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治理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论文

医保治理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文/ 张 晓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为医疗保障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同时,也树立了新目标和新任务。

推进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

治理的核心是“善治”,其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加强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学习,适当兼顾数学基础理论和小学数学教学法学习,系统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理论,并进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同时,针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要求,增加教育类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按照考证特点增加考证辅导课程模块,使之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小学教育师资,突出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

治理与传统的管理概念不同,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行为路径,治理则应有互动运行的含义;管理突出主体权力,治理则要求充分体现客体权利;管理突出政府行政权威,治理包含更多发挥NGO 等专业组织调节作用;管理难免导致“官本位”问题,而治理要求“民本位”为要。此外,治理的特征还表现在:其一,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其三,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其四,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自2018年以来,国家、省(区)、市各级医保局的相继成立和职能配置,构建起了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医保工作体系,为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各项医保政策法规和管理标准的出台则为提高医保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既定政策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医保“善治”基础。各级医保局成立后,从治理角度而言,组织平台、政策平台、监管平台、采购平台以及支付结算平台的建设与完善等,都是医保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问卷分析,发现农户对小额信贷了解的程度加深,在30~50岁之间,普及率逐渐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要求55岁以下的农户才可以办理绿卡申请贷款,而使用小额信贷的多为年轻者以及有创业计划的农户(主要是开饭店、超市、特色种养殖等)。有73%的农户偶尔申请使用小额信贷,大多数人还是偏向于向亲戚朋友这种民间(私人)的无息贷款,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户认为使用这种“无担保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模式”,虽然无需抵押品,操作简单,但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贷款难度大、金额小、期限短等一些问题。

各级医保局陆续成立一年多来,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目标履好职、尽好责,体现了医保治理的根本。具体而言,在医保相关的联动改革、协同治理工作中,各级医保局进行了一系列医保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如提出了“保基本、可持续、惠民生、推改革”的总体要求;实现药品集采;启动医保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实施基金与服务监管的制度化建设,特别是打击欺诈骗保的开展,提高了基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积极探索支付制度改革、扎扎实实开展医保精准扶贫,等等。这些举措对解决医保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效率不高等结构性与功能性问题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也为未来与其它职能部门共促医改的联动协调,助推医疗服务体系重构与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参保人的获得感等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从推进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用好医保机构改革的有利条件,推动医保治理能力建设,对全面深化医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医保事业发展而言,通过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医保治理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医保建设发展道路,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改革发展总体部署和总体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 晓

东南大学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  ;  

医保治理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