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_职业道德论文

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_职业道德论文

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道德论文,礼仪论文,价值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历来为我们党和政府所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会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教书育人。教师既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所应遵循的与该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和责任心、对职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了明确的规定:“爱岗敬业、诚实信用、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各行各业具体的职业道德是这一总体要求的具体化。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朱镕基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闭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朱镕基总理所说的教师“行为世范”,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来说起着示范作用,关系到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影响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作用,会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公民道德建设。这是由于教师职业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呢?笔者认为礼仪是使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人们遵守公共秩序,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都是源于尊重他人、谦恭和有分寸的良好道德品质。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善。”[1]普罗提诺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2]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得更透彻:“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的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他们是没有心的。”[3]因此,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

在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中,我们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洛克所说的那样:“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它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4]内在的良好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理论和道德规则是空洞和无用的。

礼仪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日益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纵览世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无不渗透着礼仪的准则。新加坡一家建筑材料公司曾专门搞了礼仪知识讲座,使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一个企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是公众在评价一个企业时,往往首先要通过这个企业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感性认识。日本的许多大企业认为,雇员的礼仪和教养如何,关系到机构的兴衰和机构的存亡。一个受过训练的员工,一定会赢得顾客的欢迎,对公司的经营乃至发展至关重要。在日本,无礼仪准备是没有机会进入公司任职的,致使各类礼仪学校和训练班每逢春季爆满,且学费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日本航空公司举办的仪态训练学校,虽然每天的学费高达20万日元,但入学者却络绎不绝。

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上,概括性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境界多,起码的行为规范强调得少,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更缺乏,使得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身体力行的职业道德实践。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从未对学生微笑过,有的把训斥、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等同起来,造成学生身心方面的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的后果。

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教师爱的具体形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1.有利于塑造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文明和谐、符合职业要求和礼仪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蔼的谈吐等,既能塑造教师的端庄、自信、魅力,又能体现教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衣着随便,不修边幅,甚至在讲课时把手插在兜里,语言粗俗,批评学生时不注意场合等,很难使学生产生信任的良好感情。

一位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说:“前几天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很让我深思。一位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说因他家中有事,要找某某学生。这位老师面带微笑,却很干脆地说‘有事等下课以后再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此老师转身关上门以后,说道‘Rubbish(无聊、胡话)!’然后论述他如何地烦别人在他上课时打扰他。本来那位学生对打断教师上课心存歉意,听了老师的这些话以后,不仅歉意全消,而且不满情绪逐渐高涨。就这样,这位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立时矮了一截。”这样的教师即使很有职业道德,很负责任,很有才华,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只有当老师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时,学生才能具有深切的体会,老师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得体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风采,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而且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老师时是这样说的:“老师着装得体,举止、言谈大方、合宜,性格开朗、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带着真诚的微笑,吐字清晰,用词准确,且嗓音洪亮、铿锵抑扬,使120名学生听得真真切切。我体会到了一种为人师表的特征的美——教师美。”“真的,我深深地为您的谈吐所折服。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您已超越了职业限制,已完全把教学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在教学中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高尚、完善的人。我喜欢上您这样的课。”

3.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十分中肯地说:“以轻蔑的和傲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就会使他跟自己疏远,因而破坏他自己的威信,而没有威信就不可能做一个教育者。”[5]学生丧失了对教师的信任,必然抵消教育的效果。有的学生不喜欢某门课程的原因并不是课程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不喜欢任课的老师。要使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老师,这是教育中带有规律性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老师在有片面的认识,他们以为知识渊博就是一个好老师,板起面孔才能维护做教师的职业尊严。恰恰相反,某报报道,一个叫程远的孩子到美国参加营地学习,回国后谈自己的感想时说:“我想当教育部长。”当有人问:“假如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做些什么呢?”他说:“废除应试教育,开除所有不会微笑的老师。”某大学在一次教学评估会上,大学生给老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是“希望老师讲课要面容和蔼,常带微笑,注意服装整洁”。学生的深切呼唤说明,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得体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都是维护其职业尊严所不可或缺的。

