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卡治疗结核病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论文_杨胜利

 (绥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昭通 657700)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微卡治疗结核病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结核病的患者154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154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7例)与联合微卡组(77例)。其中我院医师对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医师对联合微卡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微卡药物进行治疗,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微卡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核病患者采取微卡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微卡;结核病;机制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94-02

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占全球发病率第二位,虽然随着我国对结核病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儿童的结核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成人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该疾病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究其原因,发现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因此较其它人群更易感染结核杆菌。在临床上关于结核病的治疗药物有很多,但是具体哪一类药物效果更佳在临床上还尚无统一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与分析[1]。本文研究与分析微卡治疗结核病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现将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结核病的患者154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154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7例)与联合微卡组(77例)。在常规治疗组的7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有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年龄为(47.15±2.63)岁;在联合微卡组的7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有女性患者45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7.21±2.6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职业以及其它资料等经过我院医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数据差异不显著,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我院医师对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采取的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种药物制成一板的板式药(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5g,乙胺丁醇片1.0g)需要采取每日1次,1次1板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9个月/疗程,需要治疗一个疗程以上。

联合微卡组:我院医师对联合微卡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微卡(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03)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的方法同常规治疗组完全一致,而肺结核患者化疗一周后,联合使用微卡,每隔1周用药一次。每次将本品一瓶(含母牛分枝杆菌菌体蛋白22.50μg),用1.0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摇匀后,作臀部肌肉深部注射,9个月/疗程,需要治疗一个疗程以上[2]。

1.3 评判标准

由我院医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其中治疗效果主要分为痊愈、好转、有效以及失败等四个等级,具体的分级标准如下:

痊愈:患者的痰菌经过检测,结果显示连续6个月抗酸杆菌为阴性,患者的病灶稳定,且患者的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

好转:患者的痰菌经过检测,结果显示连续5个月抗酸杆菌为阴性,患者的病灶基本稳定,且患者的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有效:患者的痰菌经过检测,结果显示连续3个月抗酸杆菌为阴性,患者的病灶有所好转,且患者的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失败:患者的低热,乏力,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未消失,病情未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

1.4 统计学科学处理

我院医师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记录于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其中患者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取(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采取(n,%)进行表示,随后采取t以及卡方进行检验,如果科学处理后的结果显示P<0.05,即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联合微卡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情况见表。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联合微卡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注射部位硬结的情况,有1例患者出现了发热的情况,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疹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而常规治疗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头晕的情况,有3例患者出现了发热的情况,有4例患者出现了皮疹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故联合微卡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微卡是临床上常用的母牛分枝杆菌菌苗,一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结核病,该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将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进行活化,将结核杆菌进行有效杀死,对周围坏死组织进行有效清除,进而增强患者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达到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等目的[4]。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对于结核病患者采取微卡药物进行治疗,无明显毒副反应,且少见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未见血、肝、肾等功能受到损伤,但是微卡药物属于生物制品,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警惕其药物过敏反应,主要是观察患者在注射治疗后的30min内有无过敏性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本文研究与分析微卡治疗结核病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联合微卡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对于结核病患者采取微卡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德杰,霍丽丽,劳海黎,等.母牛分枝杆菌在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中的细胞免疫学作用机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7):1480-1482.

[2] Tseng Y L,Chang C C,Chen Y Y,et al.From one incision to one port:Th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the evolution of segmen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J].Plos One,2018,13(5):e0197283.

[3]蒋洪.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联合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4):2080-2081.

[4]梁艳,张晓燕,王小美,等.四种结核分枝杆菌增殖期抗原基因抗小鼠结核感染的比较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2):129-133.

论文作者:杨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微卡治疗结核病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论文_杨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