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外资的特点、问题及今后的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天津论文,经济技术论文,开发区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的特征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文简称天津开发区)于1984年12月6 日经国务院批准而创办,是我国首批开办的14个开发区之一。十年来,在“发展现代化工业项目为主、利用外资为主、扩大出口为主及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经过中外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创业,一个现代化、外向型的工业新区已初具规模。
天津开发区建设快、发展快和收效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收利用外资的成功。从1984年底创办至1994年底,天津开发区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185个,遍及各大洲的51 个国家和地区, 协议外商投资总额达40亿美元,外资到位率达60%。已经投产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1014家,其中85%是工业生产项目。1994年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46.84亿元,占区内全部工业产值的98.5%。综合分析十年来天津开发区利用外资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亚太地区是天津开发区外商投资的主要源地。
十年来亚太地区(除中国外)的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北美、大洋洲等地区批准进入开发区的项目共2022个, 占开发区项目总数的92.54%;协议外商投资额23.04 亿美元,占开发区协议外商投资总额的80.84%。整个亚太地区又以东北亚、东亚及北美占绝对优势, 项目总额和协议外商投资额分别为1886个和21.50亿美元, 分别占开发区项目总数和协议外商投资额的86.32%和75.42%(见下表)。就国家和地区而论,开发区的外资主要来源于香港、美国、台湾、丹麦、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西萨摩亚、泰国、澳门、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开发区外商投资来源的这种空间结构,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除地理上的邻近外,与各国、各地区及其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经济发展情况、对天津开发区的了解程度(包括开放度、投资环境、社会背景、贸易政策等)及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情况不无关系。
天津开发区外商投资来源结构(1994年底)
企业 协议外商投资
地区 总数(个)
比重(%)
总数(万美元) 比重(%)
合计 2185 100
285025 100
东北亚、东亚 152769.89 15074252.89
东南亚110 5.03
10280 3.61
西亚、南亚 7 0.32 85 0.03
北美洲35916.13
6422922.54
中、南美洲 16 0.73 910 0.32
北欧9 0.41
26546 9.31
西欧
74 3.39
18452 6.47
东、中、南欧
及独联体
51 2.338672 3.04
大洋洲 26 1.195169 1.81
(其中:澳大利亚 (25)(1.14)(2490)0.87
西萨摩亚)
(1) (0.05)(2679)0.94
非洲5 0.22186 0.07
资料来源:据《天津市统计年鉴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18页编
2、外商投资领域趋于多元化,但主导产业已趋明显。
开发区创办以来,外商投资从少到多,从单一领域向多个领域逐步扩展,投资领域明显呈多元化趋势。从产业而论,外商投资主要在第二产业,十年累积投资项目1831个,占开发区投资总项目的83.8%,协议外商投资额22.73亿美元,占开发区协议外商投资额的79.74%。其中又以制造业占优势,投资项目和协议外商投资额分别为1659个和22.29 亿美元,分别占开发区该二项总额的75.93%和78.21%。而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则较小,协议外商投资额占开发区协议外商投资额的20.26%,这种情况也恰好说明开发区以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为主的指导方针。就行业而论,外商投资涉及几十个行业,主要有制造业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饮料食品制造、机械、器材、设备和日用品制造、纺织和服装制造、冶金和金属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建筑安装和装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经纪代理业;娱乐、信息咨讯、饮食旅馆、运输服务、仓储及其他服务业。外商在各个行业的投资呈不平衡态势,主要集中于饮料食品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器材用品制造、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协议外商投资额占整个开发区协议外商投资额的70.68%, 构成了开发区外商投资的主导产业,此外化工化学品制造和纺织与服装制造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3、战略性投资越来越居主导地位,转移性投资地位下降。
天津开发区创办以来,外商投资逐渐从初期的转移投资向战略性投资迈进,尤其是近二三年这一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使得全区战略性投资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一方面与大的跨国公司、境外大财团或大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寻求更稳定、更安全、更能获得收益的战略选择有关,同时也与天津开发区稳定而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有关。目前区内的外商投资项目中有相当一批是来自50家跨国公司或境外大财团、大企业。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投资趋向占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外商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区自创办以来,所有外商投资项目中,规模大于1000万美元的共78项,其中超1亿元的项目有4个,这些项目大部分是近几年进入开发区的,仅1994年新批的487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有48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 25家之多。上述73个大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开发区内全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51.6%。1993年跨国公司和境外大企业投资举办的企业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外贸出口,均占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上述指标的四成左右,美国摩托罗拉公司1995年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直接增资7.5亿美元,这样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将成为摩托罗拉在全球最大的一家公司。