4.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讲礼仪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传递的思想、性格、品德耳濡目染对学生有熏陶与感染作用。

小学生和中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常常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大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审美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会像中小学生那样直接模仿老师,但老师的言行会使他们产生好感或反感乃至心理上的认同。教师讲礼仪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对各年龄、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长期工作在学校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老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老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老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老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6]。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

5.有利于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心理交流”相沟通,即在“心理相容”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据一个对中小学生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当前对师生关系满意的仅占27.2%;在“如果有了心里话,首先愿意向谁说的”调查中,最想找班主任老师或某个老师说的仅占4.2%,而最想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的却占62%。在“现在的所有科任老师中,你从心里十分敬佩和尊敬的有几位”的调查中,有四位以上的仅占8.7%,三位的占12.6%,二位的占10.6%,只有一位的占18.4%,而一个都没有的却占49.7%。以上材料说明,在中小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没有人情味,教师职业道德冷漠,目中无“人”,全然没有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对学生无兴趣,缺乏同情、理解、爱护和应有的尊重。有的教师只管教书,不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老师教育方式呆板、生硬,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甚至采用各种体罚和讽刺挖苦的“心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与个性的压抑和扭曲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责备和惩罚”导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变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对象。这就可以使他们从他的教课上得不到利益,使导师的一切教导方法都失效了”[7]。“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觉得老师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信任老师的时候,才可能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见解,把老师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接受下来,并转化为自己成长、发展需要的内在信念和意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要使素质教育富有成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必须实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起师生间“心理相通”的教育渠道。

全国著名优秀教师魏书生的经验,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化为尊重学生的具体教育实践。他从未严厉、粗暴地批评训斥过学生,而是通过“优点扩大法”使许多后进生找回了自尊,找回了自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学生的自尊、自信是靠他人的尊重来维持的,特别是老师。其实不只是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获得社会、他人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表现得更鲜明罢了。老师过于严厉、粗暴的批评与训斥,不负责任的冷嘲热讽,首先摧毁的是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每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教师应该是清楚的。

6.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教师遵守礼仪规范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良好情感体验,从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一种师生间带有心理亲和力的友谊交往,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人格地位平等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礼仪的精髓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尊的有机统一。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模仿、效法之中逐步形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讲课面带微笑,与学生说话时亲切和蔼,衣着整洁,姿态优雅有风度,语言举止文明有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反之,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位学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老师走上讲台一脸厌倦的神色,面部表情呆板,姿态松懈,让学生一看心里顿时也泄了劲。”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不学礼,无以立”[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9]。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这里分析一下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问题。怎样才能使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觉地遵守和实践教师礼仪规范呢?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

教师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从个体的角度看,职业道德礼仪是一种自律行为,而且,这种自律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提高履行职业义务的自觉性、习惯性,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较为突出、社会公德滑坡、道德行为失范等消极影响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重视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受一定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重视舆论引导,营造一种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定比较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师行为规范,把礼仪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教师自觉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礼仪的准则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进一步抓紧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法规体系,把住教师“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

其次,把教师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自律”就是要求教师按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自律”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是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因素。“他律”是指学校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品质。“他律”是形成教师良好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三,把“扬善”和“惩恶”结合起来。“扬善”就是要大力宣传教师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教师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使自身行为符合教师职业的要求。“惩恶”是指对极少数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又屡教不改者或造成重大伤害者进行严肃查处。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扬善”和“惩恶”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方式,强化人们的行为动机,使人们在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作出正确选择,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扬善”是一种正强化,它通过对人们某种行为的肯定和褒奖,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并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惩恶”是一种负强化,它通过对人们某种行为的否定、惩罚,使之减弱和消退。因此,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促进广大教师养成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符合礼仪规范的职业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加强学习和训练

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和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的资格。因此,应该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组织教师学习礼仪知识,训练具体的礼仪表达方式。特别是在青年教师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中,应把礼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21世纪,教育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伟大事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相信既具有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又具有严谨得体、符合礼仪礼貌要求的职业行为风范的广大教师,将会更好的肩负起民族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_职业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