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有怀疑,也有怀疑“二次函数”课程“二次函数”教学环节的欣赏与思考_数学论文

无疑处生疑,有疑处释疑——国优课“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片断赏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片断论文,函数论文,概念论文,有疑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为问题而教,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离开问题,数学教学仅定位于单向的静态的传输系统.可见,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和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生长点[1].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得.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这说明“有疑”和“无疑”是一对矛盾:无疑者,需“教”而有疑,即无疑处生疑;有疑者,又应“教”而无疑,即有疑处释疑.

      目前,数学课程改革已进入“后课改时代”,但数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缺乏问题意识,重结果轻过程,掐头去尾取中段,在数学对象的背景、引入、形成上着墨不够,导致数学对象的学习过程被浓缩”等“去问题化”现象[3],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数学课堂如何为“疑”而教,回归数学本质,做到“教有疑”与“教无疑”呢?这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也是未来数学课堂的永恒主题.这里以“国优课”(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例)参赛选手王文俊老师的“二次函数的概念”为例,对“教有疑”与“教无疑”做些诠释.研究者认为,整堂课以问题为驱动,理性自然,把“疑”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地建构概念、形成概念、应用概念、延伸概念,逐步学会数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一、概念链接,学似无疑

      1.教学片断呈现

      师:八年级我们学习过函数概念,你能说说什么是函数吗?

      先后有3名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后得出较完整的函数概念,教师屏幕显示.

      追问1:你认为函数概念中有哪些关键词?

      生:两个变量;允许范围内;x与y有对应关系.

      追问2:x与y是如何对应的?

      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追问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函数?……

      追问4:以一次函数为例,说说主要研究了函数的哪些内容?……

      师总结:我们学习一次函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实际问题中,找到两个变量,如果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就得到一个函数,画出函数图象后,通过直观观察,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最终又回到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种新的函数,请看实际问题.

      情境一: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后的圆面积y与半径x有何关系?

      情境二: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

      (1)如果长方形的长为y米、宽为x米,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为y

、宽为x米,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情境三:车辆行驶中,司机观察前方物体时是动态的,车速增加,视野变窄.当车速为50 km/h,视野为80°.若视野f(度)与车速v(km/h)的乘积为定值,则f与v有何关系?

      情境四:Rt△ABC中,∠B=90°,AB=x,BC=4,AC=y,y与x有何关系?

      情境五: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房间要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240元,踢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为多少?

      (本片段主要采用问答式,问题解决顺利,其中情境五有适当点拨,教师板书6个解析式.)

      2.评析与思考

      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由此可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问题是数学概念的活性酵母[4],它源自教学目标,成于情境的潜在预设.通过复习,聚焦函数概念中始终不变的属性——“对应”[5],帮助学生厘清了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系统,再现一次函数的学习过程;然后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级而上地提出5个情境问题,为学生创设直觉思维场情境[6],学生顺利完成,没有疑点和错点.尽管学生看似无疑,但教者实属有意:前面的复习既是本章的导学,也为“通过类比探究二次函数”提供了认知基础;后面5个情境问题是执教者对教材的整合,教材的情境问题只有二次函数模型,执教者增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无理函数模型,然后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模型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特征.如何抽象?其特征是什么?问题亦蕴藏于预设的逻辑情境中.

      二、概念建构,贵在生疑

      1.教学片断呈现

      

      师:同学们,请观察刚才列出的6个关系式,它们都是函数吗?

      生齐答:是.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函数呢?

      生1:第(2)个是一次函数,第(4)个是反比例函数.

      师:那我们来看看余下的4个函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生2:它们的自变量x次数都是2,我认为它们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二次函数(教师微笑,似乎有点意外,又略带期待地).

      生3:我不同意,(5)与其他3个函数不一样,右边的式子不是二次整式,而是二次根式.

      师:生2看出4个函数的x(最高)次数都是2,还知道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二次函数”,这一点不错.可是函数f=

中自变量v的次数也是1,我们为什么不说它是一次函数呢?

      生2(有点不好意思):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是y=kx+b,它的右边是一次整式,f=

的右边是分式,因此它不是一次函数.

      生3(紧接着):同样的,我们不能把y=

叫二次函数,应该叫根式函数.

      师:生3抓住了函数y=

与其他函数的本质区别,但它不叫根式函数,而是高中要学习的无理函数.而(1)(3)(6)为什么可以叫做二次函数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4:它们都是二次整式.

      师:是的,它们的右边都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整式,二次整式的一般式是怎样的?

      生5:a

+bx+c.

      生6:还要加上条件二次项系数a≠0.

      师:非常好!你能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尝试给二次函数下定义吗?

