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继承、创新相结合,突出特色--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综述_高考论文

借鉴、继承、创新相结合,突出特色--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综述_高考论文

融合借鉴,继承创新,凸现特色——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语文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呼应《考纲》变化,调整试卷结构

《考试大纲》、北京《考试说明》、上海《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及师生复习的依据。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考试大纲》的变化之处有两点:一是取消了统一的试卷结构,对试卷结构不再作硬性安排,其目的是“给单独命题省市以更多的自主权”;二是把几项考试内容重新列入考查范围,即“文学常识”的三项内容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整个《考试大纲》的考查点已没有加星号之处了。这既是扩大省市单独命题自主权,增强命题灵活性的需要,又是强化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呼应《考试大纲》,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增减了题目数量,调整了客观题(第Ⅰ卷)和主观题(第Ⅱ卷)的分值。如下表所示:

卷别全国卷 北京卷 浙江卷 江苏卷 福建卷 广东卷 重庆卷 湖南卷

(三套)

题数七大题 七大题 七大题 七大题 六大题 七大题 七大题 六大题

21小题 25小题 26小题 23小题 21小题 24小题 26小题 22小题

客观题 三大题 两大题 三大题 三大题 两大题 三大题 三大题 三大题

(第Ⅰ

10小题 10小题 14小题 12小题 8小题

12小题 13小题 14小题

卷) 30分30分42分36分24分36分39分42分

主观题 四大题 五大题 四大题 四大题 四大题 四大题 四大题 三大题

(第Ⅱ

11小题 15小题 12小题 11小题 13小题 12小题 13小题 8小题

卷) 120分

120分

108分

114分

126分

114分

111分

108分

2004年分第Ⅰ卷、第Ⅱ卷,共七大题25小题,第Ⅰ卷三大题14小题

备注42分,第Ⅱ卷四大题11小题108分。

从表中可知,和2004年试卷相比,浙江卷和重庆卷各增加了1道小题,福建卷和湖南卷各减少了1道大题,3套全国卷及北京卷、江苏卷、福建卷、重庆卷都加大了第Ⅱ卷的赋分。其中福建卷的调整力度最大,取消了第Ⅰ卷中的“语言基础知识”的选择题,代之以科技文和文言文阅读,这是一种介于全国卷和上海卷之间的试卷结构形式;其次是湖南卷,取消了第Ⅱ卷中的“语言运用”主观题,加大了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3套全国卷及其他几个省市卷的结构调整则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命题特点,天津卷、辽宁卷、湖北卷及今年新增单独命题的山东卷、江西卷没有调整试卷结构,保持了命题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广大考生所接受。高考试卷结构的调整,既反映了不同的命题群体对学科认识的差异,又使高考试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上、技术上的支撑。

二、强化“能力立意”,丰富考试内容

以能力立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依纲据本,融入新课标理念;关注生活,彰显时代风貌;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则是丰富考试内容的三种手段。以此为背景,2005年高考试卷的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由于调整试卷结构,客观题的题数随之减少;又因一次考试不可能涵盖所有考点,所以有选择、有重点地对第Ⅰ卷中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考查成为必然。如全国卷(丙)依次考查的是字形、正确使用词语、结构性语病、语义性语病;全国卷(乙)依次考查的是字音、近义词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辨析病句;全国卷(甲)依次考查的是字形、近义词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辨析病句;天津卷依次考查的是字音、字形、选词句填空、辨析语病;江苏卷依次考查的是字音、在句子中辨认词形、正确使用成语、辨析语病。和2004年相比,20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广东卷考查了句子衔接,浙江卷、辽宁卷考查了修辞手法,只有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考查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福建卷则在第Ⅰ卷中取消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2.第Ⅰ卷中的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依然突出了“信息性阅读”的考查特点

变化之处有二:一是3套全国卷和广东卷只设3道小题,减少了一个考查点;二是天津卷加大了对该类文章的考查力度,选用了两篇文章,各设置了3道小题,共18分。

3.文言文的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文言翻译分值有所变化

今年的文言文选材以人物传记为主,范围进一步扩大:3套全国卷及重庆卷、辽宁卷、广东卷、江苏卷、山东卷、江西卷选取的是人物传记;北京卷和天津卷分别从《吕氏春秋》、《庄子》中取材;浙江卷、湖南卷则分别从唐代和宋代的名家散文中选材。同时,设题也有了新变化:3套全国卷都分别只设了3道选择题,比去年少了1道;北京卷仍旧保持了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辽宁卷今年也增加了断句题。文言文翻译的分值在2004年8分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减:3套全国卷各增加到10分,江苏卷、湖南卷各增加到9分,辽宁卷、重庆卷则都减至6分。

