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及部门结构变化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八五”期间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及部门结构变化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八五”时期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及其部门结构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社会论文,总量论文,资金使用论文,八五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的衡量

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根据经济学原理,一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

现实中,各国经济都以开放经济为特征。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最终产品可以通过出口等方式由他国使用,而该国也可以通过进口等方式使用他国的最终产品,两者的差额为正,表示该国发生了资金输出,也就形成了金融盈余;两者的差额为负,表示该国发生了资金输入,即形成了金融赤字。金融盈余或金融赤字大致能通过进出口差额表示,从统计角度看,则可能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差额表示。假定经常项目差额等于进出口差额,如果经常项目差额为正,则有:

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净出口如果经常项目为负,则有:

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品

=消费+投资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从1991年到1995年的5年中,除1993 年出现经常项目赤字以外,其他4年我国都处于资金净流出的状况。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计算出这一时期不同年度的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国内生产总值

2161826635345154500657700

资金净流入

690

资金使用总量

21618266353520545006

57700

上表表明:(1)在1991—1994 年间, 除1993 年发生资金净流入690亿元(占当年资金使用总量的近2%)以外,其他年份资金使用总量同国内生产总值都一致。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国内资金推动的结果。(2)资金使用总量从1991年的21618 亿元增加到1994 年的54006亿元,1995年达到57700亿元,是1990年的2.67倍,1991—1994年名义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8%。当然,资金使用总量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价快速上涨造成的。

二、全社会资金的部门使用结构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的财务独立性,可以把不同的经济组织划分为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四大部门。社会资金通过分配和再分配以及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融通,形成各部门的最终资金使用。居民部门的最终使用包括居民消费和实物投资,政府部门的最终使用包括社会消费和实物投资,企业部门最终使用只有实物投资, 净出口(经常项目差额)可以认为是国外部门的最终使用。据此,可以计算出资金最终使用总量的部门结构(如下表)。

单位:亿元

年份 1990 1991199219931994

1995

使用总量 18530

2161826635

35205

45006 57700

居民使用 10114

1149813682

17358

22671 29485

企业使用 49276073 810312201

14405 18291

政府使用 28623400 447957357235

9174

国外使用 626 718 372 661692

上表反映了近年来社会资金使用量的部门分布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社会资金总量的快速增长,各部门最终实际使用的资金总量也不断增长。其中,居民部门使用量由1991年的1149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948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8%;企业部门最终使用量由1991年的607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829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 政府部门资金使有量由1991年的3400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917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2%;全部资金使用总量由1991年的2161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77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5%。所以,从部门结构看,资金使用总量的扩张,主要是由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资金使用量的扩张引起的,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资金使用量扩张速度分别快于总量扩张速度4.5和0.7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的资金使用量的扩张速度则慢于总量扩张速度1.7个百分点。

资金使用的部门比重结构在“八五”时期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居民使用资金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1年占53.2%,1995年占51.1%,下降近2.1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使用资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91 年占28.1%,1995年占31.7%,上升3.6个百分点; 政府部门的资金使用占使用总量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6%左右;资金净流出在全部资金运用中所占的比重不高,1993年实际上发生了资金净流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1)社会资金总量使用的部门结构与分配的部门结构存在很大的反差(在此不考虑资金分配总量同使用总量的区别)。分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门是居民部门,其次为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所占比例最低,这一结构1991年为68.9:17.8:13.3,1994年则为70.3:15.7:14。从趋势上看,居民部门所得的资金量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企业部门呈下降趋势,政府部门所占比例较为稳定。而从使用结构看,大体来说,居民部门使用资金总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占的比例最小,基本与分配结构对应。居民部门1991年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为68.9%,在使用结构中所占比例则为53.2%,两者相差15.7个百分点,1994年相同指标分别为70.3%、50.3%和20个百分点;而企业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1991年为17.8%,在使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则高达28.1%,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1994年相同指标分别为15.7%、32%和16.3个百分点,可见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分配资金与使用资金的背离程度进一步拉大。而方向相反,居民部门资金盈余与企业部门资金亏绌同时扩大。从趋势上看,居民部门在分配中所占比重有上升之势,在使用中有下降之势。企业部门在分配中所占比例有下降之势,在使用中有上升之势。政府部门分配的资金比例与运用的资金比例大致相宜。分配的结果与最终实际使用结果的不同,是形成部门资金比例大致盈亏的原因,也是资金融通的原动力。企业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更多地依赖于借入资金,依赖于金融部门的作用,这一状况目前在进一步强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部门对金融部门的高度依赖,不完全是相应的金融深化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分配结构失衡导致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结果,因此对金融部门的作用的扩大需要辩证地看待。(2)部门资金运用结构随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应发生变化。1991年到1995年,短短5 年,形成一个经济周期。1991年是经过治理整顿后经济复苏的一年,1992年和1993年经济达到高涨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2%和13.5%,1994年以后宏观经济开始收缩,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10.2%。随经济运行进入高涨阶段,企业部门运用资金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居民部门资金使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随经济运行走向收缩,企业部门使用资金所占的比重开始降低,居民部门资金使用所占比重又有所回升。所以,企业部门资金使用与宏观经济运行顺周期变化,居民部门资金使用与宏观经济运行逆周期变化。

