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豫剧在民间秩序中升温?_豫剧论文

为什么豫剧在民间秩序中升温?_豫剧论文

豫剧为何热了民间次序了舞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豫剧论文,次序论文,热了论文,舞台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一些理论家“戏曲要走向消亡”的惊呼声还在耳边回荡,戏曲界依然沉浸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中时,郑州街头出现越来越旺的戏曲茶座、地摊剧场,其火爆场面使人们禁不住思考:在我们这个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土地上,戏曲到底有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它的根究竟在哪里?

看不尽的民间戏曲风景

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河南省会郑州市的金水河边,公园广场,二里岗商代古城墙根下,甚至居民生活区的绿化带里,常常可见“紧锣密鼓”、“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或三五成群,或几十上百人围坐在一起,一把板胡,一副云板,就是小小的乐队,谁想亮亮嗓子都可登台亮相,当众献艺。场下不时有人和着书拍击手,无论演唱者水平如何,都能获得一片喝彩。 这种地摊剧场透出的热闹气氛和.戏迷们火一样的热情.吸引着海连池等豫剧名角名旦和省内知名专业剧团的演员。河南省豫剧三团伪陈清华,被金水河边的戏迷们尊称为“红脸王”,他说,观众的热情让他感动,常常连唱几个小时不觉得累,这样的演唱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

老百姓的需要里蕴含着无限商机,一些精明的商家盯住了这个市场。在剧团不景气、剧院不演戏、观众看不到戏、戏曲最低迷的1993年,“天龙”、“炎黄”两家戏曲茶座出现在郑州街头,受到戏迷们和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如今,已有40多家戏曲茶座相继开业.一些经营不善的迪厅、歌舞厅纷纷改换门庭,挂上了花花绿绿的脸谱,奏起了余音袅袅的丝弦。融清雅的茶文化与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戏曲文化为一体,戏曲茶座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在琴座高奏、锣鼓铿锵的环境里,或朋友小聚,或为老人祝寿,或休闲娱乐,别有一番逸致。

戏曲茶座改变了传统的剧院舞台呆板的演出方式,一般分三个时段。开场时,演员依次亮相,唱一段拿手好戏,接着是黄金点戏时段,观众只要出钱,就可以随意点唱自己喜欢的演员为自己演唱,点一段戏需付50-200元不等。最后是自娱自乐时段,台下观众可以到台上一展戏喉。位于郑州繁华路段的花园戏曲茶楼,是由原来的“火狐狸迪厅”改建而成的。经理李金五说,他们赋予了戏曲较强的商业意识,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在节目的安排上,都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是上帝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最好体现。

世纪末河南戏曲界最引入注目的要属河南电视台改版后的《梨园春》戏曲专栏,一时间被认为是戏曲复兴时代的前兆。这个创办于5年前的戏曲栏目,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1999年5月改版后,受到了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让人始料不及的“梨园春热”从河南省内扩大到省外,半年中这个栏目就收到观众来信8万多封,最多的一周来信达5000多封。这个90分钟的节目是河南电视台苦心经营的一道“戏曲大餐”,它以戏曲为主线,把名家名段、戏迷擂台赛、专家点评、名人说戏等小栏目贯穿起来,把群众的参与性、竞技性与艺术性、知识性揉和到一起,成为河南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正当国办剧团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时候,河南省近10多年来却雨后春笋般地一下冒出了近500个民间豫剧团,这还不包括那些数量更为庞大的自娱性质的业余剧团和戏迷协会。

戏曲不能只看重领奖台

作为戏曲大省,河南拥有几十个地方剧种、200多个专业剧团和近万名戏曲专业人员,剧团数量之多和演员队伍之庞大居全国之首。经过一代大师常香玉、乌金风等人的努力,以及50年代《朝阳沟》的风靡传播,高亢、 激越的豫剧曾深受全国十几个北方省市群众的喜爱。

记者问起一位常在戏曲地摊上演唱的青年演员有什么感触,他情绪颇为激动:“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的戏没白学”。但谈起所在的一家专业剧团的状况,他就感到设精神了。据记者调查,由于计划经济下官办官养的“文工团式”的生存方式,窒息了剧团通过竞争求生存、图发展的活力,滋长了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在如今文化多元化,娱乐消费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下,不少剧团逐渐丧失了竞争力,丧失了市场和观众。虽然体制转轨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戏曲服务和剧团生存上少有开拓,更谈不上发展了,一些县级剧团更因经费困难而名存实亡。

一出《朝阳沟》使河南省豫剧三团红遍大江南北而被誉为“红旗剧团”,几十年来一直是现代豫剧的一面旗帜。但朋年代以来三团也不无例外地陷入了人员流失、入不敷出的境地,由于每月工资只发60%,不少演员只能四处寻活,以贴补家用,少数演员则处于生计困难的窘境。另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虽然近十多年来,河南省每年都要创作、编演150部左右的剧本,获奖的作品也有几十部,而保留下来能不断演出的却屈指可数,群众普遍传唱的还是《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和(朝阳沟》中的老段子。

