设的方针。即砍掉那些严重存在“四个脱离”弊端的课程,而新开设一些能充分体现“四个结合”的课程。例如,高师院校应普遍开设演讲课、书写课、应用写作课与班主任工作课等。

在教学内容与教材上,主要坚持缩与增的方针。即要坚决压缩那些繁琐、冗长而无实际价值的空洞理论和陈旧僵死的知识,增加那种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的实用性理论和知识,以及具有学科前沿性的最新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坚持改的方针。即坚决彻底地改掉那种一言堂、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对话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所以,高师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义无反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从而为我们高师教育踏出一条新路,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标签:;  ;  ;  ;  ;  

对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程设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