4.古诗鉴赏以唐诗宋诗为主,兼及宋词、元曲(各1篇),对比阅读成亮点

在16套试卷中,唐诗和宋诗平分秋色,命题的角度为:从关键词发问,由前人的评论设题,从诗词的内容或背景上设题。对比阅读成为试卷中的一个亮点。北京卷、上海卷保持了诗评、诗论、对比阅读“三位一体”的设题特点,辽宁卷、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则进一步拓展了对比阅读的空间。

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有三方面的变化:一是由补写上下文的一句过渡到一段文字中的多句,如3套全国卷第13题的命题方式;二是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内容作答,如福建卷第11题第(2)小题;三是结合文学常识命题,如辽宁卷第18题第(2)小题、湖北卷第17题。此外,该题的分值也由2004年的4分提高到5分(3套全国卷)或6分(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

5.关于新恢复的考试内容的考查

上文已提到,2005年的《考试大纲》重新将“文学常识”中的三项内容以及“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考查范围。

(1)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尽管该考查点的能力层级较低,但已有3年(2002-2004)未考,加之内容繁杂,会给考生的备考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今年只有辽宁、浙江、湖北、重庆4个省市在此考点上设题考查。其命题方式有三种:一是“四选一”的客观题。如重庆卷第5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这类题目覆盖面广,是1999-2001年全国卷文学常识题惟一的命题形式。二是结合默写名句来设题。如辽宁卷第18题第(1)小题:“中唐诗人________笔下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盛唐诗人王维诗中的‘白云回望合,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第(2)小题:“南宋词人________在《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________’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湖北卷第17题:“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三是以填空的形式直接设题考查。如辽宁卷第18题第(3)小题:“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________(填国家名)人,其小说《________》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浙江卷第18题:“中外名著常有一个精妙的开头语,例如俄国作家________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作家罗贯中的《________》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的考查。其实,该项考查内容一直出现在2002-2004年试卷的文言文翻译中,今年只有浙江卷和重庆卷结合文言语段各设置了1道选择题,其中浙江卷(第13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重庆卷考查的则是宾语前置:“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6.文学作品阅读特点鲜明

一是散文一枝独秀,当代作家作品占主导地位。今年16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选材均为散文,其中当代散文12篇,现代散文4篇(全国卷丙,冰心的《一日的春光》,辽宁卷李健吾的《切梦刀》、湖南卷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江西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由此可见,散文备受命题人青睐。

二是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力度。3套全国卷、辽宁卷、广东卷、福建卷、重庆卷、湖南卷都取消了“五选二”的客观题而加强了“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题的考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题干频频出现在试卷中。特别是湖南卷,为鼓励个性化阅读设置了一道15分的发散性试题,要求考生就文章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开放性强,难度大,能更好地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

7.语用题的考查彰显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

新课标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据统计,“生活”一词在新课标中共出现27次,足见其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今年高考试卷中的语用题,在坚持对传统题型(如仿写句子、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题型的探索,一道道融多个考查点为一体、彰显“生活化”的试题成为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全国卷(丙)19题、甲卷第20题,要求为“远离毒品”、“友谊”主题班会在黑板上写两句话,综合考查了撰写宣传语、主题词中对偶修辞的运用,且有一定教育意义;全国卷(丙)的写请柬和江西卷的“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考查了语言的得体,又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全国卷(乙)为课文写推荐理由和天津卷的“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并说明推荐理由”,也极为相似;全国卷(甲)、全国卷(乙)的口语转换成书面语,天津卷、湖北卷的图文转换,浙江卷、湖北卷、山东卷的拟定公益广告词,等等,在继承中创新,在生活中运用,同时还适当地融入了地方特色。

三、话题、命题为主,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今年16套试卷的作文题,形成了以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给材料作文和看图作文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1.话题作文

