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现代启示论文

探析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现代启示论文

探析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现代启示

魏丽娟 榆林传媒中心

摘要: 张季鸾是中国近代报业奠基人,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他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文人论政,言论报国,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成为中国报人的典范。他的职业精神对当前的新闻界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研究。

关键词: 张季鸾;职业精神;现代启示

回顾上世纪20世纪中国新闻史,则不能不提及新记《大公报》,提及《大公报》,则不能不提及张季鸾。张季鸾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被誉为“陕西三杰”之一。张季鸾从事办报事业近30年,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将中国报业带入了成熟阶段,彰显了“文人论证”的强大精神力量,被誉为“报界宗师”。“文人论政”是张季鸾办报思想的核心,但并非全部,其对新闻自由、记者道德以及新闻评论等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当前新闻界和媒体人来说,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内涵

从事报业30年,张季鸾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总编辑那么简单,他接手《大公报》,确立“四不”办报方针,主持笔政十五年,言论传世三千篇,开创了《大公报》的新纪元。“西安事变”期间,张季鸾连发社评、砥定舆论,力促事变和平解决。抗战爆发后,又携一纸《大公报》与国家民族共存亡,贡献殊绝,获得了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荣誉奖章。毛泽东赞其“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其“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中正尊其为“一代论宗”,树起了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

香港大公报社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徐荷曾在榆林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上说:“张季鸾先生与《大公报》铸成了那个时代的活历史,构建了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篇章,老总编辑的人格魅力、文章报国的精神和执着的新闻追求,深为大公报人所敬仰。”张季鸾的一生所表现出的报人职业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思想品格。 张季鸾新闻思想的核心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主张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标尺,站在公民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基于此,新闻学者王润泽评价说“《大公报》的诞生是中国新闻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1]。张季鸾带领下的《大公报》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发表负责任的新闻评论,不以纯粹的商业利益所驱使,不被旧军阀党派斗争所左右。张季鸾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虽两陷囹圄,但始终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奠定了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坚持真理的职业操守。 张季鸾忠于真理真相、保持理性思考,不为公众所裹胁,在报纸上发表言论分析问题鞭辟入里,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有时不惜违逆众意,壁立万仞、只争一线,给出化解难局的应对之方。他的言论无一不在思考中国该往何处去,怎样才能救国,在重大历史关头,面对沸腾的舆论,一封《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理性分析国内外形势,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报人良知和时代正义,为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淡泊名利的报人风骨。 张季鸾经常以“不求权、不求财、不求名”勉励同社报人,接办大公报后文章概不署名,做了好事从不宣扬;以办报为终身事业,辛劳一世,乐善好施,甘当“恬淡文人、穷光记者”的气节,在他临终的时候,身边仅有10块钱的“积蓄”,堪称新闻界人士的楷模。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泥沙俱下,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也不断冒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更要坚守真实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保持一身正气,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在生命垂危之时,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他还向王芸生提议,写了鼓舞人心的社评《我们在割稻子》(发表于1941年8月18《大公报》重庆版)。从“九·一八”以来,他即力主抗战到底,其言论对推动全国抗战影响至大。张季鸾成为民国新闻报业的旗帜和号角,被称为“战时的精神长城”。

(三)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张季鸾人生观即“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从报答亲恩,扩大为报答共同的民族祖先之恩”。他一生秉持“言论报国”理想,以文为旗、以笔为枪,春秋大义、精忠报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给《大公报》的奖状[2]中也赞到过他的这一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二)要始终保持追求真理。 张季鸾有一篇关于真理的文章,也就是《无我与无私》,文章里面所说的无我,就是指要认识到报纸是公众的,不是那一个人的,所以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写稿时要客观公正,不要被个人的私欲所支配。另一方面也说了无私,他认为“私的最露骨者是谋私利,这是束身自爱的报人都能避免的。其比较不容易泯绝者是私于所亲,私于所好,而最难避免者为不自觉的私见”。[3]

二、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启示

纵观张季鸾,当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候”,他坚持实事求是,以公正严明之心,在报坛上纵横驰骋,把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无疑指引新闻界同仁要以天下为己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浊扬清,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他们在开始接办《大公报》的时候,所有编者的书稿评论都是匿名操作的,且一直保持始终。张季鸾在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态度立场,得到了国共双方的领导人的重视和赏识。

当前,新闻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然而一味地迎合受众的趣味与格调,造成了新闻作品思想的平庸和精神的缺失,也与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回望张季鸾的一生,其职业态度和精神着实对当前新闻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做到适地适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造林用地。一是对原规划农防林用地成为耕地和新开垦无林网庇护的农田,按标准补建农田防护林;二是对缺株断带难以发挥防护效益的残次林带,集中资金,核定限额逐年按标准更新;三是对防护效益已逐渐下降的成、过熟林带,在不影响整体防护效益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隔带采伐更新,逐渐调整林龄结构,使农防林幼、中、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呈正态分布,最终实现以林网、村社为单位进行轮伐更新的目标。

(一)要始终秉承家国情怀。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日趋复杂,曾经作为媒体中坚力量的纸媒,经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报人职业价值观出现异化,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也相应弱化,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增加点击量、关注度采取“标题党”做法,甚至篡改原意博人眼球,职业精神严重缺失。

1937年9月18日,上海战火正炽,《大公报》武汉版创刊,这是张季鸾一生工作最辛苦也最出色的时候,他以如椽之笔写下了《中国民族的严重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振奋人心的社评,影响极大、极远。

(三)要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张季鸾学识渊博、业务精干,他是“全能报人”,而且还善于经营。他与各类社会势力交往从容不迫。当前,各大媒体都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全媒型人才、专家型新闻人才是国家培养的重点,新闻工作者应加快学习,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勇于在跨媒体平台锻炼,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渠道,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

饮马河是汉语的称谓,女真语称之为“伊尔们河”或“伊勒们河”,翻译过来就是“阎王河”。如今,两岸河堤间近千米的宽阔河道,足可证明当年浊流翻滚,咆哮不羁,洪荒之威势如阎王呼啸而来。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根据Brownlee上下序贯法计算米库氯铵在行术中神经监测的甲状腺手术中不影响神经功能监测时的最大剂量(LD50),并计算出95%CI[7-8]。

三、结语

张季鸾是我国报人楷模,目前,不仅仅在国内他的新闻思想和职业精神得到了关注和弘扬,在海外也有大批群体对其有所认识和了解,老一代新一代的新闻学者都在其中,另外资料来源不仅仅只有报纸期刊,还有一些口述、档案之类的宝贵资料,研究方法也从史料分析发展到社科理论的提升,可见张季鸾影响之深远。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继承发扬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财富,不忘初心,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恪守新闻操守,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舆论所绑架,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

爸妈忙碌了大半年,辛勤的劳动换来丰收的喜悦。交完任务粮,还上农场垫付的费用,超额上交的小麦大豆变成厚厚的一沓现金,妈妈数了一遍又一遍,眼睛笑成弯弯月牙。爸说:“咱有余钱了,给闺女买双高跟鞋吧。”这年年底,我第一次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高跟鞋。

参考文献:

[1]王润泽.张季鸾与《大公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2]《榆阳文库》编纂委员会编.榆阳文库 张季鸾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

[3]《榆阳文库》编纂委员会编.榆阳文库 张季鸾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

标签:;  ;  ;  ;  

探析张季鸾报人职业精神的现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