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区建设对策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区建设对策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繁荣论文,海峡西岸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比提出建设闽东南经济区内涵更为广泛,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它对于缩短两岸差距,加速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除对构想提出的背景、重大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外,重点是探讨了实施这一战略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海峡 经济 差距 互补 繁荣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一般是指从温州到汕头这一沿海地带,但狭义上就是指闽东南一带,即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这一沿海黄金海岸。台湾海峡,从区位上看,处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道中部,面对太平洋东岸,内联亚洲大陆,是南北半球,东西双方经济大交流的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深入研究这一经济带,对于缩短闽台经济差距,加速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参与亚太以至世界竞争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构想的提出

九十年代初,台湾经济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六年计划受阻,台币升值,工资上扬,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外移,台湾朝野对其经济前景陷于彷徨不安之中,在此情况下,台大法律系教授徐小波于1992年底提出台湾发展亚太营运中心的建议,后在台政界及经济界的大力推动下,仅短短几个月,台湾就决定把构建亚太营运中心作为台湾跨世纪的发展纲领。

台亚太营运中心的直接目的是把台湾提升为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中心与营运中心,以取代香港。在上海崛起前,先声夺人地占据区域营运中心的位置,同时以“科技岛”为目标推进产业科技化,企图承上(北方发达国家)启下(南方发展中国家),在亚太产业分工格局中居于有利的地位,以期与大陆、东南亚保持垂直分工关系,在两岸经贸关系与国际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目的是为了扩大国际生存空间,加强其分裂分治的独台地位,利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发展多边关系,扩大其“国际生存空间”,并企图和跨国公司结成策略联盟,联手进军大陆,使两岸经贸关系国际化;以“南向”限制“西进”,控制对大陆贸易的依存度(不超过其对外贸易的10%),以达到既利用大陆资源又维护“台独”的双重目标。

面临这种新形势,一水之隔的海峡西岸怎么办?我们不能坐失良机,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排除在外,不能无视台湾亚太营运中心的存在,唯有采取积极对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积极参与竞争。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从地域上看,与闽东南核心部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香港——上海黄金海岸带中点。但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发展战略,比提出建设闽东南经济区内涵更为广泛,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一经济繁荣带提出更加体现直接肩负着统一祖国的使命,是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沿实验区。因此比其他经济区在政策方面应该更优惠,更宽松。第二,对台湾实施的亚太营运中心更加有针对性,对其运作更能及时作出反应,利用其有利方面,限制其负面影响。第三,追赶目标更加明确,就是缩短与台湾的经济差距,以利于祖国统一。因此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发展战略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二、重大意义

前已叙述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变换,而是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内涵,因此,对福建、对祖国大陆都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台湾发展亚太营运中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这就使得台湾亚太营运中心更为世人瞩目。它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资源流动中心,有相当部分的商品、资金、劳务、信息都会经由这里大进大出,不断地释放出大量能量,为这一经济带提供了广泛的商业机遇。台湾当局推行产业科技化,必定促进其产业升级,加速部分生产资源外移,特别是继续转移其无比较利益或衰退了的部分食品、造纸、纺织、服装、橡胶、金属制品、运输工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就为这一带的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机遇。福建八十年代以来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地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才使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6.1∶42.5∶21.4调整到1994年的12.7∶42.7∶35.6二次产业中,在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增加的同时,劳动密集产业也有大量增加。这样既安排了劳动就业,又推动福建全省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

(二)拓展海峡西岸经贸关系,巩固和加强福建在全国地位

高雄自由港和其他境外转运中心的开辟,提供了众多的发展商贸机会。闽台间定点直航后的直达贸易与中转贸易必将大大增加。近期估计可达数十亿美元。1994年仅福建对台贸易额即达23.1亿美元,加上民间小额贸易其数额还要大。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65亿美元, 其中有相当部分会在这一带中转。其它如旅游、资讯、科技、行销等可提供的商机就更多了。

(三)培植锻炼这一经济带的竞争能力

台湾亚太营运中心推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会因与区外比较成本(包括获取资讯与融通资金的费用)较低而诱发区内外资源向其聚集的盆台效应,这就会对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海峡西岸构成竞争压力与挑战。尽管台亚营运中心刚刚起动,但它已起到促进岛内工商业家增加投资的作用,从而抑制了资金外流。同时促进台对外投资分散化与多元化,起到“南向”抑制“西进”作用。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台岛,从而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福建。此外还起到促进亚太商品流通以它为枢纽的作用;高雄自由港已开始吸引香港的中转贸易向其转移,倘若海峡西岸不加速改革开放,不紧张行动起来,不采取有效对策,那么,利用台资、外资必将再度下滑,发展速度必将放慢,现时与台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落后十多倍状况,将更加扩大,追赶台湾经济将更加困难。因此,从客观上迫使海峡西岸经济带必须加速改革开放,必须提高竞争能力,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在亚太经济区中无法争得一席之地。