第二,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技术档次稳步提高。美国摩托罗拉、澳大利亚邓禄普和韩国三星等公司均是在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领域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些公司的进入彻底加强了开发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成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1993年该行业产值达14亿元。台湾台中精机、美国斯波泰克等公司的投资加强了开发区的机械制造业,美国可口可乐、瑞士雀巢、泰国正大等公司的投资加强了饮料食品制造业;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的投资也加强了生化制品制造业等。所有这些跨国公司的相继投资,使得开发区在各个主要行业的技术档次明显而稳步提高。
第三,大型项目生产分工明显,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协作要求亦高。目前已进入开发区的78个大项目中,在全市及周边地区组织配套分工协作生产的项目就达50多个。摩托罗拉公司投资的电子生产项目,就需要100多个厂家与之协作生产,为此该公司与美国BOC集团、日本三井、韩国富川等公司协商进区投资,兴办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协作项目,这又进一步引进外商投资2亿多美元。日本雅玛哈电子琴项目投产后, 与之配套协作生产的企业亦达50余家。
第四,大型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乃至销售无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育。进行战略性投资的跨国公司往往将生产和产品的竞争视为人才的竞争,既注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又注重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注重营销人才的培养,以便严密的生产组织计划、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的实现,最终实现企业形象、信誉及利润的全面收获。这一点可从摩托罗拉选择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赴美进修,作为该公司经理、技术骨干和营销人才培养之事实略见一斑。
此外,独资企业的比重显著提高也是战略性投资占主导地位的重要表现。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有许多方面对其有利,如维持技术的垄断和防止技术扩散,便于公司规范化管理,维护公司形象、信誉,便于实现价格垄断等,最终实现公司全球投资战略。因此,独资常常是大的跨国公司在进行战略性投资时最青睐的一种方式。 天津开发区自1984年4月第一家合资企业天津明丽化妆品合营工业公司进驻, 至1988年6月止,共进驻外商投资企业101家,其中独资企业仅3家, 占外资企业的2.97%。 而到1994 年, 外商投资方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2185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独资企业为1164家,占53.27%, 合资企业为982家,占44.94%,合作企业仅39家,占1.78%。独资企业比重大大提高。
二、天津开发区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本障碍
天津开发区创办以来,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中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区位选择的多方案论证,下大力气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逐片开发滚动发展的方针及注重投资环境建设等。然而通过对外商投资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尚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又会遇到一些根本性障碍,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彻底消除根本性障碍,才能更多、更快、更高层次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尤其是吸引那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先进管理能力与经验及形形色色难以把握的营销诀窍的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实现办区的根本目标。
1、第三产业中金融、商贸等行业吸收利用外资不足, 阻碍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利用外资和全面发展。
金融(融资)被称作工业化的另一种“血液”,商业贸易的发展是工业化产品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天津开发区发展至今虽然已有两千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但却没有一家外资银行、保险及信托机构进驻。商业贸易虽有长足进展,但外资经营者亦只有寥寥数家,这远未达到开发区规划之时的8.26平方公里金融商贸中心之初衷。这种第三产业中金融商贸行业外商极少投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行业投资不足,它的出现有着更深层次的障碍,一方面国家对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天津开发区的深远意义认识尚不清。如果说珠江三角洲的成功搭乘了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快车”,上海浦东的开发得益于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输血”,那么天津开发区的辉煌仍需在黎明中等待;另一方面,开发区试办之初指导主方针中“以工业项目为主”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功能的不能适时调整之惯性,严重阻碍着商贸等行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至90年代,没有先导型的金融商贸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2、制造业内部引资趋向亦有失偏颇,使得港口、 资源和人才等区位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在天津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优良的港口、丰富的海洋化工资源、石油资源及天津大都市所具有的人才等区位优势。然而至1994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部门的企业总数已达1659家,而化工化学品等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仅229家,相反纺织、服装、 纤维等制造业的企业却达376 家之多, 饮料、 食品制造业虽投资企业数少(175家), 但平均投资规模却远大于化工化学品制造业(饮料食品制造业每一企业协议外商投资额平均为354万美元, 化工化学品制造业每一企业协议外商投资额平均为107万美元)。 化工化学品制造业恰是天津开发区发挥港口、资源、人才等区位优势的主导行业。目前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之得宠和资本、技术密集且具有区位优势的化工化学品行业被冷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问题除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功能转型化发展演变有着根本联系外,还与开发区缺乏行业的“特殊”投资优惠政策有关。我们一味地追求“出口加工创汇为主”,但却忽视了有些产品(尤指化工产品,如化肥)在国际市场上虽属路边货,但国内市场却极端紧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让两得”(让市场、让股权、得资金、得技术)代替“减税让利不让市场”之策略,应能使天津开发区在调整指导方针、重新确立开发区功能时受到启发。
3、吸引外资的统一规划、 整体对外和有的放矢尚显得力度不足。
