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刘树强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 山东新泰 271219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X线诊断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出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讨论 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确诊率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CT;临床应用价值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并发其他类型的疾病,对小儿身心健康以及健康发育具有严重影响。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儿童出现重度肺炎的关键因素,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损害身体器官以及其他组织系统,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针对此类疾病需要及早确诊,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让从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患者诊断过程中大多应用传统X线诊片断方式,但是由于准确率不高,患者依从性较差,对后期治疗效果具有不良影响。再加上患者大多具有反复性咳嗽,发热,咳痰等临床症状,在诊断过程中存在漏诊、误诊等不良事件,耽误了患者最佳诊断以及治疗时间,本文研究实验以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为例,分析探讨在其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0.6-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0±0.4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0.4-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0.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距,对研究结果没有造成严重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 X线片诊断方式

选择应用X线摄影诊断系统(UNFORS-Xi型多功能诊断X射线检测仪、苏州纳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拍摄患者胸部正侧位片,根据患者体厚调整相关参数,尽量在患儿处于安静状态时进行拍摄,从而减少射线剂量,将靶片距设置为100-150cm左右。

1.2.2 CT诊断方式

使用螺旋CT(PHILIPS 16层螺旋CT、上海博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诊断方式进行患者肺尖及肺底位置的扫描,将层厚和层距设置为5mm,电压、电流设置为110KV和100MA。扫描时间为1秒,肺窗和纵隔窗分别设置为(L2500;W1000)、(L45;W450),搭建病灶区域的矢状面以及冠状面,实施增强扫描,CT诊断仪器的参数设置不变,使用造影剂为碘海醇,将灌输速度设置为2ml/s,然后进行扫描,从而得到病灶边缘以及内部CT诊断结果。针对依存性较差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服用水合氯醛,只在诊断期间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病灶部位、大小、密度分布以及胸腔积液等内部结构情况[1]。

1.3观察指标

对比X线片、CT诊断方式的检出率,观察两组诊断方式的影像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采用版本为SPSS2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组间数据对比P<0.05表示研究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

观察组患者检出率为97.50%,对照组为77.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n,%)

 

2.2 X线片诊断影像表现

患者肺部呈现出11(27.50%)例大面积斑片状影,8(20.00%)例斑点状影,12例(30.00%)肺部纹理增多,8例(20.00%)条索状影,9例(22.50%)磨玻璃样影。

2.3 CT诊断影像表现

40例患者肺部呈现出16例(40.00%)大面积斑片状影,17例(42.50%)斑点状影,13例(32.50%)肺部纹理增多,11例(27.50%)条索状影,10例(25.00%)磨玻璃样影,CT诊断的患者影像学特征表现效果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高。

3.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支原体感染具有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资料表示:目前我国的发生率高达50%,逐渐呈现为增长趋势,病情不断发展会损伤患者多种器官,对患者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小儿支原体肺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多发于春秋季节,小儿支原体肺炎自身的体液以及黏液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支原体发生变异,会直接增加感染发生率[2]。

本文研究数据表示: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采取CT诊断方式,诊断检出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高,P<0.05。影像学诊断现象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分析原因如下:①CT诊断方式对肺炎患者病灶组织的识别性比较高,针对X线片诊断方式无法显现的器官和病变组织可以通过CT诊断方式直接呈现。②CT诊断方式具有简便、快捷的优势,在适当情况下增强扫描,有利于促使诊断现象清晰明了,更加准确地获取了各种正常组织以及病变组织的检查系数。③CT诊断可以将各部位的影像密度自动调节,更方便检查肺部病变情况,有利于弥补X线片诊断影像重叠的现象,解剖关系更加明确[3]。

综上所述,针对支原体肺炎患者采取CT诊断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X线片诊断方式相比较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龙良均.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6):27-28.

[2]王莹莹.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9):89-90.

[3]朱世庆,郑青松.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7,30(14):40.

论文作者:刘树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  ;  ;  ;  ;  ;  ;  ;  

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_刘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