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创建适切性数学例题论文_张日新 蒋祖荣

遵循认知规律,创建适切性数学例题论文_张日新 蒋祖荣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中学 415200

摘 要:例题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课本资源,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教学实际,开发适切性教学资源,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遵循 认知规律 创建 数学例题

例题是培育学生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创建适切性教学例题,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的关键。但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有效资源创建适切性例题的策略储备不够,随意性强,效果欠佳,甚至弄巧反拙。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下体会与经验:

一、尊重学生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连加》内容时,我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队,每队派四个代表参赛,请一位记录员把每队每分钟拍球的个数记在表格里,然后再请同学们算出每队拍的总数,找出胜利的一队,以此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乐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研讨,激发了教学互动,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我引导学生折出角后,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摸角。问:摸顶点有什么感觉?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感觉到顶点尖尖的、直的, 脑子里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突破从实物抽象几何角这个难点做好了铺垫。随后学生用3根火柴棒摆出3个角,这一操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学生从中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

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变“被动模仿”为“主动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教师对紧随新知识后的例题讲解,都能达到预期的巩固效果,学生能理解、掌握、应用这些新知识,但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以及各种复习阶段,若课后的例题不足以达到预期的帮助理解、巩固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再合理补充设计一些相应的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和综合运用各知识点。对于所选用设计的例题,教师应对其内容、难度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

教学《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一个跷跷板乐园情景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情景图教学资源提取信息: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还有7个小朋友站在旁边观看。从而求出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人。学生得出综合算式:4×3+7=19。课本上的情景图只得出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就归纳出完整的计算顺序,我认为提供的原始数据太少,不能体现概括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延伸情景图,在原情景图中增加两张跷跷板,增加一个同学,信息就不同了,数学问题也就变了。有了综合算式:8÷2+3=7。类比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尝试小结含有除加的运算法则。整个过程,教师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交流和实践中,学生积累了经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三、寻找生活数学元素,变“牵强暗示”为“精准开发”。

教材中的例题背景一般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对其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编制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材呈现了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某校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百分比、某市的学生近视眼情况统计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吃麻辣烫火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以及创设吃麻辣烫火锅配料成分、写百分数说百分数、召开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发布会、猜百分数和成语的游戏、名言共勉等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以“问题串”的形式巧妙地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促进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变“千佛一面”为“量身定制”。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例1是以制作微波炉包装箱需要的硬纸板为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6个面的总面积。例2则是在例1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求正方体表面积。这样教学,学生在没有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前提下直接算表面积,枯燥的数量计算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没有探究计算公式的过程,不利于发展学生数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因此进行二次开发“再创造”,先让学生讨论分解纸盒之前应做的准备工作,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分解纸盒,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报告,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脚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得到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其间,我们还选择用字母代替数字,用字母表示公式,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符号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论文作者:张日新 蒋祖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遵循认知规律,创建适切性数学例题论文_张日新 蒋祖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