据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曾获得国家级大奖的豫剧如《能人百不成》、《试用丈夫》、《王屋山下》、《都市风铃声》、《红果红了》等,虽然都曾热闹一时,但现在都基本不能成为保留剧目,偶尔演出,也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一位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戏曲专业人员眼里只有奖牌,而没了观众,更看不到市场。

据了解,现在,戏曲界各种评奖活动已出现过多过滥的趋势。全国性赛事、区域性赛事和省市级赛事不断,名目繁多的奖项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自娱自乐”的评奖导致创作与艺术生产偏离一般观众、市场、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某市一位分管艺术的领导同志说,我们有几个节目花了很多钱,也得了国家大奖,可是很难演出,群众说我们是自己创作,自己演出,自己观看,自己评选,自己发奖。有一家市豫剧团近年排演的现代戏《都市风铃声》号称百万工程,灯光、舞台效果都搞得相当豪华,每演出一次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了大奖后,戏依旧没人看。

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助理、演员队队长李云也坦率地说,现在专业剧团上演的大多是获奖成、专家戏,而群众真正喜欢、能供剧团养家糊口的“吃饭戏”很少排演。专业剧团排戏想的不是观众,而是奖牌,眼睛紧盯的不是市场,而是评委的口味。该团一级编剧牛冠力分析认为,致命的是,如今很多戏曲专业人员的创作心态已被大奖引导得贵族化了,创作出来的东西也都是应景之作,急就章,“十年磨一戏”的渭况快没有啦。

此外,评奖活动不断爆出的丑闻,也导致一些演员急功近利心切,一不练功二不练唱,功夫下在戏外,一代老艺人“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精神不再被推崇,“糊里糊涂演戏,精精明明做人”开始成为一些人的信条。

针对目前的戏曲创作越来越远离观众、越来越远离市场的现状,一些老演员甚至痛心疾首地说,再这样下去,戏曲就会重蹈“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悲剧。

豫剧的复兴在于重返民间

一个个火爆的戏曲场面在民间出现,而剧院门前依然是人迹冷落车马稀,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

作为一种来自民间、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戏曲不该萧条。身为河南省豫剧振兴委员会主任的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接受记者采访谈起戏曲生命力这个话题时说:“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正在走向现代化,但戏曲还是有它深厚土壤的。它也许不会保持原先那样的规模,但仍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已在河南生活了五个年头的林部长,以异乡人的眼光来审视豫剧时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发现,河南人说话时尾音都喜欢往上挑,豫剧也是如此。他认为,豫剧和河南人的文化品位特别接近,只要河南人还这么生活,豫剧就会流传下去,不会因生活的现代化而消失。比起外来文化和现代歌舞,戏曲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厚重,耐琢磨,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现在关键是如何找到它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

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景亮曾就民众对戏曲的态度作过较大范围的调查,在戏曲传统深厚的北方地区。50%左右的人喜欢戏曲,但选择剧场把戏当作第一或第二欣赏需要的只有8%左右。他还对北京大学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爱看戏的占43%。这说明,大家不爱看戏或者不喜欢戏了,实际上是一个错觉。他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如何转变职能,改变“办文化,不管文化”的现状.不再干预艺术单位正常的业务与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难题。政府应多考虑如何为戏曲这样一个特殊“商品”,建立一个顺畅的营销渠道,在帮助艺术单位走向市场方面多做实事。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曲栏目的走红,让有着同样困惑的河南电观人和戏曲界人士感到振奋,并引起了河南省委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人们从这个戏曲栏目的走红中得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戏迷擂台赛”是改版后的《梨园春》最大的卖点,普通百姓也能走进电视打擂,吊起了电视机前观众的胃口。而现场观众和评委一样有权力参与打分,“戏迷打擂,如痴如醉,谁当擂主,观众作主”,充分尊重了观众的感受。以观众喜欢不喜欢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观众为中心”、“观众是上帝”的原则在这个节目里得到了体现。

一些评论家兴奋地说,《梨园春》使观众的兴奋点与戏曲繁荣的生长点融洽地结合,从而使古老的戏曲焕发新的活力,走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不是没有生命力,只要在新形势下,随社会变革而变革.运用先进的传媒手段,让传统的优秀节目吸纳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就一定能吸引观众。正如林炎志所说,“供给培养需求”的市场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戏曲,如果我们在相当的范围内创造一种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比中接受熏陶,一样可以培养出新一代戏迷。

戏曲的源头在民间,只有植根于民间这块丰腴肥沃的土地上方能生存。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县级剧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走村串乡,为乡亲们唱戏。

标签:;  ;  

为什么豫剧在民间秩序中升温?_豫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