(四)加速海峡西岸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利于祖国统一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核心部分从福州至漳洲五市,面积4.2 万平方公里,人口1979.3万,和台湾土地面积、人口差不多。改革开放后,这个地区外向经济已形成,出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结构新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占福建省的2/3,以这个地区为重点发展,加速改革开放,加速形成市场经济体系,加速建设这一经济繁荣带,可以较快地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科教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优美,社会风气良好,城乡一体化的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以缩小与台湾国民经济总量差距,有利于祖国统一。

三、存在的问题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在福建省具有优势最为明显,发展最具活力,增长最有后劲,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但放在亚太这一世界最具活力的竞争格局中考察,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政治因素制约。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峡西岸关系的缓和,一个和平安宁的台湾海峡成为这一经济带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但两岸关系不单纯是经济关系,其核心是祖国的统一。在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特别是少数台独分子倒行逆施,并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阻扰祖国统一,为两岸关系发展设置障碍,从而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必须充分估计,以采取相应对策。

(二)来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当代的新科技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革命,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上。科技在经济进步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福建科教基础差,与海峡东岸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和高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差距。高新技术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不及5%,而海峡东岸资讯等高新技术出口额已仅次于美、日, 居世界第三位。

(三)海峡西岸经济带处于“南北夹击”之中

海峡西岸经济带南有广东,北有上海浦东,目前,他们正挟天时、地利、人杰之利,经济蓬勃发展,对这一经济带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特别是浦东自1990年4月开发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以日均1.5个项目,500多万美元的速度源源不断地涌入,至1995年底, 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40多亿美元,居全国开发区前列。60 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了其中的80多个项目,其中有美国的通用、杜邦、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日立、松下等。正因为如此,福建利用外资开始出现北移、内移之势。直到九十年代初,福建在利用外资方面还一直仅次于广东而居于第二。可是1992、1993年,利用外资的规模虽扩大,但占全国比重却有减少的趋势。1993年已退居第三,在利用台资方面,广东在1991 年超过福建, 1992年江苏也赶上,福建又被迫退居第三。

(四)经济增长中外延粗放,高速低效

经济增长明显表现为外延型。这一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占福建省的2/3,所以以全省的数据可以说明一定问题。 1994 年福建省总投资为1990年的2.995倍,年均递增31%, 大大快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递增20.3%的速度。199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 年的6.20 倍, 而199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980年的1022倍和41倍。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实现的。从经济增长与贷款规模扩张这一视角也充分表现出来。1990年至1994年, 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3%同期银行贷款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4%。每亿元贷款生产的GDP从1990年至1994年一直呈下降趋势。1994 年福建工业发展速度虽然居于全国第一,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只排在全国第十名。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1978、1980 、 1985、1990、1994,分别为22.79%、17.61%、12.51%、10.90%、9.76%、8.88%。经济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最重要指标利税率看,1985年利税率为22.29%,1990年为15.66%,1994年只有10.49%, 均呈逆向变动。

(五)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福建改革开放后,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1988年通货膨胀率达26.49%,1993年达13.4%,1994年高达22.6%, 成为第二个高峰年。

高通胀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过高的价格水平超过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承受力,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电力不足,交通落后状况十分突出

铁路出省只有鹰厦铁路一个通道,运输能力仅能满足进出口货运总量的40%,公路二等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很小,全国已有11个省市拥有高速公路而福厦高速公路尚在建设中。港口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截至1993年底还只有深水泊位16个,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泊位数不到5个, 而全国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拥有的泊位数已达23个。

四、相应对策

以目前福建经济与台湾经济的差距,并以达到当时台湾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目标,实施这一战略大体上需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10)为打基础阶段,据福建省计委测算2010年人均GNP 可达15000元人民币以上,以现行汇率折合美元近2000美元,基本上接近一般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初步达到经济繁荣带标准。按2010年预计GNP 比1997年翻两番。2030比2010再翻两番以上,人均GNP可达8000美元, 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初级阶段经济水平,即达到中标准的经济繁荣水平。2050年若能又比203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GNP可超过30000美元,达到高标准繁荣水平,即相当于目前美日两国水平,但仍达不到台湾当时的经济水平。若剔除汇率的影响;可能已经相当接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改革,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体制条件