吸引外资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投资环境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优惠政策的确立与调整和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上。这几个方面固然重要,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各地区在投资环境上优惠政策的趋同、法规体系的完善,真正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就成了区位优势,如交通运输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此外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社会基础、开放度等无不成为吸引外资的条件。因此没有系统的投资环境建设、区位优势的确定与优化、外商投资产业和行业的选择以及吸引外资的人才培训与录用等的统一规划,并将之讨诸实施是不行的。天津开发区尽管在上述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上仍缺乏统一规划,尤其是区位优势的确定与优化以及吸引外资的人才培训与录用等方面显得不足。
整体对外是就天津开发区、保税区、港口区和塘沽区而言的。这四区中塘沽区是可依托的城市区,港口区是对外门户,开发区和保税区是两个经济增长核心,四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从长远看,这里是一座现代化的滨海都市的雏型。但是目前四区在招商引资中表现出的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作法,恰恰丢掉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天然优势”。
招商引资必须有的放矢,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要招商投资的领域(产业、行业及项目)必须明确,二是必须掌握去招谁。天津开发区虽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建立起了外商投资项目备选库,但这远远不够,更主要的应是对被招的客商的了解,要深入研究,尤其是那些大的跨国公司,各跨国公司在投资目标、规模、投资意图和投资环境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因此对各跨国公司投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有的放矢地吸引客商,并将引进的外资定位在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上。不言而喻,天津开发区在“统一规划、整体对外、有的放矢”地吸引外资上所表现出的不足,根本障碍在于管理部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足。
三、天津开发区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的措施
天津开发区经过十年的发展,行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吸收利用外资,尤其是吸引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管理科学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势必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根据对天津开发区外商投资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采取如下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适时调整开发区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开发区的功能。
需调整开发区的指导方针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现代化工业(项目)为主”,这一点已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尤其是金融商贸行业的滞后得到证实,必须加以调整,因为凡是先进发达的地区,没有第三产业是不发达的,同时通过调整也便于开发区8.26平方公里金融商贸中心建设的实现;二是“以出口为主”,这一方针的调整也可从两个方面得以证实。首先,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往往通过占领巨大稳定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实现其获得利润的目的;其次珠江三角洲开发的成功,得益于“两得两失”对“减税让利不让市场”的替代,这些应使我们受到启发,调整“出口为主”的方针。调整的目标应是:既实现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又兼顾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重新确立开发区的功能是以开发区指导方针的调整为基础的。目前关于开发区功能的研究已不少,主要是结合滨海新区的发展提出建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我们认为从天津市、环渤海、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地理空间考察来确定天津开发区的地位和功能不但是积极的和有远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无论怎样,都必须摆脱“出口加工区”这一单一功能,至少要考虑其综合功能。
2、积极进行开发区外商拟可投资的行业及项目的选择、 论证及规划工作,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对国际主要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建立跨国公司信息库。
这一措施是针对招商引资中有的放矢上的不足而提出的。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哪些行业和项目允许或鼓励外商投资,哪些行业和项目需要附加条件方可投资,哪些行业或项目禁止外商投资,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选择、论证和规划,方能给外商以明确的投资目标领域;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既要掌握其投资目标地区、投资领域及规模,还要掌握其经济实力、技术的先进程度、组织管理经验乃至一些经营诀窍,同时还要掌握其决策行为、当地战略、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跨国公司信息库,以便信息随时提取与储存。
3、在投资来源地选择上,努力做到巩固东北亚、东亚、 东南亚和北美投资客商,下大力气吸引北欧、西欧和南欧的投资客商,积极开拓其他投资来源地。
就国家和地区论,除日本外,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较易开拓,这一方面基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同我国文化背景上的各种联系、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了解和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发展态势,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多考虑战略性投资,往往以国际惯例行事,只要我们让出一定的市场会收到满意效果的。西欧和北欧及南欧的一些国家目前也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投资项目规模往往较大,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发展态势的了解远不及亚洲各国及美国,因此这一地区还是一个潜力巨大但难度又较大的招商引资区域。
4、从更高的层次实行开发区、保税区、 港口区和塘沽区的整体对外招商引资策略。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市政府的不懈努力,通过确立滨海新区的整体发展目标,选择适宜的协调途径,共同努力,方能收到最大效果。
5、在新的方针指导下, 开发区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的统一规划,并及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