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该全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水平,针对以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提升房屋建设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在市场中稳定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经验,该文简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提升管理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引言
建筑工程涉及多个项目,且复杂程度较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施工环节或是各层面给予针对性的管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等。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现场管理、施工设备等均与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而基于约定期限内高质量完成项目施工目标的考虑,有必要加强对以上几项因素的管理水平,本文将以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作为重点展开研究。
1建筑工程施工常用技术
1.1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基于城市化进程、人们针对建筑项目日渐提升的要求、建筑项目性能的不断提升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筑项目设计及施工期间必须要考虑到安全问题,而其中电气接地施工便是安全控制的主要环节。建筑内部施工过程中,接地施工技术是必备技术之一,同时也是保障建筑项目安全的基础条件。当前建筑项目所采用的结构多为钢筋与混凝土,各结构之间的连接属于电气接地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电气接地施工技术应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建筑物在雷雨天气中降低损坏风险。
1.2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是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施工环节,防水处理质量与建筑物使用寿命、结构稳定性和外观等均具有关联,因此,防水施工技术也成为近年来有关领域针对建筑事业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物中洗手间与浴室等均属于必备空间,这些空间的用水量较大,若建筑物的防水质量不佳,将会导致室内漏水情况的发生。基于此,在项目施工期间必须要选择合理的防水施工技术,其中后浇带防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突出问题
2.1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意识不强是影响管理效果的突出性问题。现阶段部分房屋建筑企业都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过分重视建设施工成本的压缩,而忽略了施工技术管理,没有认识到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在初步规划设计后,为了缩短工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就快速进入施工阶段,并未完善构建管理体制,管理内容、职责界定也模糊不清,最终导致各部门工作无法有效衔接,施工状况百出,反而延误了工期,且建筑质量也难以保障。管理意识薄弱,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发挥,进而施工混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最终因为质量问题让企业蒙受损失。
2.2安全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这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人员众多,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较多,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人员忽视安全生产问题,如不按照要求佩戴安全帽、危险位置未设置警示标语、私拉乱接电源等等,这不仅给施工安全带来了隐患,也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威胁,同时也说明现场施工管理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弱。另外,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执行力差,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无法确定直接责任人,给事故的处理增加了难度。
2.3监控力度不足
实施和落实监督管理准则,对提升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监督力度不足的现象,重点表现在工程质量、材料质量以及工程工期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由于管理人员态度懈怠、监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安全事故将会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
3.1完善管理机制,更新管理观念
构建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机制,更新管理理念是提升管理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结合工程实际建筑情况、工程自身的实际施工要求,融入现代化发展理念、管理理念,构建健全的、科学的、系统的、完善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之后严格遵照该机制的原则、要求以及标准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牵涉到方方面面,贯穿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此才能提升管理质量,为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保障施工监督机制规范化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且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基于此特征,为保障工程施工顺利完成,有必要构建施工监督机制,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施工全过程监督。在责任监管机制中,可建设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各施工环节均由专门人员负责指导与监管。若施工现场监督水平不足,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及进度,另一个方面还可能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需要在不断完善现场监督机制的过程中,强化对机制规范化的关注,促使监督工作与现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控制施工现场安全隐患。
3.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十分有必要,若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应对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始前都需要对施工技术管理标准作出规定,并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培训工作,增强制度意识,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强化个人责任意识,确保施工现场内的所有施工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和体制规范下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工作能力。同时,加大对施工图纸的审核,施工图纸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在对施工图纸审核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负责,如果发现图纸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依据施工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纠正,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此外,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现场各个部门之间做好沟通协作,重视下一段施工的技术交底,重视施工质量管理,保证工程品质。
3.4引进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众多新式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断产生,且全新的技术也不断在各个领域所应用。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应该突破传统理念的限制和束缚,引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优势提升管理效率。信息技术应用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途径,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相关的资料,同时能够为施工技术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更能及时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多方沟通,提升管理效率。新时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都应该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切实提升施工技术管理质量,促进房屋建筑企业的全面发展。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对各施工环节或是各层面给予针对性的管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等。就施工技术管理而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施工技术包括电气接地施工技术、防水施工技术等,应结合施工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技术。就施工现场管理而言,所关注的内容应包括现场技术规范、现场整体管理规划及施工人员管理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盼盼.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5(24):147-148.
