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行政效率初探_行政效率论文

提高行政效率初探_行政效率论文

提高行政效率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政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一条主线,故有“效率就是生命”之说。认真探索新体制下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对于改善行政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行政效率的客观要求

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行政机关,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工作内容的不同,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也不相同。我们不妨从县级政府的角度,探索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从县级政府来讨论提高行政效率,是有代表性的。其一,它具有政府所应有的多种职能,是担负着一个地方全面、整体、综合的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机构。这就决定了县级政府所追求的行政效率,应是为提高综合的全社会的效益服务。这就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其二,县级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其工作特点具有更大的具体性。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必须讲求工作时效性和实效性,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及时、准确地将中央和省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体化为地方的具体行动措施,使之尽快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但是,县级政府也是基层行政单位,领导者及其工作人员往往陷入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去,理不清工作头绪,工作效率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谁办事效率高,动作快,谁就会抓住机遇,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行政效率,争创新优势,才能取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所以,提高行政效率意味着:一要有快捷性,即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节奏;二要有主动性,即善于利用政策,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发展自己;三是要有创造性,即创造性地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尤其是沿海特区的县级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更具重要意义。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试验区,面对的是大量的新东西、新体制、新事物,经济和社会交流频繁,高效率已成为特区的代名词。

二、制约行政效率的因素与对策

行政效率是由行政管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因而制约其效率的因素也是综合性的,就县级政府而言,主要制约因素是:

系统因素。系统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有序性。如果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协调不好,势必陷入无序化之中,呈低效运行状态。县级政府是全县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行政效率必然受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来自权力层的县委和人大。从理论上说,县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但在实践中,往往党政不分,关系不顺,造成精力分散,消减行政效率。要消除这些矛盾,首先,应在思想上形成这样的共识:县政府、县委与县人大的关系是协同关系。三者的制衡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管理功能,不应成为设障的依据。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三者的职责权限,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和权力。对于县级政府来说,要认真执行县委、县人大的决定、决议,依法行政,并接受检查监督,以取得互相谅解和支持,集中精力抓好行政工作,发挥“合力”作用,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结构因素。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表达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在行政组织中,发挥整体力量对提高行政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整体组合必须遵循“整体最优”原则。结构因素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结构层次的划分是否明确,也就是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是否各司其职;二是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也就是能否根据职能目标合理设置机构;三是人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是否优化。如果这三方面的结构失调,就会造成职责不清、机构臃肿、功能失调、争权夺利、推诿责任等现象。因此,应当以政府的总体目标为依据,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和调整政府的内在机构。目前,已有一些县率先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了改革,形成小机构、大服务的体制,较好地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使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利益因素。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杠杆,也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激励因素。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由于各种机制不够健全,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极少数人以权谋利,而绝大多数人普遍待遇偏低等问题,造成一些行政人员工作情绪低,影响了工作效率。对此,我们应当在加强廉政建设的同时,结合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机关岗位责任制,把工作责任与政绩和分配奖惩结合起来,以形成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人员素质因素。政府工作人员是行政组织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效率的高低。现在普遍存在的人员素质差,业务水平低,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这应很好地解决,一是加强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二是结合推行公务员制度把好考核关,在使用干部上做到量才用人,以制度管人,以政绩论人,有能者升,有绩者奖,对于那些素质差、业务水平低的人应按各人情况进行工作调整。

事实表明,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但是,不少同志错误地认为行政工作不像经济工作,直接成果不明显,行政工作是软工作,行政效率是软指标,效率高不高无关重要。纠正这种思想偏见,把行政效率贯穿于每个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活动之中,把行政效率的作用体现在管理者的自身和社会活动的贡献上,使每个行政管理者自觉地强化效率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三、提高行政效率在于行政管理方法科学化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39 页)工作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效率本身而言,最直接的制约因素是管理方法。一般地说在同等条件下,方法对路与否,会产生不同效率,方法对,效率就高。

层次领导方法。各级人员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一层抓一层,层层负责,不越级领导,政府部门一律实行首长负责制,各级领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可以拍板定案。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政府领导摆脱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抓大事。当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整分合的关系,合理分工,整体协调。

目标管理方法。把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通过目标的建立、分解、落实,使每一机构、每一个人都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从而发挥全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这种方法,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层层确定岗位责任,并相应规定实现目标的权限,建立年终检查、评比、奖惩制度,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几个原则:即合理可行原则、均衡协调原则、分层负责原则、可考核原则等。同时,还力求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偏离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使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从目标管理方法中衍变出来的弹性工作方法,则要求在工作安排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尽可能地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点带面、典型带动方法。这种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的运用。它是在一般号召的前提下,领导深入实际,突破一点,借以取得典型经验,通过典型辐射带动其他单位工作,使一般号召能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落到实处。当然,应用这个方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对点上经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属于共性的东西,可以在面上推广,属于个性的东西,就有局限性,特别是不要以为领导抓的点都是一种样板,强行推广。二是要循序渐进,边推广边总结提高。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应当记取。

现场办公方法。此方法是政府领导定期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基层,到急需解决问题的地方去现场办公,协调有关部门,当场拍板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当然,这种方法只能用于解决关系复杂、下层单位无法及时解决的难题。如果作为一种常规办法运用,那就会损伤甚至剥夺下级的自主权,也会使领导疲于奔命。在管理学上,是违背层级管理的大忌。因此,该方法要注意把握,适当运用。

由于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还应当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总结。

标签:;  ;  

提高行政效率初探_行政效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