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进制造”?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_先进制造业论文

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何为论文,制造业论文,模糊论文,概念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7-0087-07

“先进制造业”至今尚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术语,其内涵与概念边界是模棱两可并相对模糊的,有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当零散。以当代产业创新进程和国际生产体系变革的特征为背景,“先进制造业”这一提法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设计制造平台在领先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制造业的集成创新进程。企业发展目标超越早先单纯的产品规模导向而延伸至优质、高效、低耗、清洁与灵活生产的多元组合目标。① 其次,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下的企业经营策略转型。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服务活动的增强来支撑利润空间,生产型服务活动对制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呈现“融合”形态。企业向价值链前端的市场开发以及后端的研发活动延伸并转移更多资源的内在需求日趋强烈,在谋求产品的高质量之外,“品牌建设”和“知识强度”已成为制造企业增值模式转型的主要取向,企业为此更积极地谋求外部专业化服务商取代原本“内生”的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也由此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形成建立在制造和服务彼此“共生”的形态之上的“新制造业”。② 最后,跨国企业的战略重心积极地从生产环节转移至研发和行销网络发展“两端”。近十年来,全球大型制造业跨国集团经营策略经历了从生产设备与产品导向的“硬目标”转向谋求服务功能高级化的“软目标”。后者主要体现为企业创新开发能力、品牌建设与维护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企业超越“工厂中心型”的规模经济导向发展而转向“外延扩展型”的生产与服务融合导向的发展,更致力于市场需求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与开放式供应网络管理等环节,力求突破传统的供应链组织与管理方式,谋求产品价值链组织方式的创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市场提供的产品已经演化为融合了产品、支持性服务与创新知识的一种集合体,“非技术性差别战略”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中的重点③,是实现企业核心价值升级的关键点。

综合上述三方面因素,对于“先进制造业”基本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个层面是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原动力的技术革命成果与生产方式的全面融合,另一个层面是日趋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前者构成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背景”,包括产业创新理念与创新路径的转型,后者则引发企业为应对日趋个性化的创新需求。为了进一步丰富这个提法的内涵,从广义创新的角度出发,下文从制造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以及产业内部服务功能组织方式创新三个方面阐述“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一、先进制造业内涵之一:制造模式创新视角的解读

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领域内的领先群体,首先表现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突破。基于新一轮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愈来愈多地建立在跨学科技术高度交叉的平台上,实现了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高度融合,引发制造模式全面突破传统的形态,并形成包括数字化设计、自动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和虚拟实验室在内的新型研发手段与载体。因此,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向制造模式创新的渗透构成我们理解先进制造业内涵的重要视角。

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的新形态是层出不穷的。根据国际生产工程学会的统计,发达国家所推出的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多达33种,从其中若干典型的先进制造模式的来源、概念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理解先进制造业技术内涵的主要依据(见表1):

新技术的采用与新产品的开发不仅仅造就新兴制造模式,也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方法、工艺设备以及制造活动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个变化进一步延伸到企业创新方案、生产组织以及经营管理的战略调研,引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组织和人力资源三大主体进行集成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突破,由此激发企业采取新手段开展研发活动并推动企业竞争政策的转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传统制造业的对比对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对技术创新引发的先进制造业制造模式以及相关特征加以提炼(见表2)。

上表从制造模式、生产要素的获取、竞争策略的主旨以及创新竞争战略四个方面对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差异作了描述。我们发现,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内涵体现为企业在价值链工序组织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升级,是立足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各类服务活动独立运作引发的组织模式创新。而与之相对照的传统制造业则遵循规模经济规律,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导向,基本上在单个企业边界内组织价值链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单纯从技术手段的先进来对国民经济内特定行业的概括,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承认的是,信息技术渗透程度较高以及国际化经营活跃的行业能够更鲜明地体现先进制造业的特点。

二、先进制造业内涵之二:生产组织方式创新视角的解读

新兴制造模式在先进制造业内的应用不仅依赖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的水平,同时也应对于更为复杂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成本管理策略以及企业与外部要素筹供网络之间的协调能力和手段。因此,制造模式的变革伴随着企业竞争战略和管理方式的调整,新型制造模式的广泛应用既要求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也对企业资源筹集和要素配置方式的革新提出了要求,成为先进制造业的组织方式创新的“催化剂”,由此激励企业推出优化产品价值链组织形态的创新举措。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对于先进制造业内涵的理解需要扩展到“生产组织方式”的范畴,即从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层面加以认识,因此,生产组织方式是解读先进制造业创新内涵的第二个重要视角。

