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抓住“全球化时代”--对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思考_国际市场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抓住“全球化时代”--对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思考_国际市场论文

浙江民企抢潮“全球时代”——关于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民企论文,走出去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资料统计,在全国10万亿民间金融资本中,浙江占了近万亿。2001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占有1/3。全省108家资产上亿的民企,产值占全省GDP的47%,浙江民营经济之发达早被各界所关注。今年上半年,这些统计数据还在往上攀升。目前,浙江已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个私企业从事出口商品加工,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民企正瞄准世界。

“走出”一批“大民企”

浙江的民企以务实的态度,从各自企业的实际出发,多管齐下,殊途同归地进入了国际市场,从而赢得了领先一步的从容与“掘得第一桶金”的先发优势,而在这些先行者中,有的已把自己做大到在某一特殊产业领域足以与国外同行决战的实力,有的干脆收购或兼并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进行本企业品牌产品的就地加工生产,这种高端介入项目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项目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洋人的土地,用洋人的资源,赚洋人的钱,这是浙江民企“走出去”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1年秋天,一个令业界震惊的新闻迅速传播,新闻的主角是浙江的民企华立集团,“演对手戏”的则是著名的跨国公司飞利浦CDMA手机芯片的核心技术。华立此举打破了美国高通公司在全球CDMA领域内核心技术的垄断,开辟了全球CDMA手机核心技术的第二通道,由于此举,国内每台CDMA手机的整机成本将至少便宜20美元。而华立集团通过此次收购,也一举成为国内完整掌握IT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

这个被华立集团董事长笑称为“胆大做将军”的海外收购之举的背后是浙江民营企业的过人胆识,更是浙江民企不断增强的实力表现和在国际市场上与人决一高下的决心。

浙江民企的老大“万向集团”,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已在世界范围内做企业拼图,即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其企业本身的跨国公司雏形初现。现在,“万向”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而且这些公司全部实现了“本土化”运作。如美国芝加哥市的“万向美国公司”已成为该市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资企业,2001年年度销售额达1亿美元。

民企“飞跃”集团已在日本、德国等地开设了18家分公司,聘用的外籍员工就有200多人,去年创汇超过6500万美元,其中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比例近一半。

中国小商品城浙江省义乌市,许多头脑精明的经营者利用第三国“中转站”作为跳板,使义乌小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这些“中转站”在中国小商品城总的采购额达到12亿美元。同是去年,美国沃尔玛在南京采购3亿美元商品,义乌小商品城却根本不为所动,因为该商业城当年的总销售就在212亿元人民币以上,现在有300多家国外客商长驻义乌,1400名义乌商人在海外营商,其中光阿联酋的迪拜就有400人。

俄罗斯有“海宁楼”,南非有“中华门”,巴西有“中华商城”,浙江民营企业不仅遍布全国,下一步看来要在全球各地“星火燎原”了。

境外市场的成功拓展,带动了浙江省境内个私出口商品生产加工企业也蓬勃发展,并渐成特色产业群体。

据资料统计,浙江年产值10亿到50亿的民营企业群落有91个,50亿到100亿的民企群落有13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民企群落有4个。

“走出去”的积极性为什么这么高?

浙江民企选择“走出去”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民企初创时期,国内市场已被一些国企牢牢掌控。例如生产缝纫机的台州民营企业家邱继宝,企业诞生伊始,就通过外贸公司将“飞跃”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但是企业不能直接面对国外客商,少了许多来自国外客户的第一手资料,产品的升级换代缺少直接依据,利润被最小化。邱继宝决心打破这个人为的“篱笆墙”,但当他兴冲冲赶到广交会时,却被拒之门外。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激起了一个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男人的斗志:我一定要自己走出去,把“飞跃”的产品直接送到外国人手中。于是邱继宝背上缝纫机,开始四处叫卖,不过这回与以往不同的是,邱继宝叫卖的地点是:国际市场。

促使浙江民企“走出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洋钱赚头大”。浙江民企著名的“四千精神”: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施完千方百计,很能概括浙江民企在“走出去”路上的艰辛,但一旦走出去了,“洋钱”的优势就体现无疑。还是以“飞跃”为例,它的工业缝纫机的价格国内是2500元左右,国外最高可卖到9万元人民币。亚洲最大的节能灯产业集群区——浙江上虞,民营企业“东升电器”生产的2U节能灯,几年前国内市场是每只赚1元人民币,而销到国外则可赚1美元,即便是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一些外销产品的利润依然可观,该市民营企业“昆仑灯具”生产的草地灯通过台湾“世大照明”销往全球各地,纯利润还能维持在20%左右,远远高于国内同质产品的销售业绩。

