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时间并不太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不要急于做结论。我们认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应当展开讨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运行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建立和完善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一个过程。首先,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初级阶段”的时间还相当长。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综合国力也不够强大,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要假以时日,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这一切又要有一个更长的过程。要靠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决不是靠开一两次会、发个文件、讲几句话、做个决议或提几个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硬性规定那一年就要实现,其一是不科学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其二,我国的实践已多次证明这种做法只会助长浮夸风,别无好处。

其次,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相伴,还有一个人们的认识转变的时间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要改变我国几十年来经济运行方式,而且要深刻地推动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比如,我国经济要和世界经济接轨;企业之间的竞争、兼并、破产;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双向选择;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的出现,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这一切都是建国以来不曾有过的。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的认识、适应,人们需要有个时间过程,这个“认识的时间过程”往往比较长。长时间形成的一种观念、一种认识,要转变它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制定年度计划,甚至五年计划的具体目标,但不能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的具体时间。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过程,“过程”就不可能有确切的时间界限;第三,历史的经验证明,在中国只要有一人提出来“提前”1年, 跟着就会有人提出“提前”3年、5年实现;第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以吸收、借鉴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当然用不着花100年、200年时间,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有一个理论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1.社会主义有一个初级阶段,那么,笔者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也有一个相应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当前的小农业不能适应大工业生产,大多数人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尚有8000多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更主要的是国民教育水平低,思想觉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因此,宣传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人们的认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除去其他的条件之外,它要求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社会化的大流通与之相适应,我国现阶段工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转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恢复阶段和初期发展阶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也掺和了不少“诸侯”经济成分。因此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比比皆是。一句话,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社会化的大流通这一系统工程的形成还有待时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在于我们是将它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对待的。当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3.由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达到的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市场经济,被有些学者吹捧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实,无论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还是资金、劳力资源的分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也未达到、也不可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就提出通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为时尚早。

4.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实现,不是靠“培育”、“推向市场”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不少文章、讲话提出的“培育市场”、将什么“推向市场”既不科学也不规范,让人很难理解。我认为还是应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只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才是形成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决不应削弱而应加强,其形式除去行政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应用法律、法令、条例办法和信贷、税收等措施。近几年由于理论上的误导,国家在某些方面放松了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不正常的现象产生。例如,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就很不正常,物价局被撤消,就出现了一个中等收入的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不吃不喝都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甚至不够到饭馆吃一餐饭的笑话,搞原子弹的收入远远低于卖茶蛋的小贩的收入等不正常现象。

6.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也很不完善。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来保证。有了法律、法规,还有一个严格的执法和管理的问题,这就又牵扯到了人员的素质问题,扫除法盲首先是要扫除文盲,在一个文盲占相当比例的国家,建设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很难想象的。

7.“一切依靠市场”来解决的提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是一切都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比如我国有人主张将文化教育事业推向市场,然而纵观市场经济发展的二三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还是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尚无这种先例。国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是要靠国家来办,很多的公用事业也要靠国家来办,没有哪一个国家实行了“一切依靠市场”、将“一切推向市场”的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所以,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不是简单地削弱,而应当是加强,只是这种加强的方式方法不同于过去罢了。

三、结论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本文只是提出一些了极为肤浅的、很少的现象,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则有待于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来研究。我认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需要长期地、甚至是几代人不断地实践认识。既要积极地探索加以不断地完善,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事物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地上升的。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

目前的现实是理论落后于实际,往往形成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填的应急局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伟大事业,这样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正需要各级领导、学者专家们解放思想,真正地深入实际,到工厂车间、到农村地头,到工农兵学商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宣传工作不能总停留在诠释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上。

没有真正解放思想,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往复,就提不出有真知卓见的理论,因此,也就指导不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而没有马列主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标签:;  ;  ;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