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云锦是用在我身上的,切割奇妙的地方不是刀尺--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角度来看_初中化学论文

天极云锦是用在我身上的,切割奇妙的地方不是刀尺--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角度来看_初中化学论文

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观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妙处论文,用在论文,初中化学论文,天机云锦论文,非刀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这一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学生不仅要习得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还应从中感悟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能力、科学观和科学品质。所以,教师应拓展教育视野,不仅要重视具体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要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那么,应如何把握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布局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把握化学学科特点,让学生认识、理解和信任化学,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比较分析我省所用的3套初中化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突出的共同点,即都大量使用了可用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资源,“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内容,通过一系列化学概念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体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这一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作适当拓展,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教师要重视化学事实的分析,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关系的辨析,特别要注重用科学的认知规律来培养、保护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观察世界。

      其次,依托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安排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其教育功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还在于促使学生提升实验素养。化学实验素养包含实验品质(实验观念、兴趣、情感、态度、精神和意志)、实验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等。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较多地注重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实验结论的记忆、基本操作的掌握,为应付考试,不少教师用“粉笔实验”“口头实验”“视频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实验,虽也取得不错的教学成绩,却摧毁了学生可贵的创造品质。为使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感悟能力、质疑能力、发现眼光、创新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规划好实验教学,完成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动手实验,尽可能开发一些有助于学生实验素养提升的拓展实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历程,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水平。

      二、关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水平,重视学生对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化学科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化学概念,建立以化学概念为连结点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才能逐步理解物质性质、物质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传授者、灌输者。初中阶段,多数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概念,感觉抽象、难学,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浅层,这就要求教师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加深学生对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认识,深入浅出地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化学科学概念。例如,学习“混合物”(首次出现在“空气”中)这一基本概念时,教师一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处于化学学习启蒙阶段,他们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但对空气组成中的其他物质缺乏了解;学生知道几种物质混和(非“混合”)的生活概念,但对“混合物”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二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实验基础,他们会使用简单实验仪器,但缺乏应用化学实验手段研究具体物质的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触摸“混合物”概念的本真。三是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感受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以及“如何让学生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上,让学生首次从化学的视角较深入地认识具体物质,逐步感受化学概念生成的美妙,为进入物质世界并探索其奥秘打下基础。

      化学概念遍布初中教材(每个单元均有),有物质及其组成的概念、物质结构的概念、物质性质的概念、物质变化的概念、化学量的概念、化学用语的概念等。根据课标要求,作常识层次介绍的概念(让学生有大致印象)有风化、潮解、原子团等;作了解层次介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有混合物、纯净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作理解层次介绍的概念(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有化合反应、化学变化、单质、质量守恒定律等;作掌握层次介绍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有溶质的质量分数等。要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让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概念的生成;从概念的定义中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对概念的“前理解”出发,通过类比等方法介绍概念,并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及时对学生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讲解、对比和分析;通过概念的不同表征方式,复习、巩固概念。

      三、转换视角,摆脱教学惯性,关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意义,对每一位学生是不同的。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只有转变教学视角,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如“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某教师为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铜丝圈、点燃的蜡烛等必备用品后,又层层递进地提出3个问题:“你能利用铜丝圈,发现一个奇妙的能使蜡烛火焰熄灭的新方法吗?”“你能根据灭火原理解释其原因吗?”“如何证明你的解释是合理的?”问题一出,有学生回答:“铜丝圈隔绝了氧气,使火焰熄灭。”马上就有学生反驳:“不可能,稀疏的铜丝圈怎能隔绝氧气呢?”交流、探讨、争论、反思之后,有学生说:“金属(铜丝圈)的导热性能降低了燃着的蜡烛火焰周围的温度,火焰熄灭了。”“有道理呀!”掌声响起。在教师和同学赞许的目光中,该学生补充说:“可以用加热过的铜丝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重做一次实验试试。”当观察到“用加热过的铜丝圈罩在蜡烛火焰上,蜡烛火焰继续燃烧”的现象时,所有学生深刻感悟到了物质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原理。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铜丝圈灭火的创新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实验中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原有的实验方法或步骤,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探究,在质疑解惑中自主生成新知。

      以创新的视角设计实验,教师可以从实验各个角度(如药品或仪器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的比较和论证切入,可以使用非常规的装置或方法,以此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建立并完善认知结构,以正确的思维态度探索未知世界。

      科学素养包含五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和科学品质等,即人们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围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选取、编排体系、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唯有关注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布局,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理解教材内容背后的涵义,选择、创新教学内容,教师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

标签:;  ;  ;  

天极云锦是用在我身上的,切割奇妙的地方不是刀尺--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角度来看_初中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