[2]徐汉煌.对房屋工程建筑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33):153-154.
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工艺的实际工程应用
何志辉
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510700
摘要:在市政管道铺设过程中,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全线降水施工,对地面构筑物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地面沉降也较小,顶进施工效率高。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顶进设备的型号选择,探讨顶管施工工艺。
关键词: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顶管测量控制
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是市政管道铺设的一项新技术,它省却了全线降水(仅基坑降水)工序,具有地面沉降小,对地面构筑物的稳定性影响小,施工不影响地面交通,顶进速度快(平均顶进速度15m/d以上),适应的土质广等优点。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工程拟建的通道位于深圳龙岗区华为坂田基地,横跨基地园区内的马路,拟建未来两栋实验大楼的地下行车通道。整个通道长度约50m,采用顶管法施工,通道截面的外径尺寸为7.7m×4.5m(宽度为7.7m,高度为4.5m),通道覆土深度约8.5m。顶管机顶进的地层地质主要为粉质粘土,但存在锚索杆等地下障碍物。
1.2地质条件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基地现场地表多为实验楼,厂房,道路。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显示,本段地质主要由杂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硬塑状粉质粘土、可塑状红粘土等地层组成。
2.施工工艺
2.1施工准备
钢板以及型钢组成了该工程的井内导轨。其应有足够的刚度同时强度符合要求。钢板应提前埋在井底板,将钢板提前埋在与基坑位置符合的地方,这样焊接导轨和钢板就方便多了。对于预埋的钢板,其上面的锚固钢筋要足够结实,在安放好导轨后,要用型钢在导轨的两边做好支撑,为了保证导致在受到撞击时依旧稳定不发生形变和摇动,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浇筑混凝土。为了保证正确安放油缸受力点,必须准确安装主顶油缸架,主顶油缸架的高度与平面安装时的高度差范围要控制在4mm以内。后座墙即由承担全部顶力的后靠背组成,其硬度和稳定性更应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安全可靠性。
2.2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
工作井采用连续墙加内衬墙施工而成,其尺寸大小、顶力计算、后背安全系数核算等均按相关规范执行。工作井连续墙挖至设计标高后,吊放钢筋笼后浇筑混凝土。四面连续墙完成后开挖至设计标高,底板与内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在工作井后座墙及前导墙外侧,设置水泥搅拌桩。搅拌桩在完成工作井体浇筑以后施工。
2.3设置搅拌桩
在工作井、接收井顶管顶进方向两侧设置搅拌桩,起到对周围土体加固,防止顶管施工时泥水泄漏的作用,进而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使机头刚出洞不会“磕头”。搅拌桩的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在搅拌桩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之后,再进行工作井机械开孔的施工工作。
2.4顶进施工
2.4.1顶进程序
1)安装好顶压环并卡牢管后端,检查顶进系统的安装是否良好,校核管线标高和方向,各方面都准备好后方可操作顶进。
2)先开动机头,转速由慢转快,然后启动进出泥泵出泥,最后操作顶进架顶进,直到1节管顶进完毕。
3)停止机头运转,进出泥系统旁通,千斤顶回油,活塞回缩。
4)下管,安管后进行下一节管材顶进。
2.4.2操作控制管理要点
1)每个班组的顶进操作手必须按照顶进记录表要求详细记录顶进参数。
2)当班管理人员与负责人详细分析顶进记录,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并确定新的顶进参数。顶进参数建议记录于班组交接记录本上。
3)做好交接班工作,班组间设立交接记录本,每班开始顶进时,严格按照前一个班组的顶进参数建议顶进,如果确实对前一个班组的顶进建议持有不同看法,应及时和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共同研究方案,并确定新的顶进参数。
