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高松矿田高峰山矿段深部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产出特征总结及找矿预测论文_何柯1,张云海1,仁自林1

1.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锡矿 661021

摘要:高峰山矿段位于高松矿田南部,地处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境内是云锡公司大屯锡矿的主要生产矿区,进过多年地质勘探在花岗岩深部接触带探获了大量矽卡岩硫化矿。为持续矿山稳定发展有必要对多年来积累的矿山勘探和生产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高峰山矿段区域内花岗岩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剖析区内的典型矿体地质特征,对矿体产出特征进行总结,进而预测圈出找矿靶区。

关键字:高峰山矿段矿体地质特征矿体产出特征 靶区圈定

前言

高峰山矿段经过多年勘查选用1800中段、1540中段和1360中段三个基础勘查平台,运用北西向(L组:318°—138°)北东向(PM组:228°—48°)和东西向(T组:270°—90°)三组勘查剖面线。采用坑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施工探矿工程:坑道11916米,钻孔工程1267个,钻孔进尺207849米。累计探获各类矿体55个。各级别矿石储量:1100余万吨,平均锡品位:0.809%左右、铜品位:0.713%左右,锡金属:8.9余万吨、铜金属:7.8余万吨。为矿山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由于近几年开采资源储量逐年递减,为延续矿山开采需要同时为大屯锡矿2019年—2028年十年地质找矿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为此,本文根据高峰山矿段区域内花岗岩形态特征进行研究,进而预测圈出找矿靶区,为区内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1、范围简介

高峰山矿段位于高松矿田南部,地处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境内。本次研究范围南起背阴山断裂,北至马吃水断裂,西至219线,东至麒阿西断裂。面积4.282平方千米。

2、地质概况

2.1 地层

高峰山矿段内分布中三叠系个旧组卡房段上部碳酸盐类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

卡房段第六层():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200余米,是高松矿田的主要含矿层位。由于灰岩与灰质白云岩组成的互层二者间化学、物理性质的差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成良好的储矿空间,区内探明的绝大部分似层状矿体及脉状矿体即产于此层中。

卡房段第五层():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泥质,具波纹状及虎皮状构造。上部夹2-3层条带状灰质白云岩,延伸稳定,下部为含燧石结核薄层灰岩,偶见有腹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茎化石,厚660余米。此地层下部与花岗岩接触,为区内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区内所有接触带矿体均产于该地层与花岗岩的接触面上,而且该地层内也赋存有部分脉状和似层状层间矿。

2.2 构造

(1)北东向断裂

芦塘坝断裂:斜穿高峰山矿段全区,呈北10-45°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50°-80°、局部反倾。断裂带宽0.2-5米,局部达10-20米,断裂带附近节理发育。对区内花岗岩有明显的影响,在断裂东侧花岗岩急剧下降,形成凹陷,断裂扎根于花岗岩突起之上。

201断裂:为一隐伏性断裂,呈北35-45°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55°-85°、局部反倾。断裂带宽0.2—1m之间,局部2-4米。该断裂对区内花岗岩有一定影响,在扎根部位形成花岗岩支状突起,部分矿体产出于突起顶部及两侧。

202断裂:为一隐伏性断裂,平行201断裂产出,呈北30-55°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45°-75°、局部反倾。断裂带宽0.1—2m之间,局部2-5米。根据坑道工程揭露该断裂由南向北延伸至马吃水断裂,断裂对区内花岗岩有一定影响。

一号断裂:位于芦塘坝断裂北西侧上盘,为芦塘坝断裂衍生的次级隐伏断裂,整体上呈北20-50°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45-80°、局部反倾,断裂带宽0.1m~15m左右、局部达20余米。断裂带附近节理发育、地层较为破碎,一号断裂受区内北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搓动明显。对区内花岗岩有影响,断裂扎根于花岗岩突起之上,部分矿体在断裂中充填交代成矿(如5-1矿体)。