3套全国卷沿袭了2004年的命题形式,由题料引出一个并列关系的话题;江苏卷和浙江卷的话题是分别由三个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湖南卷、山东卷的话题是偏正短语;广东卷、江西卷分别命制了一道独词类和独字类话题作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卷的独字类话题作文“脸”,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对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的是近五年全国卷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创新之处在于它的设计思路既不同于近五年全国卷的作文题(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区别于近两年上海卷的独字类话题作文题(2003年的“杂”,2004年的“忙”)。它用简洁的题面揭示“脸”的内涵是丰富的,平时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话题范围广阔,内涵丰富,推陈出新,有继承有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2)开放性强,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话题本身不带有主题思想的暗示,把立意的自主权还给了考生,有利于考生自由发挥,各显其才。

(3)题目提供了一种新的题型,没有故事,也没有材料来作题干,更没有已经明确化了的对立范畴,只给出一种很宽松的范围,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但并不是没有导向性,它的导向在深层:要求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社会生活”与“自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由于审题比较容易,考生要写出有“亮点”的文章就比较难。所以,这个话题的难易程度对一般写作水平的考生而言有利于他们正常发挥,对有写作才华的考生而言也有助于他们创新并脱颖而出。

2.命题作文

好的命题作文兼具开放性(内容与文体)与限制性(适应选拔性考试、防宿构抄袭)的特点,同样能够测试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今年北京卷、天津卷、辽宁卷、重庆卷在这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3.给材料作文和看图作文

上海卷在坚持了两年的独字类话题作文后,2005年选择了给材料作文这一方式,所给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影响,“社会—生活—自我”,是一条清晰的写作思路。相对而言,湖北卷的材料作文的写作难度则更大,虽说有好的区分度,但对于写作只有中下等水平的考生来说,真正读懂这段文言文尚有难度,联系实际来写作,就更勉为其难了。细观福建卷的看图作文,从两幅不规则的图画及文字提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似乎是关系类话题作文的图画演绎,只是形式改变而已。

多种作文形式并存的格局,丰富了作文题的命题方式,拓展了命题思路,也提醒考生: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表达。

四、关于自主命题的思考

教育部推行的“统一高考,分省命题”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改革有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继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于2002年单独命题之后,2004年又增加了辽宁、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重庆等9个省市单独命题,2005年则增加了山东、江西两个省份。可以预计,今后单独命题的省份还会增加。就语文试卷而言,思考命题是否科学,是否超纲,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兼具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的特质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顺利进行。

1.对自主命题目的的认识

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是高考的主要功能,因而,高考试卷要保持适当的难度。分省市自主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命题人员对高考命题工作的认识水平。但2004年增加的9个单独命题的省市中,不少省市的试卷难度(和2003年全国卷相比)下降较大,导致区分度较低。这固然和《考试大纲》中的诸多硬性规定有关,但关键是命题人员命制试题时平稳过渡有余,发展创新不足。2005年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多套试卷加大了从试卷结构到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力度,使语文试卷更具地方特色。

2.关于试卷的地方特色

纵观上海、北京及2004年、2005单独命题省市的试卷,地方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试卷反映了本省(市)的语文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这是隐性的;二是试卷结构、题型设计与全国卷甚至其他省市卷有不同之处,这是显性的;三是试卷中有反映本省(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或阅读材料选自本省(市)作家的作品,或选用反映本省(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名家名篇作为材料设题。例如,2004年湖南卷的“青春”、“经典”、“美”的地方特色,广东卷作文话题“语言与沟通”,2005年湖北卷的为旅游局代表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等等。

3.加大主观题的赋分比重与阅卷的实际操作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加大了主观题的赋分比重。客观题(选择题)与主观题各有利弊,客观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广,易于控制区分度,但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主观题可以使考生的思维过程有形化,但不易控制评分的误差。2004年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在古诗鉴赏、语用题,有的还在文学作品阅读题方面设置了开放性试题,设置这类试题的目的是鼓励考生个性化阅读,拓展思维角度,因而不设标准答案,只定几条评分的“原则性要求”,但却给阅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005年诸多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的设题加强了限制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处理好“开放题”与“限制题”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使开放题的评分具有“明确的定向,科学的评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尽量控制评分误差。从上述方面考虑,2005年湖南卷散文阅读题中的第21题,根据给定的标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就会遇到阅卷“实际操作”的问题。由此可见,命题人不仅心里要装着考生,还要想到阅卷者,“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标签:;  ;  ;  ;  ;  ;  

借鉴、继承、创新相结合,突出特色--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综述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