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_人际关系论文

论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_人际关系论文

论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交往论文,作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际交往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关系。

首先,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要求人们彼此结合,相互交换其活动。马克思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1 〕这种联系和交往就是生产关系,在人们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在个人与个人直接交往中的具体表现。因此,社会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研究社会关系,必须首先从研究人际交往入手。本文主要探讨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

一 人际交往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以及个性的形成发展处于关键的环节。首先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在适当的外界刺激下,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把人的自我意识获得划分为3个阶段:第1是模仿阶段,这个阶段自婴儿出生直到能用他人的眼光来处理自己的行为。第2是嬉戏阶段,在这一阶段, 儿童能与同龄儿童接触,嬉戏玩耍,但还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3 是团体游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参与团体活动,儿童不仅能了解自己担当的角色,而且也意识到他人担当的角色。因此在米德看来,自我意识的获得离不开团体活动参与和他人态度的影响。美国另一位社会科学家库利(G·H·Cooley)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他生活在社会性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获得的”。〔2 〕为了说明自我意识的特征, 库利引入了“镜中之我”( 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在他看来,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完全可以反观自身。“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断、评价与别人的评价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自我实现是人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而这次飞跃的实现恰恰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又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其次,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获得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过程。人际交往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勾通,情感上相互交流,而且使得性格上也相互影响、作用。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因此,既要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具体地来看,人的个性形成最初的场所是家庭,社会关系对个性的影响在父子、母子之间关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在个性形成发展过程中,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父子、母子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又是一种最密切的人际交往关系。下表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关系:

父母的态度 子女的性格

支配服从、无自发性、消极的、信赖性、温和

过分照料幼稚、依赖性、神经质、被动的、怯懦

保护缺乏社会性、思虑深沉、亲切、无神经质、情绪稳定

娇宠任性、反抗性的、幼稚、神经质

服从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性的、蛮横

忽视冷酷、攻击性的、情绪不稳定性、富有创造性、社会性的

拒绝神经质、反社会的、蛮横、恶作剧、冷漠

残酷固执、冷酷、神经质、逃避的、独立的

民主独立的、直率、乐于助人、亲切、善于社交

专制依赖性的、反抗、情绪不稳定、自我为中心、胆大

注:本资料转引自《读者文摘》1984年11期

人的观念、人的需要和人的性格是人际交往活动发展变化的内部要素,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心理构成的主要内容。人的观念、需要与性格的变化运动,总是处在随机变异的外部环境之中,环境变异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无时不在影响和推动着上述诸要素的矛盾运动,构成由它们交叉发展的动态过程。当人们处在反常的特殊环境中时,人的观念、需要和性格有可能产生变异,与他人的交际行为可能朝负方向运动,这也是人的个性特征可变性的表现;当人们处在已经非常适应的正常环境中时,人的观念、需要和性格处在平稳发展状态,交际行为可能向正方向运动——这就是以人的内在世界为依据,以外部因素为条件而变化的表现在人际交往行为上的生动形态,这又是人的个性特征稳定性的表现。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 〕现代社会正是一个适合于人发展的合理的开放社会环境,这一合乎人性的开放的社会,要求人的性格也更加开放,具有更强的交往能力。而开放型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开放型的社会期望,也只有在开放式的人际交往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人的社会化其它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协调。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由天真单纯的婴儿逐步成长为成熟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不断接受他人教给自己的情感、知识和方法,学习他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方法、习惯和相对稳定的交往观念,这种经过学习而融于人格的部分,后来成为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联结体。个人用被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群体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被它诱导着去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或团体的规范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习是社会化的基本前提,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懂得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即角色的学习。角色学习是个人学习和把握社会赋予的角色期待,明确角色规范,并通过角色实践完成角色扮演的全过程。但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即理想角色同角色实践即实现角色终归是有差距的,有时还会陷入困境,出现角色失调现象即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为缩小角色差距,避免角色紧张和冲突,必须通过社会化中的人际交往,进一步学习角色,从而协调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这其中包括:1.角色划分明确,清楚地指出个人与他人的互动范围和性质及被期待标准,从而顺利执行各自角色;2.通过和类似角色在一起,互相比较,交换体会,相互激励,来更快适应角色;3.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态度和期待并及时调整自我行为。当个人担负某个角色时,一边学习角色的责任和权力,一边学习配合该角色的情感、态度、期待。在以角色身份与他人交往中,不断体验他人对角色的情绪反应。遇积极反映,如赞扬、鼓励等,则角色意识加强,努力适应角色,遇消极反映,如厌恶、愤怒等,也能促使个人修改角色去适应别人的期待。不难看出,角色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也正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角色的期望值也在增高。这就需要角色扮演者通过人际关系的协调,不断发展和丰富新的角色规范,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应付新情况,处理新问题,以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人际交往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动物的生理特性和绝大部分本能,都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途径世代相传。而人类的社会文化则不同,只有上一代人通过口头的方式或实际行动等途径向下一代传授,人类社会文化是世代相传而不是遗传。人类文化的传递,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社区、民族、国家以及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可能扩散或传递至另一个社区、民族、国家及社会群体。这就是文化的横向传递。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传播通常被定义为文化外向,向四周扩散的动态过程。文化可以世代相传和传播,证明了文化具有共享性。一方面,文化能够通过学习而得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能够获得前人与别人的文化并且共同享有;另一方面,任何社会文化时时刻刻都要向外传递、扩散,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一种文化向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大了,越来越多的,风姿多彩的、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将为人类所共享,已成为大趋势。同时,文化的传递与传播过程,也是人际互动的过程,没有人与人之间社会性的交往,就不能产生共同的意识。因此,人际交往的水平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首先,从人际交往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对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作用。人际交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历史积累。在传统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人际交往处于较低层次,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情感型交往,总的特点是封闭性、保守性。一方面是等极森严、门第观念、社会各阶级阶层间处于交往的封闭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内部,成员间形成固定的人际圈,表现为:或下层人民的江湖门派,或达官士族的门当户对,或书香门第、梨园世家的联谊世交等等,无不显示出一种狭隘封闭的文化现象。人际交往观念的保守封闭,人际交往层面的狭小,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个严重的障碍,而文化的落后,又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代工业浪潮冲垮了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疆界,把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冲破血缘、地缘纽带的局限,而以独立人格和个性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交往观念是功利主义,它对实现以个人为中心的交往、发展自我意识、促进近现代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信息社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也进一步发展,人类在需求层次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注意的是人的多方面的才能、人的文化素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重视交往的效率,轻视繁琐的礼仪,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当作交往的首要目的,呈现了不少新的观念和特点。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近代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过渡阶段,平等互助、互惠互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观念的主流。社会主义的交往观念是健康有益的,真正代表人类的愿望和未来。人际交往也象其它事物一样充满了生机,其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在西方世界以外广阔无垠的土地上,人类还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交往实践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交往观念,这些观念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在人际交往活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传播。