企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价值链组织的策略与微观载体两个层面,为了实现生产过程更高效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先进制造业企业从成本管理与创新多元化导向出发,积极实践经营策略的创新,相关的策略包括外包、合约生产和联盟式创新等。在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情境下,生产活动空间范畴跨越一国国界,生产要素的筹集和附加值实现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全球战略指导下实现跨企业、跨国界的安排,经由各类股权形式与非股权形式的纽带组织整个价值链,由此构建一个开放型的、综合利用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的产业组织形态,从而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因此,生产组织形态创新成为我们认识先进制造业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其特征从以下三个层面体现出来:

第一,生产工序的专业化分工融合市场机制的外部化策略。随着新型制造模式的不断涌现,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形态相应发生变革,企业积极谋求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由于多元制造模式的广泛采用,企业面临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上的创新压力,这对企业从外部筹供各类高级生产要素并将其纳入到价值链的组织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产业价值链下生产要素组织以及附加值完成的全过程不再受到单个企业实体资源总量的约束,而是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边界,向外部企业与机构延伸。因此,企业不仅有机会将更加优质的资源引入到价值链中,也能够利用外部市场通过外包和契约生产等多种方式将价值链工序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的边界推进到尽可能广的范畴,从而以最大限度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分工。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依托企业内部资产纽带与市场契约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因而呈现开放特征,当这个过程从单个企业向越来越多的企业普及,就构成了产业整个价值链组织形态的变革。

第二,开放型生产组织方式塑造“分割化”的价值链形态。由于大型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模式中的引领作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往往通过业内领先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安排得以体现。譬如,以电子信息和通讯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该行业的跨国企业近年高度重视“归核化”策略,将“非核心环节”通过多种合约式生产和企业联盟的手段转移到企业(集中核心资源的企业实体)外部。这个趋势通过价值链内的生产环节与服务环节分别体现出来。一是各个生产工序的组织的开放特征:在价值链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原有生产工序的安排和管理架构,也引发企业对生产要素筹供和价值链各个功能环节组织方式的调整,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形态,形成大量中间产品生产独立于其他价值链环节的“生产分离”形态。二是各类服务活动的外部化供应而形成的价值链开放特征,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物流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各类生产者服务活动跨越企业边界独立出来,由其他专业服务企业完成。由此引致企业生产组织活动从企业内部协调发展转化为企业与市场之间交易的组织与协调,一方面提高了服务供应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各个工序之间连接的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先进制造业内日趋呈现企业内分工与市场机制双重手段相融合的经“切割”而具备“生产分离”特征的价值链。

第三,外包策略实践企业价值链的“逆一体化”形态。从企业的微观决策看,近十年来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战略高度倚重外包策略,不仅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经由专业化加深效应对发包方企业与接包方企业都构成积极的福利效应。伴随着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的深入推进,外包合作伙伴从本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延伸,使得价值链内的“生产分割”形态从国内范畴扩展到跨国范畴,这个价值链组织方式的创新成为目前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最重要的微观载体。国际外包作为跨国生产网络的模式选择与接包方国家产业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枢纽点”,是相关产业国际价值链内部的“连接方式”转变的一个写照。由于外包策略所引致的价值链局部功能的外部化区别于企业早先把所有生产工序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一体化”④ 形态,是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而深化专业化分工形态的组织方式,因而被称为价值链的“逆一体化”(disintegration)组织形态。⑤

“逆一体化”的价值链组织形态是先进制造业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外包策略带来的组织方式创新的结果,企业内部对于大量中间品生产与部分服务功能采用的外包策略,导致企业价值链逐渐远离完整而高度一体的形态,这一“分割”了的价值链跨越企业边界与国家边界,服从于跨国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战略主旨。以典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情境为分析对象,外包策略对价值链组织形态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维度加以分析(见图1)。第一个维度是地理维度,主要通过地理距离来衡量外包策略包含的跨国程度,中间的虚线代表国家边界,左边代表外包在一国边界内,右边则代表国界外。第二个维度则是价值链“逆一体化”组织形态的程度,体现企业对于特定工序的组织从企业内部完成到完全“外源”方式完成之间的选择,当越来越多的功能环节通过“外源”模式完成,就意味着价值链组织越来越强烈的“逆一体化”形态。两个维度的结合构成价值链在企业内、企业外、一国边界内与一国边界外四个象限组成的“分割”形态下。