2.5顶管测量控制
2.5.1测量控制网及井下测量平台的建立
整个工程的控制网是由测量点安排的,控制网被布置在井的四周,其作用是对井下的测量点以及井的周围进行查看,对井下的后视点和其他诸如轴线的地方进行监测。顶管测量精度要求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起始点的选择,所以井下测量平台的设置不能与后背、管道等挨着,而要对其进行单独设置,目的是保持其稳定性,使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5.2顶管轴线与标高控制
按照顶管施工的有关要求,对于顶管测量的距离控制在100m,根据直线顶管测量的措施,由激光经纬仪发射的激光束与顶管的方向相反,也就是其偏离标靶中心的长度就是其偏差值。为了减少甚至彻底消除各种因素造成的误差,特别是由顶管机旋转而引起的偏差值,要让激光标靶至始至终都垂直于顶管机,其方法就是将其设计为可调式。
2.6后靠背施工及设备安装
工作井施工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即可进行封底及墙体与后靠背浇筑,工作井封底采用C30混凝土,厚度要根据管径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当管径D≥1.5m时,封底混凝土厚度不小于30cm,当管径D≤1.5m时,封底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cm。封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开始准备浇筑工作井后靠背,后靠背采用钢筋混凝土外衬钢板的结构形式。根据设计轴线测量定位后靠背位置,后靠背钢筋采用Ф22@200*200双层钢筋网,钢筋网外面固定20mm后的钢板,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模板支护,后背墙是顶管受力最集中的地方,为能分散应力,确保受力均衡,须保证后背墙的垂直度≤0.1%H,水平扭转度≤0.1%H。模板支护校准后即可浇筑混凝土,后背砼采用C30早强混凝土,以提高早期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井内设备安装主要包括:导轨安装、千斤顶安装、进水管路、泥浆管、激光经纬仪等。地面设备安装包括:进浆泵,排浆泵,分离器,油泵、配电间、控制室等。由于机械顶管设备相对较大、重量较重,而且使用履带吊吊装管材,所以履带吊行走的地方都需要铺设钢筋浇筑混凝土。
2.7设备调试及试顶
顶管下井前应作一次安装调试,油管安装先应清洗,防止灰尘等污物进入油管,电路系统应保持干燥,机头运转调试各部分动作正常,液压系统无泄漏。调试2~3次一切都正常后,即可做试顶准备,可开始开凿洞口安装套管,开凿洞口边缘部位要注意测量洞口大小,洞口不宜太大,洞口与套管之间缝隙用水泥砂浆填塞,且应对洞口进行修整,尽量达到平整、光滑。洞口止水装置的安装,应保证除止水圈外最小直径大于进洞物最大直径的8cm,防止受到进洞物的剪切而失去止水效果,位置确定后可用水泥砂浆封堵与井壁形成的间隙,防止从间隙处漏水、漏浆。机头下井后刀盘应离开洞口1米左右,放置平稳后重测导轨标高,高程误差不超过5mm。使机头刀盘慢慢贴住前方土体,机头属于刀盘不可伸缩型,土压力表所显示的土压力为泥仓土压,显示的土压力与实际顶进的土压力存在一个压力差ΔP,此值一般取15-30T,由于进泥口是衡定的,机头的土压控制主要通过顶速来调节,每次初顶时先调节好进排浆压力,然后打开机内进排浆阀,转动刀盘,关闭机内旁道,待流量达到额定值的80%时既可开始顶进,进排浆压力可通过进浆排浆变频器调节既可完成。
结论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顶进施工过程中轴线控制、设备配置、注浆减阻等施工技术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袁鲁峰,李平山.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市政顶管施工技术[J].建筑安全,2018(1):66-68.
[2]艾祖斌.泥水平衡法顶管施工过程控制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12):137-140,154,15.
作者简介:何志辉,男,汉族,广东惠州人,专科,建筑机械施工助理工程师,任职于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邮箱:410252934@qq.com,研究方向:建筑机械施工。
论文作者:李兆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施工技术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顶管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工程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