其次,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传播是依靠文字进行的,其传播方式为印刷书刊及兴办学校;非正式的传播主要依靠语言进行的,其传播方式为传授生活经验和因循社会习俗。文化传播两种方式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交往。文字是一种物化的东西,它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共同意识的物化形式。因此,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产生共同的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共同意识的物化形式——文字。文字的传播也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兴办学校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而办学本身就是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之间的互动。使用文字和兴办学校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文明程度不高的传统社会,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语言传播文化,这就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实现文化的全人类的共享,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两种方式将进一步被运用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推动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 人际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曾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这一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 没有人们之间的交往,便没有社会。而人们的交往首先在生产、分配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经济交往,经济交往建立生产关系。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发生政治交往和思想沟通,从而形成与生产相适应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主要内容,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突出的作用。但社会关系非常的广博而抽象,人们不能直接觉察与把握,即使是比较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等,人们也往往不易直接觉察与把握。只有当它们表现为某种个人与人个之间的直接关系时,才能被人们迅速而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人际关系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在个人与个人直接交往中的具体表现。

人际交往对于社会的构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减少磨擦系数,促进社会整合功能。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的事业,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经济方面,使生产关系适应商品经济的规律,使相对封闭的生产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商品化、社会化。而商品经济,集聚了繁复交错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也因商品的交换而频繁、复杂。尤其在改革过程中,企业将不断扩大经营自主权,发挥企业活力,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中经受锻炼与考验,这就需要企业打破自我封闭,发挥横向联系,与其它企业和部门沟通与协作、挖潜、革新和改造,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不过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纽结。它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以及与其它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发生各种联系。在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系统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纷繁复杂。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是保持社会有机体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纽带,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任何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的关系,任何组织的联系、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彼此沟通感情,建立人际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减少磨擦,减少内耗,增加聚合力与凝聚力,以适应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其二,人际交往有利于社会组织效率的提高。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行为学派就已对探求人的积极行为的动因以提高工作效率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国社会学家梅约(G·E·Mayo)的霍桑实验最具影响,霍桑实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人际关系是决定工人满意感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正式社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以感情联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社会组织结构,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乃至正式组织的效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时,人们很难解释在两个具备同样正式组织结构系统的部门中,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效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在社会组织中,即存在业缘关系,又存在着非业缘关系。每一个人既担任了正式的组织角色,又作为非正式组织成员而存在。因此,对组织的管理中心就是协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组织外部达到协调。而管理不但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社会组织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组织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两个具备同样正式结构的组织中,会产生不同工作效率的原因。

人际交往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中科技的突飞猛进,也使人的交往产生了飞跃。突出的反映了以下3 个特征:一是空间范围的增大。社会化的大生产,已不像传统的农业生产,禁痼与闭塞,代之以人员的流动,人事的变迁,为了创造更多的人们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机遇,择籍、择业、择职有了更多的自由。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通过其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引伸出人际关系横向网络,同国内国际,不同国籍与民族的各种各样的人际联系与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交通、通讯四通八达。促进了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的发展,为人类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射,形成了全球性的立体型社会交往结构,航天飞机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交往的触角伸向太空。二是量的扩大。现代社会交往量的增多,表现为交往内容的极大的丰富,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形成了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协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产和工作岗位都要同众多的人打交道,来自横向和纵向的各种关系都需要去应付,而各种关系协调越好,关系越融洽。尤其作为改革者,要开创新局面,从事前人所未从事过的事业,必须施展人际关系的本领,争取对方对自己改革措施的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使改革顺利进行。三是节奏的加快。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提高,人们会普遍感到时间单位价值的增长。交往频率加快还伴随着超音速飞机,高速公路、铁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的运用,极大促进了交往节奏的加快,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办公自动化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交往的节奏。除此之外,现代人际交往还具有临时性、互益性、短暂性、选择性等多种特征。而现代人际交往领域以宽、多、快为其主要特点,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完善及社会的整合功能。

注释:

〔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第2卷第1 66—167页、第4卷第320页。

〔2〕[美]刘易斯·A ·科瑟著, 石人译:《社会学思想名家》第3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标签:;  ;  ;  ;  

论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