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然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是“一国两制”前沿实验区,那么,到本世纪末就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而是要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项改革应走在前关,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立。按照择优扶强,抓大放小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场运作法规,不断增强政府调节和引导市场能力,为企业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能否实现高质量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科技进步能否实质性地贡献于经济增长,能否在经济增长中提高科技含量。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使科技投入超前于经济增长,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资金体系。同时, 促进企业走技术改造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据分析1984年到1994年十年间,我国每投入1元技改资金,产出2元产值,创税0.4~0.6元,与基建项目相比,投资只相当于同样规模的40%而产出利税率要高1倍。为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目的, 就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来提高生产能力,大力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积极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结合现已开办的科研机构,组建一批上水平符合标准的小型科技工业园区,以带动科技水平提高。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人力资源质量

科技的载体是人,是劳动者,先进的生产工具必须由高素质的劳动者操纵,才能提高生产力。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显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以提高108%, 大学毕业可提高300%。但从福建省考察,中学入学率仅为82.63%,全国为86.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92%;福建省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为2.3%, 美国为32.2%,日本为21.2%。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福建省文盲率仍有5%,其中青少年占50%以上。

导致劳动者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在GNP和政府开支中比重低, 人均教育经费更低。因此,必须各方集资投入教育,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二是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而初等教育发展不足,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加大教育投入同时,不能忽视教育投资结构的优化。

(四)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应把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部分,管理制度改革同体制改革两手一起抓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现在越来越清楚看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的高低。要选择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担任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确实不容易。不坚决改变任命制,不按照公开竞争机制择优选聘原则(采用资格审查聘用制)就不可能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较高管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的人选上厂长经济位置上来。有了合理的选择制度还得有严格考核监督机制。

(五)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创造规模经济效益

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带的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相对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大集团大公司,力争形成几家上百亿、几十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大集团公司,形成规模效益。

福建省目前虽有企业集团200家,但从整体上看,规模小、 档次低,组建不规范,有必要对现有企业集团进行改造。在这一经济带,突出抓好若干个对全省经济以至对亚太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企业集团,对其进行优势强化,成为有出色的名牌产品,有出色的核心企业、有出色的领导班子的优势集团。

(六)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这一经济带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出口通道

交通滞后已成为这一经济带的“瓶颈”,市场经济要发展就得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除修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横南铁路、福厦高速公路以及拓宽改造五条国道一条省道外,应重点抓好铁路和港口建设。

多方集资修建以福州为中心,南经厦门、漳州至汕头与广东梅汕铁路接轨,北经福鼎至温州的沿海铁路大动脉,同时修建从闽南至赣南、湖南,与京九线接轨的“三南”主干道。港口下决心把厦门港、漳州港、湄州湾、福州港、三都澳等不冻、避风良港建设好,形成通向五洲四海的海上交通运输线,这一经济带的潜在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七)处理好侨、港澳、台之间的关系,变双边(闽台)合作为四方(闽、台、港澳、东南亚)合作

将进入东南亚市场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将与海外华人的经济合作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把闽台双边合作发展成为三方、四方合作。从香港看,是大陆走向世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窗口,而且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份量。香港致力于海外投资在海峡西岸外资中还占第一位,并已成为越南和印尼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在泰国、菲律宾名列第三,在新加坡名列第六。香港对外贸易已占亚太地区贸易总值的1/5,东盟已成为香港第四大贸易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华人资本普遍有向外发展的要求或转移资金流动,已有一部分企业形成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的经营模式,他们希望得到大陆在市场、技术原料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带又是东南亚华人、华侨的主要祖籍地和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较好的工作基础。这种感情因素,虽然在经济合作中不能起决定作用,但可以成为合作的契机。海峡西岸背靠大陆,有市场、资源的优势,某些技术也有优势,所以有条件在四方合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导权。这有助于将台湾的“南进”政策引向有利于两岸经济整合的轨道。

(八)树立区域经济观念,推行以对台为重点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

在地缘经济的作用重于地缘政治的作用,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发展经济,都必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交换。从海峡西岸经济带所处区位看,是在即将形成的香港、上海、台湾三大营运中心的夹击与辐射之内,所以,应吸纳与汇集三大营运中的尤其是台湾营运中心所释放的能量,从而逐渐构成亚太营运次中心,起分流的作用。另方面对福建省及其附近地区,根据不同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加强区域内不同层次联合,将各地分散的要素优势集合为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依托内陆的广阔腹地,把这一经济带建设成为货物集散地,面向港澳台东南亚货物的中转站,同时积极主动接受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辐射,使经济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并梯度推进,带动福建山区、浙南,粤东以及赣南部分地区发展,共同繁荣。

总之,把握机遇,形成两岸分工互补的格局,最终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一条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带完全有可能。

(来稿时间:1997年1月18日)

标签:;  ;  ;  ;  ;  ;  

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区建设对策研究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