在实践中,中间品与部分服务活动的外包策略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是跨国外包和国内分包与转包的结合,定位于跨国界其范围与程度除了受到跨国公司整体竞争力战略的影响之外,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包括物流费用与协调运营费用在内的“连接成本”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研发环节,由于采取合约式研发与大型项目联合研发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呈现“准市场”特征的组织方式,因而定位在介于企业内纽带与企业间纽带的“过渡地带”,在制造业大部分行业内,跨国企业之间组建的研发联盟成为新技术和新产品内开发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在价值链的“逆一体化”维度下属于外部化程度较弱的环节。外包策略落实于价值链具体环节的边界受到跨国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制造模式和物流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受到企业竞争战略、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运营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与市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影响。

图1 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逆一体化”组织方式的两维度分析

资料来源:Fukunari Kimura & Mitsuyo Ando,“Twodimensional fragmentation in East Asia: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4(2005),p.319.

与以往企业集中所有功能于企业内的封闭型价值链组织模式不同,先进制造业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活动高度依赖企业内部和市场手段筹供两条路径的结合,价值链的“分离”或“片断化”成为常态,这在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个特征与传统意义上集中所有功能于企业内部的封闭型价值链组织模式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先进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组织上凸显了“生产分离”的特点。这个形态的微观载体集中体现为外包策略在跨国公司国际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当这个模式日趋发扩展成为行业内普遍采取的生产组织方式,对整个产业而言就构成产业专业化分工深化的微观动力,由此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目前,在大部分制造行业内,“原厂设备制造”(OEM)、“交钥匙”工程、企业联盟等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机构开展技术开发创新的合作越来越活跃,企业借助这些市场手段与“准市场”手段以及其他开放式的要素和中间品筹供方式,不仅旨在谋求资源获得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也是企业寻求自身创新动力多样化来源的有效路径。

三、先进制造业内涵之三:制造与服务功能关联视角的解读

先进制造业的第三个特点是制造与生产者服务活动⑥ 之间关联形态的创新,两者的关联纽带跨越早先限于企业边界内的格局而谋求多元形式的融合,使整个产业内的制造功能与服务功能的衔接与专业化分工关系发生变革,这个创新特征构成先进制造业内涵的第三个层次。这一特征的形成背景是当代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领先型企业的竞争焦点和利润来源点已经从制造环节转移到服务环节,成为“服务导向”的制造企业。企业竞争策略上首先表现为对研发功能的重视。领先型企业通过联盟或者资本运作等方式致力于行业前沿技术的开发,另外在销售渠道环节上,企业更加关注市场渠道网络的高效布局,跟踪多变的客户并与研发策略及时沟通。这些趋势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将竞争边界拓展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交汇地带,使得价值链在“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导向下向两端延伸,这构成了当代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动因。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者服务业的核心功能表现为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促进分工的深化提高效率,生产者服务业的兴起助推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网络,这个网络越发展,就越能促进更多企业内生产服务独立出来,形成新兴服务业。由于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服务功能基本上是具备知识含量的服务功能,因此分工的深化实际上起到了在整个产业网络内积累知识和扩散知识的作用,发达的生产者服务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⑦ 企业依靠专业化的生产者服务活动活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为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寻求稳定的支撑,而专业化服务也有利于业内领先企业向高端产的营销与品牌经营环节实现功能升级。服务功能的独立发展引致一批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反过来也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组织形态趋于高级化,成为后者制造业资源配置优化和竞争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这个视角下的先进制造业特征进一步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先进制造业企业所要求的生产者服务类型是复杂而且高度动态性的。生产者服务活动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直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服务于生产过程本身,包括各个工序的衔接与优化生产流程,以及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服务,间接的作用则体现为优化生产资源的分配;提高产品创新的效率。基于这个认识,将生产者服务功能下的服务项目以及需要的生产要素加以分类,归纳出五种主要类型,反映了先进制造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生产性服务功能及其核心生产要素构成上的差异(见表3)。