三、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总量的变动状况

单位:亿元

年份19911992

1993

19941995

使用总量

2161826635 35025 45006

57700

消费总量

1314615952 20172 26656

34782

投资总量

7754 10683 14853 17689

22217

净出口量

718 371661 692

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随社会资金使用总量的扩张,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也快速增长。其中,消费总量由1991年的13146亿元增加到1994 年的34782亿元,1991—199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5%;投资总量由1991 年的7754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2217亿元,1991—1995 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7.7%;净出口变化不大,1991、1992、1993、1994、1995年均为资金净流出,1993则为资金流入。比较而言,该时期资金使用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5.5%,消费总量增长速度低于资金使用总量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而投资总量增长速度高于资金总量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 说明近几年来资金使用总量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投资。但就具体而言,1994—1995年消费的增长快于投资的增长,也就是说,1994—1995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是消费。

单位:%

年份1991

1992199319941995

总消费率60.8

59.857.659.260.2

总投资率35.9

40.142.439.338.5

净出口率3.32

1.4 1.51.3

使用总量100100 100 100 100

总消费虽有很大增长,总消费率则显得比较稳定,其中最高年份为1991年,达到60.8%,最低年份为1993年,仅为57.6%,两者落差为3.2个百分点。重要的是,从趋势上看,总消费率有继续下降的可能。 按照经济发展理论,一般在经济发展初期总消费率呈上升趋势,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总消费率呈下降趋势,随后在经济成熟期总消费率又再次上升。据此判断,总消费率下降而储蓄率上升,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投资率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宏观经济指标。这里,总投资率是国内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与资金使用总量之间的比率,不是国内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可以看出,总投资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动比较一致,经济增长最高的1992、1993年,正是总投资率最高的年份。总投资率的变动是顺周期的,投资高涨则经济景气,投资低迷则经济冷淡。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投资率最高的年份为1993年,高达42.4%,最低为1991年的35.9%,两者之间相差 6.5个百分点,变动幅度是比较大的。经济增长速度最高为1992年的14.2%,最低为1991年的9.3%,相差近5个百分点,变动幅度也相当大。所以保持总投资率的稳定是实现经济稳定的关键。

净出口率实际上反映的是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状况。1991—1995年5年中只有1993年出现了资金流入,其他几年虽然出现了资金流出, 但资料表明净出口率并不很高,资金使用总量中用于国外的部分不大。对比1990年以前的时期,这一状况又值得重视。1990年以前我国长时期持续出现经常项目逆差,只有个别年份是顺差,即绝大多数年份出现资金净流入,只有个别年份出现净流出。从1990年开始情况发生逆转,几乎连年出现资金净流出,1993年如果不是因为投资失控、经济过热,有可能也是资金净流出。因此,我国基本上已经成为资金净流出国家。

四、消费与投资的部门结构变化状况

(一)消费总量的部门结构

消费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一般而言,社会消费的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但在我国企业部门实际上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社会消费。为了便于研究,在此不考虑企业部门承担的社会消费。

单位:亿元

年份19911992 199319941995

消费总量13146

1595220172

26656

34782

居民消费10316

1246015682

20701

27340

政府消费28303492 449059557442

总消费率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消费总量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消费总量为13146亿元,1995年上升到34782亿元, 1991 —1994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其中,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为24.5%,低于总消费增长率0.5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7%, 高于总消费增长率2个百分点。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看,1991—1994 年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低于其收入增长率2.9个百分点, 而政府消费高于政府最终支配资金增长速度2.5个百分点。

政府消费快于居民消费增长的直接结果是政府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而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渐渐降低。所以,消费总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政府消费(即社会消费)的扩张造成的,总消费率的下降则是由于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造成的。当然,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不意味着居民消费的绝对下降,而是消费增长慢于其收入增长的相对下降,这是国民储蓄率稳定在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消费调节的目的应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控制居民部门收入实现,同时把消费调节的重心由控制居民消费转向控制社会消费。社会消费快于其最终支配资金的增长,是导致政府以不规范方式参与收入分配的重要诱因。当然,对居民消费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注意加强引导,对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预期的变化要加以重视。