      生7:形如y=a

+bx+c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板书)

      生8:应该补上常数的说明,形如y=a

+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师:你补充得很好!这就是今天学习的二次函数(板书).“形如”,即由“形”来定义二次函数,其“形”即:y是关于x的二次整式.强调二次项系数a≠0.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值的取值呢?……

      师:上述二次函数(1)(3)(6)的常数a、b、c分别是多少?……

      2.评析与思考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学习要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也是如此.尽管学生在复习和列解析式环节顺利完成,没有困惑,但面对丰富的函数模型,教师抓住知识的生长点[7],对情境问题进行数学加工,巧妙设问,促使学生生疑、质疑、析疑,带着疑问建构概念,感受矛盾(概念)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学生2生成的问题:“y=

中的自变量x次数是2,它是二次函数”,这似乎在执教者的预设之外,可是生3的质疑和教师睿智的反问却让生2豁然开朗,还有生3命名的“根式函数”也颇让课堂“增色”.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质疑和类比分析,经过综合筛选和甄别,抽象出(1)(3)(6)共同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右边都是关于x的二次整式,其本质特征恰与学生已有的数学模型(二次整式a

+bx+c(a≠0))产生链接.可是,如何给二次函数下定义呢?新的疑问又摆在学生面前.

      数学的严谨呈现为“冰冷的美丽”,但是数学的发现却是“火热的思考”[8].二次函数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源于函数知识本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是基于情境问题解决之需要,这是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通过问题驱动,蕴含于问题情境的新旧概念矛盾已经凸显,引发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从而诱使新概念的推出,为学生搭建了主动建构的问题支架,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卷入其中,探求新函数的愿望油然而生,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亦水到渠成.

      三、概念辨析,妙在释疑

      1.教学片断呈现

      例1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为什么?

      

      本片段采用问答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当学生做出判断后,教师及时追问判断理由.完成本例后,师生继续对话.

      师:通过这8个函数的辨析,你认为判断二次函数的标准是什么?

      生1: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代数式部分应该整式;其次,自变量最高次是二次.

      师:这8个函数中,(1)和(5)确定是二次函数,定义域是一切实数。把它放在实际问题中,如情境一、二中的二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还是一切实数吗?

      生2:不是.情境一是x>0;情境二应满足0<x<8.

      师:为什么呢?

      生3:长x>0,且宽8-x>0,解得0<x<8(师简要板书).

      师:遇到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要考虑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

      2.评析与思考

      对于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除了清楚概念的内涵,还必须明晰概念的外延.为此,教师根据学生的易错、易漏、易混点,精选了8个函数,设置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是二次函数?又为什么不是?以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为载体,把新的基本概念从正反两方面讲[9],在每一步“是”或“非”的问题上,小心质疑,让学生“卷入”对概念的辨析、质疑、释疑之中,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逐步掌握判断二次函数的标准,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基本规范”,推动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然后进一步设问,丰富学生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认知,为后续学习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提供有效保证.正如哲学家陆九渊所说:“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2]

      四、概念应用,却要无疑

      1.教学片断呈现

      例2 如图1,在边长为10的正方形ABCD中,E是BC边上一动点,以EC为边长在形内作正方形CEFG,点G在CD边上,连接AF、BF.当E在BC边上运动时,探究图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师:(启动几何画板,反复拖动点E)请同学们观察图形,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图形中哪些量发生变化?

      生1:线段的长度,如线段BF、AF、EF、DG等.

      师:还有其他量发生变化吗?

      生2:周长.

      师:哪些周长?……还有吗?

      生2:△ABF、△FEB,还有正方形ECGF,它们的周长都在变.

      生3:还有梯形AFGD的周长也在变,它们的面积也在随着变化呢.

      生4:角的大小也有发生变化……

      师:随着点E的移动,同学们观察出很多量随之发生变化.现在,如果我们约定变量EC=x,则哪些变量与x是一次函数关系?你能列出这些函数关系式吗?(用y表示函数)

      全班练习,学生先后主动板演.

      生5:线段BE:y=10-x

      生6:线段GD:y=10-x

      生7:正方形ECGF的周长:y=4x

      生8:线段AF:

      师:生8,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9:因为∠ECF=∠ECA=45°,所以点A、F、C在同一直线上,AF=AC-FC……

      生10(急不可待地):也可延长EF交AD于H,△AF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FH=10-x,AF=

(10-x).

      师:这些变化的量与x是一次函数关系,还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吗?

      全班练习,适时交流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有答案后主动板演并讲解理由.

      生11:梯形ADGF的面积:

      

      生12:正方形ECGF的面积:y=

.

      生13:△ABF的面积:y=

×10×(10-x).(话音刚落,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生14:这是一次函数,△EBF的面积才是二次函数,

      师:这些都是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有没有其他的函数关系呢?

