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阴阳范畴的体现论文_张鹤童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阴阳范畴的体现论文_张鹤童

天津市第四中学

引言:"身体间性"是身体哲学的核心概念,而"阴阳"则是中国古老生命哲学的核心范畴。其中"身体间性"不仅是统一相应的,同时也有亦此亦彼的涵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阴阳同时也是微观意义上显性的阴阳。"身体间性"的统一相应也是一种能体和受体的呼应。由此可见阴阳也需要用"乾男坤女"来解释。此外"后康德主义"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都要认识到一种基于身体而非意识的思想。

一、阴阳范畴的内涵解读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阴阳"有着多层次的涵义,这些涵义在哲学、思想甚至中医学领域有着不同的体现。在众多文本中对于阴阳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在《说文》中所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由此可见,"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阳》篇中云:"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阴阳在这里被定义为充塞天地生成万物的"气"。在其他不同的文献中,"阴阳"一词具有不同的解释与内涵,如:气象、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之能始、天地之道等[1]。

综合来说,阴阳范畴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阴阳无形有名,指构成宇宙万物的质素,虽然人类无法用肉眼看见"阴阳",但"阴阳"是客观存在的构成世界万物实体、本原的极为细微的物质。

其次,"阴阳"为具有对待、变化、统一功能的客观实体。在自然结构中体现为:天地、虚实、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大孝表里等;从社会政治方面来说,有尊卑、君臣、大人小人、父子、夫妻等关系;伦理道德的层面体现为:爱恶、贪廉、顺逆等。这其中充分体现出对量相对应的存在关系。事物的交感相错、聚散转合则体现出阴阳运动的变化。在对待与变化中都具有统一性[2]。

再其次,阴阳又指世间万物具有的功能属性,表示客观事物性质的客观存在,例如:自然、社会、道德等不同的属性。

最后,阴阳也是宇宙的规律。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发展与消亡决定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阴阳作用,反映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二、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显微无间"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服从于大易之象的道理,不论是文论还是画论,往往与"意向"之象有较深的联系。阴阳范畴中的"显微无间"正是大易之象所表达的道理之一。这其中"显"指事物的"显体",与之相应的"隐"为事物的"隐体"。以王弼的表述为"寻象以观意";张载的表述即为"幽明"间的互藏互见。二者的表述都充分体现出显隐如一的哲学意义。在中国哲学中主张"阳化气,阴成形""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充分阐述出阴阳化生的这一生命哲学。而在中医理论中的"藏象说"中有"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藏"之义,"显微无间"使海格·庞蒂的"准身体"文学艺术形式得以成立。为我们开出了中国文化中"意以象见"与"神用象通"的艺术表达,使"隐秀"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精髓。

从中国画论的方面来说,由于其与"象"有更为直接的关联,使"显微无间"在中国画论中有至高无上的位置。例如,故王微的《叙画》称"图画非止艺行,承当与异象同体"。由此可见,中国画论与大易的"显微无间"之旨极为相应。其中,"显为实、微为虚"的虚实之说,"显为黑、微为白"的计白当黑理论,"显为多、微为少"的以少胜多之说,与西方的画论有着截然相反的意境。这种关系充分体现出"幽明之故",将中国画论中若隐若现的大易之象做出生动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画论中的虚实、黑白、多少充分阐明了阴阳范畴中"显微无间"的思想意识,广泛的运用于文学艺术的美学之中[3]。

(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阳禀阴受"的体现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需要从阳禀阴受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角度整理,第一,《易》中提到了"阳禀阴受作为阴阳之义",为一种知行合一形式,例如:其中的禀代指行为的能动性,受指的是行为的被动性,将二者结合到一起能够展现出"隐体"与"反体"的实际意义,正好与古人的"纯乎阳而至建立,纯乎阴而至顺立"。另外,随着人们对阳禀阴受的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大易形成了"自强不息"之说;坤阴的"厚德载物"之说。第二,由于阴、阳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互根互生的含义,进而老子通过不断的研究中形成了生命辩证论,对中国哲学史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身体间性理论中,左手触碰右手时,手的"触"与"被触"已经难以分辨开来,相当于主客体分析不清的问题。另外,从中国的画论角度出发,"阳禀阴受",将中国文论推向了最高的境界,例如:李泽厚先生认为"无我之境"不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将情感表达出来,而是不自觉的表露出自身情感,人们通过分析、整理后才能够了解的思想情感与主题形式为"无我之境"。并且在应用无我之境创作时,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将"身"

作为创作思想,展现出作品的意境。

(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乾男坤女"的体现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在"阳禀阴受"还是在"显微无间"中,思想研究都通向"情",最原始的情就始于男女之情,在男女两性中,情感之所以是情感是由阴阳的水落石出而产生。所以说阴阳除了有显微和能受涵义之外,还有男女涵义。由此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说法便不难解释。本质的涵义就是乾为男、坤为女。荀子有"易之咸、见夫妇"之说。在古人看来,男女有厥初生人的性质,同时这也是问学第一义。切问其思和近取诸身都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方式,能从根本上表现阴阳的意蕴,此时一切其他的阴阳性质都无需谈论。在解读中国文学艺术时,运用阴阳范畴是最为合适的。在中国古代便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这一假说决定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必定有爱与死的一席之地,而且爱与死在其中的地位十分崇高。"道"是中国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而对男女爱情的描述也有着同样的地位。爱与死在中国文学中注定永世长存,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人类是有情感的生物,人的天赋便有爱情,虽然爱情与非我景观和景物看起来没有关系,但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是触景生情,同时也能借物抒情。在中国语境中男女爱情的代称最典型的就是风和月,就比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就是古人描写爱情的诗句。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无上顶礼,古时候的诗人也几乎全部认为爱情至上。在西方文化中,坚持以色为美,而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坚持以食为美。在这里将"色"认为是一阴一阳两性相感之为色,而"食"则被看做是雄性中心中的弱肉强食的"食"。在"身体间性"中"色"指向的是奉献中的索取,而在"唯我主义"中,"食"指向奢侈无度、无限纵欲。

参考文献:

[1]周海春,荣光汉.中国思想对阴阳伦理意义的确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5):14-21.

[2]高成鸢."水火"范畴是中华文化的轴心--兼论"阴阳"的归纳、"格物"的诠释[J].社会科学论坛,2014(08):4-30.

[3]张再林.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6):15-24.

论文作者:张鹤童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阴阳范畴的体现论文_张鹤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