其次,生产者服务功能的供应高度集中于服务外包形态。由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巩固和发展新兴制造模式的需要,企业的管理重心也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外部适应性管理,后者引致企业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在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企业对前文提及的生产者服务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的服务功能逐步独立出来,构成独立的专业化发展格局,相关的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内部分工也更加细化,成本不断下降,形成规模效应,进而进一步激励制造业企业将更多服务功能作外部化的安排。原先企业内部连接生产工序的各类服务功能企业从企业原有价值链内分离出来,趋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形态,进而趋于形成独立的产业,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了降低成本的空间,在整个制造业内形成巩固和强化服务功能外部化的趋势。相应地,各类生产者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专业服务供应的关联纽带,原先制造业价值链内部物流和销售在内的各类服务活动由企业内化形态转变为以外包和企业联盟为主的外部化供应形态。而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外包的内在需求,大型跨国公司的壮大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综合化,引发企业对于跨国的中间服务投入的大量需求。这促使生产者服务企业在创新和服务提供方面处在最前沿,并在国际层面上运作。

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更加强了对于各类专业化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各类专业化的服务既帮助企业将资源集中于自身最具竞争力的环节,也为企业分散风险,增强灵活性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技术服务环节上,依赖其他企业基于人才优势的专业化团队的服务,通过外购、合约服务以及联盟等契约式的以及半契约式的方式,企业可以获得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稳定供应,确保自身在产业创新进程上获得可持续的外部支持,从而构成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进程下的可持续创新。两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先进制造业服务功能的外部需求与专业生产者供应者的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功能外化度与生产者服务业的生命周期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促进政策研究报告》,2006。

先进制造业日渐扩大的创新需求,引发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供应的成熟,例如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咨询与研发咨询等,这类服务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为企业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带来积极作用。企业可以获得开放性创新下各类协作活动的稳定发展,确保自身在产业创新进程上获得可持续的外部支持。当这个模式日趋扩展成为行业内普遍采取的生产组织方式,对整个产业而言就构成产业专业化分工深化的微观动力,由此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目前,在大部分制造行业内,生产型服务采取外包策略的地理范围呈现不断扩大态势,外包的环节和项目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设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和后台服务外包等多元发展的格局。

综上,“先进制造业”的内涵是丰富的,是从技术到组织形态的创新高度融合的结果。总结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立足于一系列先进制造模式,在生产组织方式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内部一体化形态,通过外部化策略谋求更广泛的要素供给路径,并倚重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服务活动,为企业优化资源构成与扩展创新路径以及提高创新效率带来积极作用。先进制造业内涵的“先进”生产组织形态进而引致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形态的变革,是优化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环节组合的关键动力。因此,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在现有产业划分标准下新设一个行业类别或者按照新分类标准划分一个新行业群体,而是借助制造技术创新,以价值链组织方式的重塑为载体的新型要素筹供与配置方式,这个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了当代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深化以及新型创新方式进程中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 Joel Popkin and Kathryn Kobe,“Manufacturing Resurgence:A Must for U.S.”Prosperity,January 2010,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and Council of Manufacturing Associations,www.nam.org.

② Gallouj,Faiz (2002).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processing knowledge and producing innovation,In Cadrey,Jean Gallouj,Faz (FAs):Productivity,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 Services.Edward Elgar:Cheltenham,UK.pp.256-284.

③ Saara Brax,“A manufacturer becoming service provider-challenges and a paradox”,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5 Vol 15 Issue 2,pp.142-155.

④ 当企业对于资源(投入品)筹供全部整合于企业内部,就构成“一体化”的价值链构成模式。

⑤ 通过外部筹供的方式实现价值链内局部环节,主要手段是外包契约以及其他非股权合作机制,“逆一体化”在企业生产工序组织上的表现与前面提到的生产分离本质上相同。

⑥ 与消费者服务不同,生产者服务主要是满足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中间需求,即它是一种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某一生产过程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占所需生产资料总量的比重,称为生产软化系数。在美国,服务活动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约占投入成本的60%~75%。生产的软性化是当代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见郑昌吉:《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经济增长》,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

⑦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一产出法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6(10)。

标签:;  ;  ;  ;  ;  ;  ;  ;  ;  ;  

什么是“先进制造”?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_先进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