(2)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

马吃水断裂:横穿高峰山矿段全区,整体上呈北70°-80°西走向,倾向北东,倾角70°-88°,局部反倾,断裂带宽1m~5m左右、局部达5-10余米。断裂带附近节理发育,断裂搓动北西向断裂组。

高阿断裂:横穿高峰山矿段,呈北70°-80°西走向,倾向北东,倾角65°-82°,断裂带宽1-5米,局部20米。该断裂搓动北西向断裂组,对花岗岩有影响花岗岩向北西方向逐渐降低形成凹陷。

炸药库断裂:北75°-85°西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5°-83°,断裂带宽1-10米,局部30米,局部矿化强烈。该断裂对花岗岩有影响,使区内花岗岩向南形成一个急速下降的陡坎,花岗岩埋深高度由1650m下降至1420m。

背阴山断裂:与炸药库断裂平行产出,呈北70°-80°西走向,倾向南西,局部反倾,倾角80°-85°,破碎带宽3-5米,局部10-20米。

2.3花岗岩

区内主要为燕山中晚期粒状黑云母花岗岩,岩石主体相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粒状结构,局部似斑状结构,边缘相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埋深高度约1700-1100米。

高峰山花岗岩岩体沿断裂破碎带、层间薄弱面、构造扎根等部位多形成岩舌、岩枝状伸出的突起,局部形成多层次凹陷。在岩株突起周边形成的凹盆、凹槽和突起四周形成的多层次凹陷构造是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和赋存的良好场所。

高峰山花岗岩表面形态呈北东走向,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西坡花岗岩呈30°—45°缓慢向下延伸,埋深深度由1550m下降至1300m,局部见矽卡岩化。高峰山突起顶部受五子山复背斜及北东向断裂影响,形成花岗岩脊状突起,由多个小突起、凹陷组成,形成北东向的的五个分枝,沿突起、凹陷接触带形成较好的条状、透镜状、视层状矽卡岩硫化矿。高峰山突起东坡花岗岩南东侧受炸药库断裂影响形成一个呈65°—78°急速下降的陡坎后缓慢降低,北东侧受芦塘坝断裂影响形成一个比较深的凹陷,花岗岩埋深高度由1620m下降至1450m后受北西向突起和断裂影响逐渐降低,花岗岩埋深高度由1450m下降至1000m。矿体在凹陷边坡和北西向岩舌、岩枝、凹陷上均有矽卡岩硫化矿赋存,矿体呈透镜状或视层状产出。

3、矿体特征

高峰山矿段累计提交52个接触带矿体,各矿体形态各异,产状不一,现列举几个典型的矿体分析如下:

(1)5-1矿体:

5-1矿体:整体分布于北东向花岗岩突起(一号突起)之上,为北东向一号断裂扎根部位,工程控制范围T8-6—T3-6线,工程控制网度已达到:25m×25m.累计提交矿石量:393260t,赋存标高1474m—1602m,矿体长618m,倾斜最大延伸210m。矿体产状:整体产状向北25°东、倾向北西、倾角25-30°。呈视层状、透镜状产出于花岗岩体与大理岩岩体正接触带。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硫化矿,局部见蚀变花岗岩(蚀变类型以萤石化钾长石化花岗岩)。矿体平均厚度2.44m,有用组分以锡为主,铜部分共生或伴生、个别工程为单锡或单铜。锡平均品位:0.810%、铜平均品位:0.380%。矿体总体呈北东走向,南高北低。一号断裂扎根于花岗岩突起之上,矿体在断裂中充填交代成矿。

1.卡房段第五层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大理岩 2.硫化矿

3.样品及编号 4.燕山中晚期花岗岩 5.完工坑道

图3.31-2矿体剖面图

(2)1-2矿体

1-2矿体:工程控制范围T10-2—T8-4线,工程控制网度已达到:25m×25m。 累计提交矿石量:329750t,赋存标高1474m—1630m,矿体长150m,倾斜最大延伸100m。矿体产状为向北5°东、倾向总体北西,局部倾向西、倾角46-77°。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硫化矿,顶板为大理岩,底板为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平均厚度8.5m,有用组分大部为锡伴生铜,局部为锡共生铜。锡平均品位1.540%,铜平均品位0.370%。