(二)投资总量的部门结构

投资总量的部门结构分析主要揭示不同机构部门在投资活动中的作用。这里的部门指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

投资总量782410683

14853

17689

22217

居民投资11821222147619702373

企业投资6073840312201

14405

18334

政府投资568 987 115512801725

投资总量在这一时期的扩张是惊人的,由1991年的7824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2217亿元,1991—1995年投资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7.7%,高于同期名义经济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其中, 增长速度(环比速度)最快的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为36%和40%。

从投资的部门结构看,企业部门是最大的投资主体,其次为居民部门,最小的是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政府部门的投资中不包括政府部门拨款给其他部门进行的投资活动。另外,居民部门的投资不包括流动资产投资。

企业部门的投资由1991年的6073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18334 亿元,1991—199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0%。居民部门投资由1991年的1182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237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8.8%。政府部门的投资由1991年的568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172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可以看出,企业部门投资活动的增长是投资总量扩张的主要根源,其次为政府投资。

不同部门投资活动增长速度的不同,逐步改变着投资总量的部门结构。从上表可以看出,部门投资结构在近几年中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居民投资在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1991年为15.1%,1995年降低为10.7%,降低了4.4个百分点;企业投资在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由1991 年的77.6%上升到1995年的82.5%,上升了4.9个百分点; 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1991年为7.3%,1992增加到9.2%,1993年又回落,1995年回升到7.7%。

上述结构变化的状况表明:( 1)近几年来的经济循环, 特别是1992、1993年经济高速增长、投资极度活跃,主要是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投资扩张的结果。(2)居民部门的实物投资基本上是逆周期的。 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投资主要是非经营性的(如住房投资),经济扩张时期居民金融投资渠道多、收益高,使其实物投资部分所占比例降低;经济紧缩时期,金融投资渠道缺乏,回报率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增强,实物投资的比例就会上升。1994、1995年经济开始收缩,居民部门实物投资并没有特大的回升,与国家在严禁社会集资和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采取长期银行储蓄和国库券保值等措施有关。(3)企业部门投资呈顺周期变化的特征,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部门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就上升,反之下降。如经济复苏时期的1991年企业部门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为77.6%,而经济高涨时期的1993年则达到82.4%。(4)政府部门投资主要是为维持政府机构运转和公益事业发展而进行的投资,全部视为非生产性投资,包括办公楼、行政性设备及公益设施建设等投资。政府部门投资就其整体而言,已经不能单从财政预算加以控制,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取得资金并逃避预算监督进行投资。尽管如此,政府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国家可控制的变量。通过投资审批、检查和审计监督以及行政管制、行政纪律,国家能够对这一部分投资进行有效控制(这里我们暂不谈方法的利弊)。1993年以来国家对政府投资活动的控制,基本上能够证明上述结论。

通过对投资活动的部门结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判断:(1)投资总量是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投资活动的总和,对投资总量的调节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这三部门投资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所以从投资管理角度看必须包括三部门全部投资活动。而在以往的投资管理中,我们似乎只注意控制企业部门投资,至多再包括政府部门投资,从投资总量管理上是不全面的。(2)居民部门投资在年投资总量中已经占到10 %以上的比例,成为影响投资总量的重要变量。由于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快速扩张,使居民部门的投资活动具有相对较强的利率弹性,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问题是国家从宏观角度对居民部门的投资调控基本上还是空白,如果说有的话,则是通过调节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来实现间接的、也是有限的影响。对居民部门投资活动的有效调控,将建立在发展和健全高效的金融市场基础上。(3)企业投资是顺周期的,政府投资是国家可控制的变量。如果不从部门角度出发,很大份额的企业投资特别是国有企业投资也受国家的制约。这样,投资分为政府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两部分。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国家必须使总投资率保持稳定,而为实现总投资率的稳定,国家就要利用可控制的部门投资来抹平不可控的部门投资在周期循环中所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进入高涨时期,企业部门投资快速扩张,国家应该减少能够控制的那些部门的投资;在经济进入低速时期,企业部门的投资冷淡,国家应该增加能够控制的那些部门的投资;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对投资总量的相机调节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正是国家投资管理的任务。就此而言,宏观投资管理的目的不在于最终对具体投资项目的确定。

标签:;  ;  ;  ;  ;  ;  ;  ;  ;  ;  ;  

“八五”期间全社会资金使用总量及部门结构变化分析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