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发展观融入语文教学--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述评_课堂教学论文

把科学发展观融入语文教学--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述评_课堂教学论文

将科学发展观融入语文教学——二○○四年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四年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已三年有余,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许多理论问题以及实施新课标中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思考与关注。纵观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特点多多,难以尽述,现摘其要点简述如下。

一、重点:新课标中出现的新理念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

1.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

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权威性的专家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如巢宗祺在《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中称,“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还有一种解释着眼于课程论。这种解释将“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第四中解释是着眼于心理学。如王小明在《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语文建设》2004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语文素养”可以用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五类学习结果得到较完美的解释:①语言信息;②语文智慧技能;③语文认知策略;④语文动作技能;⑤语文情感与态度。这种解释较之其他的解释,突出之处是有利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实现。

以上这些从不同角度对“语文素养”所作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

2.关于“对话”理论

“对话”原是西方哲学解释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本土化、实践化的过程。由于引进的时间不长,研究不够充分,有许多潜在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思考与关注。

其一,什么是对话。关于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王荣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一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①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这一提法融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现在有一部分教师将语文课标中的“对话”理论误解为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权的维护,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抛在一边,这显然有悖于语文课标的对话理论。专家认为,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并指出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主要以无声的形式)需从两个切入口着手:一是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二是寻找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

其二,对话内容的指向定位。吕茂峰在《语文课程标准对话理论辨正》一文中提出:《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前的语文教学也不乏对话的设计,但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和教师提供的对话话题主要确定在中心思想的理解上、结构特点的分析上、语法修辞的认知上。尽管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但没有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作为对话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语言形式有着本体论的地位,语文教学的对话,要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对话。阅读对话要侧重与读者与作者之间言语形式的对话,教学对话要促进言语形式的对话,通过言语形式的对话让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走近语文本身。

新的教育理念出现之后,还需要不断地阐述、补充、完善,才能使第一线的教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研究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目前所进行的课改,这的确是非常及时的。

二、亮点:众多研究者对“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语文教学”展开积极讨论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这已成为2004年语文界研究的一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课程改革就应该体现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有专家指出,当今有些“时尚”做法值得思考,其表现为:重研究意识培养,轻基本认识的把握;重创新精神倡导,轻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重跨学科的学习研究,轻本学科的孜孜以求;重媒体网络的现代演示,轻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重活动能力的培养,轻聆听素质的养成;重合作精神的培育,轻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重理性质疑研讨,轻感情吟诵、品味(《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学怎么做》,载于《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课改的深入,众多研究者对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人们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较深的层面上探寻和剖析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加以诠释,寻找改革的途径。研究者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文本、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师生与文本的互动统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除此之外,还有人运用相关理论提出:基础与创新的统一,标准与多元的统一,朗读感悟与点拨指导的统一,理解与感悟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统一。研究者以敏锐的眼光反思了我们目前的语文课改,提出了许多“统一”,这是非常及时的,无疑是有价值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若干对辩证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自主与导引的关系,生活与课堂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本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上若干对关系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证观点来对待,才不失片面和偏颇。

三、冰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虚假浮躁的现象,引起教育界及媒体的关注

2004年,是新课程改革五年推进计划中的第三年。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和接纳新课程的理念,致使课堂教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假和浮躁。2004年诸报刊频频反映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刘春双等在《关于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当前实践新课标中有九种倾向应引起关注与思考:①虚假自主;②无效合作;③随意探究;④曲解对话;⑤盲目综合;⑥无度开放;⑦纵容个性;⑧孤立文本;⑨弱化基础。2004年社会各界以及语文界自身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虚假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反映比较多,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呼声不绝于耳。被谈论得较多的有四个方面问题:①学生主体的虚假化;②课堂讨论的空泛化;③阅读对话的片面化;④课堂教学的表演化。很多教师真切地呼吁:新课堂教学必须摒弃虚假浮躁,新课堂教学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它要求我们求真理,用真心,要求我们务实效,出实招,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热点:以课改新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常规和教学行为

话题一:对传统的教案是改革,还是革命?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所有与新课程相关的配套制度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何以新理念审视传统的教案,成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冲击我们耳膜的声音来自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呈现出开放、多元、百家争鸣的态势。早在1992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个别学校废除教案的新闻,引发了来自各方的热烈讨论。时隔十多年,“教案话题”又被放到媒体的放大镜下,《人民教育》也曾就“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为题,组织了七次大讨论,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对传统的教案来一次洗心革面;二是教案可以改革,但不能革命。前者认为,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备课观念的蜕旧更新,教案自然需要实施一切务实的革命。要改变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使教案为学生服务,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后者认为,革命常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尽管传统教案模式积弊甚深,几乎已蜕化为一种体力活,但教案并非到了一定要革其“命”的地步。对待传统教案的正确态度是积极地进行改革,而不是革教案的“命”。有识之士忠告:对教案如何改革创新,必须持科学的态度,一定要广泛讨论,多方论证,切忌一哄而起,变“左”为“右”。

话题之二:语文课程改革,还要不要“双基”?

“双基”(即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关键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一提起“双基”,有人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认为“双基”已不合时代潮流,应该在改革中退位。但有识之士认为:“双基”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积淀下来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尚需不断完善;“双基”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学生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个基石的铺设、夯实必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完成。只有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话题之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预设,还是生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大致都是预设的,而且是明示的。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设的,而应该是生成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探索有以下几种提法:

(1)教师应在一开始就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示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方向感,师生之间才能达成共识,形成默契,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等于做数学题把答案预先告诉学生。一旦这样做了,学生便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3)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师生共同确定。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学生是我们设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4)确定课堂目标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和程序,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目标,甚至更改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几种不同的提法,有专家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不要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何时告诉学生,以什么方式告诉学生,都应根据课文和教学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和适宜的选择。

2004年,人们总是从新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学一些传统的做法。笔者以为,课程改革,是改革不是革命;教学创新,不应排斥传统教学中的好方法和策略。我们应当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点上去认真地继承和发展。

标签:;  ;  ;  

把科学发展观融入语文教学--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述评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