“洋钱有赚头”,不单是指能卖个好价钱,关键是跟洋人打交道比较可靠。浙江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总普遍感到跟国内一些人做生意太累,诚信度太差,说好的事哪怕签在合同里都没把握。相反,跟国外做生意,特别是自营进出口,虽然打进去难度较大,一旦定下来,只要产品质量过得硬,人家才不管你是民营还是国营,也不问你的企业有没有后台,能不能享受什么优惠政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痛快得很。订单大、获利高,加上不会受到各种歧视,这恐怕是浙江民营企业热衷于往外跑的几个主要因素。

“走出去”是必然选择

“走出去”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浙江经济的发展正面临“两面夹击”的尴尬,一方面,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业的兴起,对浙江省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扩张形成压力(浙货的主要销地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大举入侵,对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冲击很大。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冲出重围。

浙江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例如打火机、袜子、领带、雨伞、小五金等等,一些产业群的兴起使得这类企业数量急剧膨胀,国内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选择“走出去”既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避免相互间的残酷竞争。而一旦有几个敢吃螃蟹的人先出去了,以同一产业群中民营企业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大批民企“两头在外”了。例如温州打火机进入国际市场就是从和一个定居香港的温州商人李中方的亲密接触开始的,他在与内地往返时发现了温州打火机,并带到香港去试销,结果大获成功。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头两年中,李中方和他兄弟每天要批10多万只出口,从而带动了一大批的温州老乡从事打火机的生产和国际贸易工作。据统计,仅温州现在就有100万人在从事着国际贸易,另有100万人在搞国内贸易,还有100万人在本地从事生产。外贸先行,订单工业,订单农业,一切围着市场转。大步跨向国际市场,这是浙江民营企业被形势所迫而闯出的一片新天地。

“走出去”有强大的后方依托

浙江民营企业能够上规模走出去,这与该省发达的专业化市场分不开,而这类市场都有很强的民间特色,几乎所有的市场中都有温州人的身影。由于这些市场的带动,区域块状经济也得以很好的发展,宁波的服装、绍兴的轻纺、永康的小五金、崧厦的伞具、海宁的皮革、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嵊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等等。这些市场既是各种产品的集散地,也是专业化的产业区。由于市场的集聚、辐射作用,在一些特定区域,通过千家万户式的中小民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了对某种单一产品或特定品种商品的市场绝对优势。

浙江目前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00多个,年成交量4000多亿元,全省4000多万人口,几乎每万人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市场。这些市场没有固定的边界,通过传、帮、带向国内国际市场延伸,由于编织了这样一张大的网络,并共享销售、信息、技术等的传递,促成了“产地”的集约生产和特色经营,从而为一部分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市场的知名度,通过产品的相互往来,一批批浙江企业走了出去,而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也通过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与当地民营企业交融,从而使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企业家本人经营水平也得到了强力提升。

“走出去”以后该怎么办?

以家属为中心,小本经营,各行其道,各用其招,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浙江这些民企逐渐暴露出不少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已走出去的恐怕还得回来,正要出去的也还得三思而后行。

由于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现象屡见不鲜,浙江民营企业的这一隐忧现在正发展成为“明患”。去年以来,欧盟对浙江上虞一些节能灯生产民企实行反倾销,今年轮到温州的打火机,浙江民企在国际市场屡屡遭遇各类贸易壁垒“红灯”,这与这些企业群体自身综合素质的低下有很大关系。浙江省个私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进入和模仿,造成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雷同,因而量多价廉成为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出口的商品贴牌的多,创牌的少,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作嫁衣的情况普遍存在。偷工减料,压价销售,采用恶性竞争相互挤压盈利空间,外商退货、索赔的现象也屡屡发生,这些都是带来国外反倾销的动因。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浙江民企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的又一瓶颈。浙江省的个私企业绝大部分在农村,从业人员也大多以农民为主,不少个私业主本身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企业规模的不足也使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无法落户,有的企业即使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仍“有权难用,有权不会用”,该省余姚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个私企业达146家,但因缺乏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真正开展自营出口贸易的只有64家,仅占获权私营企业总数的43.8%,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到位,民企海外市场的拓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付出的代价较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很多急于走出国门的企业容易上当受骗。

浙江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不少“软肋”,但是,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民企将不断地带给人们惊喜:浙江外贸出口增幅连续在全国三连冠,其中去年增幅高达18.2%,全省实现贸易顺差131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顺差的60%;除出口额增加外,另一个惊喜就是利润增加,去年浙江出口利润增长24%,出口贸易赚钱能力居全国第一。

这些优异的成绩单里无疑倾注了全省7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一些勇抢潮头的先行者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理应得到人们足够的尊重,尽管他们面前的路还很长。

标签:;  ;  ;  

浙江民营企业抓住“全球化时代”--对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思考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