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

程时清[1]2000年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大量迹象表明低渗透油藏流体的流动存在低速非达西流,尽管许多学者对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未很好解决。本文发展了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单相渗流规律和油藏参数识别研究方法。 首先建立了含启动压力梯度的多维、多相非均质油藏数学模型,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油藏流体和岩石性质参数的关系。给出了单相多维非均质油藏一般数值模型,进行了两维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含裂缝等情形下的数值计算,发现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井底压力下降变快,对低渗透区域压力变化影响较大。根据基于非达西定律的流量平均理论,分析了径向非均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压力特征,导出了地层流量分布和启动压力梯度项对压力及其导数的关系式。根据动边界理论,给出了径向油藏更高精度的动边界近似解,采用改进的自动试井拟合方法,进行了实例解释。从理论上建立了单相和两相低速非达西渗流敏感系数公式,该公式包含了井底压力和流量、多层油藏等条件。当启动压力梯度等于零时,简化为通常达西渗流情形结果。通过数值计算,弄清了井底压力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敏感程度。将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反求低渗透油藏油藏参数中来,提出并实现了根据静态参数结合动态数据反求油藏参数分布的方法。

郭志英[2]2003年在《变渗油藏试井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非均质油藏油井试井分析理论的建立以及非均质油藏油井试井资料的解释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分析方面的研究。 首先建立了新的非均质油藏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分为在考虑表皮S和井筒储集效应C下的平面非均质油藏油井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径向非均质油藏油井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使非均质油藏油井的试井分析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对径向非均质油藏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的解析解、近似解、压力导数解进行了讨论,对其仅适用于压降的范围进行了拓展,确定了压降以及压力恢复的压力导数解。接着建立了一套新的非均质油藏试井分析理论,为非均质油藏油井测压资料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解释手段——不依赖径向流直线特征的试井分析方法,用以分析渗透率随井距连续、任意变化的非均质油藏的压力数据,从而得到地层的渗透率及其分布规律、压力分布规律、平均地层压力等。 运用本文提出的非均质油藏试井理论模型,模拟出了径向非均质油藏试井的压降、压恢数据;通过采用本文的试井资料解释方法,计算出的地层渗透率分布规律与最初给定的地层渗透率分布规律基本吻合。这样证明了本文的非均质油藏试井理论模型和基于油井试井分析理论上的试井资料解释方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汤元春[3]2007年在《韦2断块细分层酸化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江苏油田韦2断块油藏小层多、夹层薄、非均质性强,笼统酸化效果差的特点,从低渗、薄互层、非均质性油藏实际情况出发,依据PND和Sor测试结果,结合油井生产动态,优化选择分层酸液及其添加剂;开展细分层酸化增产机理研究,量化施工参数与增产关系,以细分层酸化为基础,结合油水井具体特点开展了细分-定位、细分-卡堵水、细分-逆向布酸、细分-强酸强采等多项技术综合应用,达到单井增油降水的效果;并将细分定位、细分管柱、多层多段酸以及小层段施工技术与复杂小断块油藏特点结合,建立和完善非均质、薄互层油藏细分层酸化工艺技术;针对低压、低渗油藏酸化后残酸返排困难,研究与应用了“链式反应”残酸强排技术,依靠气体的“推”“拉”双重作用,提高残酸的返排程度;研发出高效、易操作的现场残酸过滤装置、优选残酸处理剂,实现残酸现场即时处理回注。现场实施油水井细分层酸化15井次,其中油井14口,成功率93.3%,有效率86.7%,累计增产原油8236t,平均单井增油588.3t。细分层酸化不仅实现单井增油降水的双重目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井组的平面水驱方向,提升了整个井组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D]. 程时清.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00

[2]. 变渗油藏试井理论与应用研究[D]. 郭志英.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3]. 韦2断块细分层酸化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汤元春.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标签:;  ;  ;  ;  ;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