      生15:有.把BF放在Rt△BEF中,根据勾股定理y=

.

      巩固练习:某人向上抛物,由物理实验可得:该物体运动时离地面的距离h(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为h=-5

+20t+25.

      (1)分别求刚开始抛物与抛出4秒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

      (2)抛出的物体经过几秒钟落到地面上?

      教师活动:请生念题.电脑模拟上抛运动.(1)中刚开始抛物是什么时候?

      生16:t=0……

      师:(2)中什么叫落到地面上?

      生17:h=0……

      师:对,h=0时,这个问题就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5

+20t+25=0了……

      师总结:数学是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工具……

      2.评析与思考

      例2的设置,充分展现了执教者的创新精神和数学素养,也是本课的最大创新和特色所在.该例问题开放,先任意找两个变量,再建立函数关系,其结果可能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其他函数.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启动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教师适时提出系列问题:“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图形中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变量与x是一次函数关系?”“……还有二次函数关系吗?”这系列问题以“理解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为主[10],都富有挑战性,提问的受众覆盖面广,为全体学生营建了平等和谐的思维场景,疑问不断提出,又不断被解决,学生的探究欲望被不断激发,在激疑、生疑、释疑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思维自然发展,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与其他函数异同的理解有质的飞跃.然而,问题的解决又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当学生沉浸在“无疑”的喜悦中时,教师适切提出“这些都是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有没有其他的函数关系呢?”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激起新的思维波澜,学生始终处于上下求索的愤悱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不断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凸显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正如张诗亚先生所说:“一惑刚去,一惑又来,如此循环往复、层层深入,促使学习者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增进.”[11]《学记》有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基于数学知识内部蕴含的逻辑关系设置问题:当t=0时,即是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当h=0时,即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于物理问题中理解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凸显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也为跨学科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例证.

      五、概念延伸,须教有疑

      1.教学片断呈现

      学生小结后,教师小结:我们学习函数一般要经历概念—图象—性质—应用的学习过程,二次函数的学习也将经历类似的过程.今天学习了它的概念,后续将继续学习其图象、性质和应用.如果从数学知识结构的内部关系来看,形如y=a

+bx+c(a≠0)的二次函数,假如只看函数的右边,就是以前学习的二次整式;但是假如y=0,则a

+bx+c=0(a≠0)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假设把“=”变成“≥”或“≤”等不等号,即是将在高中学习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相信同学们能关注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融会贯通,学得轻松、有效.

      2.评析与思考

      数学是充满着联系的,不要教孤立的片段,应该教连贯的材料[12].因此,数学概念教学应帮助学生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结,使当前概念与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结构化、网络化、立体化,实现新旧概念的无缝对接.二次函数与已学函数,与二次整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彼此间存在着统一的数学关联,通过课堂导学和小结,既能让学生链接旧知,展望未来学习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建构与二次函数相关的数学知识系统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又给予了学生必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恰到好处地发挥数学的教育性,让学生适时沐浴数学精神、思想与方法,获得理性的数学思维的教育[13].让其带着对“已知”的收获与喜悦、对“未知”的好奇与疑问离开课堂,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之感,进而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之目的,这正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数学的内在力量之所在!

      总之,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无疑—有疑—无疑”的动态循环和提高超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循“在无疑中发现问题—在生疑中提出问题—在质疑中分析问题—在释疑中解决问题—在无疑中发现新的问题”的程式展开教学,其作用是“教有疑”与“教无疑”:当学生“无疑”时,教师要“须教有疑”,制造“山重水复”的窘境;当学生“有疑”时,教师则要“教无疑”,不断开创“柳暗花明”的胜景,这便是关于“有疑”与“无疑”的处理要诀,也是“教有疑”和“教无疑”的理想境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的“思维生惑点”14设问,注重设问的有效性,从能力与方法上设问,从易错易混角度上设问,从成长点和提高点设问,从开发潜能点上设问[13].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整体规划提问;有效运用元认知提示语;及时分析统整学生的回答;恰当创设疑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等方面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5-19].当然,“疑”有深浅,“问”有大小,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引发学生有效的疑问,源于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源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源于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源于教师对数学教育的情怀.这也是未来数学教师着力之所在.

      【编辑手记】新课改以来,各学科的课程基本都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然而,就数学学科而言,其内部有着明晰而严谨的结构,人为割裂这种学科内部的体系结构,必然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因此,教师应该关注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揭示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归纳、总结研究各类数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标签:;  ;  ;  ;  ;  ;  ;  

毫无疑问,有怀疑,也有怀疑“二次函数”课程“二次函数”教学环节的欣赏与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