1-2矿体产出于高峰山花岗岩脊状突起向北伸出的枝状突起201突起东侧与芦塘坝突起西侧的凹陷带中,矿体形态受花岗岩形态影响,花岗岩凹陷由南向北逐渐开阔宽缓,在花岗岩凹陷狭窄处,矿体较厚,品位较高,而在向北延伸的花岗岩凹陷的宽缓带槽底矿体较厚,两侧的矿体较薄。

(3)1-1矿体:

1-1矿体:工程控制范围T4-6—T0-4线,工程控制网度:25m×25m。赋存标高1480m—1658m,矿体长237m,倾斜最大延伸70m。矿体产状走向北15°东,倾向南东,倾角60-85°。矿体产于芦塘坝突起上部及东侧的凹陷上,矿体形态复杂,受花岗岩形态控制,多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平均厚度7.73m,平均品位Sn0.650%、Cu0.900%。有用组分大部以为锡为主,共生铜,个别地段为单锡或单铜过渡。该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在突起顶部比较厚大,平均厚度为9.5m:锡品位较高,锡平均品位:0.976%。在突起向东的凹陷上矿体较薄,平均厚度:3m,铜品位较高,铜平均品位:1.864%

1. 卡房段第五层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大理岩 2. 硫化矿

3.样品及编号 4.燕山中晚期花岗岩 5.完工钻孔6.完工坑道

图3.51-66 1-68矿体剖面图

(4)1-66矿体、1-68矿体:

1-66矿体:工程控制范围PM8—PM10线。赋存标高1448m-1050m,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西低,南东高。矿体走向延伸约400m,最大倾斜延伸110m。矿体产状走向:北30°西,倾向总体北东,倾角10-33°,受花岗岩形态控制,局部地段出现反倾(南西倾)。呈似层状产出于花岗岩体与大理岩岩体的正接触带,处于1-68矿体的南西侧另一花岗岩台阶上。矿体平均厚度为4.21m为一单锡矿体,平均0.830%。

1-68矿体:分布于PM8~PM12勘探线之间。赋存标高1510m-1277m,埋深1273m-990m,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西低,南东高。受花岗岩形态控制,局部地段出现反倾(南西倾)。呈似层状、透镜状、局部为囊状产出于花岗岩岩体与大理岩岩体的正接触带,处于1-66矿体的花岗岩台阶下的凹陷上矿体平均4.70m,有用组分以锡为主,伴铜。锡平均品位:0.620%,铜平均品位:0.470%。1-66矿体、1-68矿体矿体赋存北西向的凹陷、岩舌、岩枝上,矿体的产出受花岗岩形态控制。

4、矿体产出特征总结

通过对本次研究区已揭露的接触带矿体与花岗岩以及构造产出的关系得出以下总结:

(1)区内已探明的接触带矿体均赋存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岩的接触带中;

(2)区内北东向断裂组对花岗岩形态影响最大,形成多个北东向的花岗岩岩枝,其次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对花岗岩形态也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高峰山突起东坡南东侧受北西向(近东西向)炸药库断裂影响形成一个呈65°—75°急速下降的凹陷,北东侧受芦塘坝断裂影响形成一个呈60°—75°急速下降的凹陷,花岗岩埋深高度由1650m急速下降至1450m后受北西向高阿断裂影响逐渐降低花岗岩埋深高度由1450m下降至1000m。

(3)区内大多数矿体产出都与北东向的花岗岩突起有关,同时北西向突起控制了部分矿体产出。花岗岩岩体的起伏形态、产状直接控制了矿体形态、产状及其分布,在花岗岩株或突起周边接触带,矿体成群、成带产出,在岩体呈岩枝状、岩舌状而形成的凹陷部位及沿北东向断裂“扎根”呈脊状突起部位,都是接触带赋存的有利部位。

