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及症状转归分析论文_于剑凤

于剑凤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目的:对不同急性胰腺炎相关症状的治疗方案进行探究,并且观察临床症状的病情转归变化情况。方法:选自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照临床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常规方法给药组以及区域灌注组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针对各组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时间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38例患者中,常规给药组患者19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9.43±5.28)天,区域灌注组19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3.38±2.15)天,两组患者相比,区域灌注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与常规给药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常规给药组19例患者中死亡5例占比26.3%,区域灌注组19例患者死亡1例占比5.3%。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区域灌注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给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区域灌注的方法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同时对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临床治疗时我们针对采用区域灌注的方案进行急性胰腺炎症状治疗。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常规方法给药,区域灌注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004-01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该种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成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阶段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的治疗,其治愈率可高达80%左右,但是仍然有20%左右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其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患者的多脏器功能出现不全综合征,从而导致患者脏器功能衰竭,而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后期出现死亡的原因主要为在后期治疗的过程中感染引起患者局部或者是全身出现多种并发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出现感染以及多种并发症除了与患者的急性胰腺炎基础性疾病相关以外其另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并发症状影响较为密切[1]。本文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所有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及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急性液腺炎的治疗方案以及症状转归,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所选取的病历均符合胰腺学组织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2]。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区间为52-73岁,平均年龄(61.25±7.23)岁,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0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胆源性、酒精性等多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给药组19例区域灌溉组19例。常规给药组和区域灌溉组的发病时间在4天以内,而且没有显著的手术指证。

所有的病历在入院以后就开始进行深静脉插管,主要选择患者的右锁骨下或者是右侧股静脉插管,针对有休克等相关循环状态不稳定的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液体复苏治疗。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都按照标准进行胃肠减压、吸氧、营养支持、生命体征监测以及生命器官支持多种保护与治疗措施。此外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都与常规给药组采取相同的药物综合治疗。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是生长抑素,施他宁以3mg每12小时服用,第三代头孢抗生素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丹参等药物遵照医嘱进行服用。灌注组患者根据胰腺增强扫描结果以及DSA造影,将导管留置在患者胰腺坏死区的供血动脉内,以24小时以内持续用泵供药。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ASS22.0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技术材料t检验,计量材料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胰腺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治疗结果在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对比结果如下表1所示。区域治疗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天数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给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病程分期大多可分为急性反应期、全身感染期以及残余感染期,其中急性反应期是指患者从发病到两周左右,经常伴有休克、肾衰竭、呼吸衰竭等相关的并发症[3]。全身感染期是指患者在患病2周-2个月以内,全身会出现细菌感染或者是深部真菌感染,或者二者双重感染。而残余感染期主要是指患者在2个月以后因为营养不良,出现了腹腔穿膜感染,很多情况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引流不畅,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瘘。因此在临床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病程分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从本组的研究资料及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动脉区域灌注治疗组属于全身急性反应期治疗,因此在此期间内进行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13.28±2.25)天,而相比常规给药组其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这主要是因为治疗及时所使用的药物对于防治感染和抑制坏死进一步发展的治疗效果反应迅速,从而使得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因此在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的基础之上其死亡率相比于常规给药组患者也明显较低。而对比分析,常规给药组大多数患者已经进入了全身感染期,因此采取的治疗方案及治愈率非常有限,导致死亡率增加同时住院天数延长。此外影响常规给药组患者在治疗时间延长以及死亡率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症状之后,其生理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状态,而采用常规给药不仅不能有效的抑制患者的急性胰腺炎病理过程,还会导致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免疫系统进一步紊乱,从而使得患者继发残余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尽量在急性反应期,采用动脉区域灌注治疗方案针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均强,汤礼军.急性胰腺炎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1):913-918.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1):50-53.

[3]王助衡,张静,周冠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91-94,99.

论文作者:于剑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及症状转归分析论文_于剑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