(4)花岗岩突起与凹陷带控制着矿体的分布,矿体主要分布在凹陷带上覆岩枝、岩舌的上下接触部位、凹根与凹底的接触部位。凹根部位产出的矿体多与凹根形态一致,呈弯曲的弧形、槽兜形、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矿体较富较厚(如1-2);而在上覆岩枝和岩舌的上下接触部位及凹底产出的矿体多为层面型矿体,与接触面平行产出(如1-1矿体)。

(5)矿体受花岗岩突起控制,花岗岩凹陷带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出部位及规模。凹陷带的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体走向与凹陷带走向基本一致。凹陷带的凹根与凹口的距离越大,矿体就越宽(如1-2矿体);上覆岩枝厚,则矿体相对较厚;凹根上翘,矿体就变窄变薄(如1-66矿体);凹陷带的形态越复杂,越有利于成矿,凹陷带产状变化处,常见矿体变厚(如1-1矿体)。

5、找矿预测靶区

根据区内接触带矿体产出特征,按地质类比法的勘查思路,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本次共圈定出5个找矿靶区。

1#靶区:

靶区一范围为一号断裂至201断裂之间,此靶区为1-2和3-1矿体北向延伸,主要勘查受北东向断裂组影响的花岗岩突起和凹陷部分。从3-1矿体已揭露的坑道和钻探工程可以看出花岗岩岩体形态与3-1矿体相近似,对应性良好。

2#靶区:

靶区二范围为芦塘坝断裂扎根部位的花岗岩凹陷带,此靶区为1-6矿体北向延伸,现已有部分钻孔控制花岗岩槽底,但对花岗岩边坡和突起无工程揭露。从已施工部分坑道沿脉工程来看矿体连续性较好,品位分布不均大部以为锡为主,共生铜,个别地段为单锡或单铜过渡(矿体平均厚度:2m,锡平均品位:0.307,铜平均品位:1.736%),花岗岩岩体形态与1-1矿体相近。

1.背斜 2.断裂及产状 3.预测靶区4.花岗岩等高线

图5.1找矿预测靶区图

3#靶区:

靶区三位于芦塘坝断裂与马吃水断裂、高阿断裂交汇区域,部分钻孔对花岗岩岩体起伏埋深深度得到了控制,部分钻孔揭露有矽卡岩硫化矿产出。花岗岩受高阿断裂影响向北东方向逐渐降低。

4#靶区:

靶区四位于1360中段揭露的北东向突起至高阿断裂之间,根据部分坑道及钻孔工程揭露在突起周边有未氧化完全的硫化矿赋存于突起两侧,该区域仅PM9-1施工了一组钻孔,钻孔均发现有矽卡岩硫化矿产出。

5#靶区:

靶区五位于高峰山突起东坡南东侧受炸药库断裂影响形成一个呈65°—75°急速下降的陡坎处,区内针对该陡坡边坡施工钻孔4个(见矿钻孔2个)揭露有矽卡岩硫化矿赋存。

6、结语

为延续矿山开采需要同时为大屯锡矿2019年—2028年十年地质找矿规划工作提供依据。在深入研究多年来高峰山矿段积累的勘探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对花岗岩深部接触带矿体产出特征总结,并圈定了5处找矿预测靶区,对区内后续勘查找矿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个旧市老厂矿区高峰山矿段锡铜矿生产勘探报告》王宗元 苏航 付小东 王绍君 周伟家 彭万坤等编.

[2]李树基,张志信,江育南,等.个旧锡矿地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3]庄永秋,王任重,样树培,等.云南个旧锡铜金属矿床[M].地震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何柯1,张云海1,仁自林1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2

标签:;  ;  ;  ;  ;  ;  ;  ;  

个旧锡矿高松矿田高峰山矿段深部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产出特征总结及找矿预测论文_何柯1,张云海1,仁自林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