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华教授论“下法”的临床应用论文_贺燕丽,石建华,王红(通讯作者)

石建华教授论“下法”的临床应用论文_贺燕丽,石建华,王红(通讯作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00250

肠梗阻属于祖国医学肠结的范畴,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外科的疑难病症,发病率高,手术率高,死亡高。今人常用寒下法治疗肠梗阻,甚至有人提出:大承气汤是治疗肠梗阻的主方,石建华教授认为,此论点不妥,以偏盖全,有失偏颇。石建华教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不能滥用大承气汤治疗机械性肠梗阻。

一、下法的历史延革

大承气汤是寒下法的代表方剂,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八法中攻逐病邪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运用下法治疗疾病上可追溯到《内》、《难》,下可到近代诸多医家的论著。其内容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论述,这是使用下法的基础,致病因素,所在病位,以及治疗目的,下者,应指病位,为病邪在中、下焦,中滿者,也指病位,提示病在中焦。将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当推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所制113 方中泄下方即占18 个,具有泻下作用的方剂近30个;398 条论述中,下法占53条。其中多数条文与急腹症有关,《金匮要略》有关下法的论述条文也有15篇,如:在痉湿暍篇中有:“痉为病,胸滿口噤,卧不差席,脚挛急,心骱齿,可与大 承气汤。”在腹滿、寒疝、宿食篇中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二、大承汤的方义

本文出自于《伤寒杂病论》药物组成:生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去皮、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煎煮法: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从原方中我们可以发现大承气汤的主要药物是厚朴,其用量是大黄一倍,而小承气汤大黄的用量是厚朴的一倍,大承气汤中用了芒硝,小承气汤则无;煎煮法上也不同,一是大黄后下,一是诸药同煎;在功用上大承气汤谓之攻,而小承气汤谓之和其原因何在,对此清-柯琴在《伤寒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再煮取二升,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六腑者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方名有: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之意,故名“承气 ”大承气汤攻下之品在于芒硝和大黄后下。《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可荡涤胃肠,攻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本草纲目》谓其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刺热语语,黄疽,诸火疮”。因此大承气汤作用之大,不只在于大黄,芒硝在方中起着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推陈致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并佐以枳实﹑厚朴之苦降,消痞除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土郁夺之」,佐硝黄消胀除满,调畅气机 诸药?则,共达峻下热,急下存阴之。

三、大承气汤的使用要素

仲景对使用大承气汤是十分慎重的。在《伤寒论》·阳明篇中对大承气汤的用法作了详尽的论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这段论述概括了大承气汤的使用方法及辨证要点。其中关键的论述是阳明病(定位于胃肠),大便微硬(肠中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以下又作了十分重要的补充,大便不硬,不可与之;六、七日不大便(时间界定),可用小承气汤(小试其剂),服小承气汤后腹中转气,且肛门有排气(证实肠道通畅时),才能使用大承气汤。否则不可攻之。并反复强调:“若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十分形象和准确的指出了误用大承气汤的后果。分析仲景的本意是使用大承气大汤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阳明腑实证”。“不恶寒但恶热”,是界定使用范围。其二“腹中有转矢气”,是提出使用大承气汤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方可以攻之,并将服小承气汤后,腹中不转矢气作为大承气汤的禁忌证,在短短的两条论述中,反复三次强调:“服小承气汤后”,腹中不转矢气时“不可攻之”,“慎不可攻”,“不可与承气汤”。并言明,如妄投大承气“必胀滿不能食”的不利后果。

四、肠梗阻的临床分类

肠梗阻分类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以病因分类,可分为:(1)机械性肠梗阻:多伴有肠壁的改变和肠外压迫,发病率最高,病情复杂,是传统意义上的外科肠梗阻。(2)动力性肠梗阻:不伴有肠壁的改变,常因外科腹部手术后麻醉药物影响;腹腔内炎症刺激和肠痉挛引起,多数时候可自愈。(3)血运障碍性肠梗阻:发生率很低,多因肠系膜血管病引起;机械性肠梗阻失治,误治也可产生血运障碍。

五、肠梗阻与阳明腑实

肠梗阻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结、关格的范畴,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气滞、血瘀、寒凝、热结、虫团、食积、湿阻都可导致肠结。其病位在大、小肠。根据仲景之六经归属,胃肠属于阳明经,胃中有燥屎,即肠中有燥屎,肠梗阻也是肠内容传导失司,病位同属阳明,病情同为肠内容传导失司的阳明证,但病机不尽相同。并非肠结都属于阳明腑实证,而阳明腑实证可以出现在肠结的某一阶段。阳明腑实,是外感时令之邪,化热入里,与胃肠燥屎互结烁伤津液而成,具有但热不寒,潮热不已,腹痛滿拒按,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后世总结为痞、滿、燥、实、具备才是阳明腑实证,也是大承气汤使用的适应证。仲景在大承气汤证中用了腹滿痛,腹滿而喘,腹中转矢气等界定了大承气汤证病人腹痛、腹滿的程度。而在小承气汤适应证中却使用了“腹大滿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这是为什么呢?石建华教授体会: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是外科急腹症病程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这里不包括肠梗阻),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并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而小承汤的适应证中包涵了一部分肠梗阻,肠梗阻的发生是因为气滞、血瘀、寒凝、热结、虫团、食积、湿阻,造成肠道气机紊乱,甚或闭塞不通,闭塞不通才能出现腹大满。肠结的早、中期症见:腹痛时作时止,喜得温按,不发热,不渴。不具有阳明腑实证,故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之,治疗上要用和法,并要祥审病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此可见仲景在此用意之深,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方能体会。石建华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肠梗阻时强调辩证论治采用活血、理气、消积、导滞、温中、润下的方法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六、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寒下法是祖国医学中祛除实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急、危、重症。大承气汤是寒下法的代表方剂,运用得当,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如我国在治疗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上消化道急性穿孔等严重急腹症时,治愈率,非手术治愈率较国外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较国外低,住院时间较国外短,医疗开支较国外少。这就是因为国人将中医引入了急腹症的治疗工作中,代表方剂是大承气汤,主要适应证是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以外的肠梗阻,但不能作为治疗肠梗阻的主方。

论文作者:贺燕丽,石建华,王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石建华教授论“下法”的临床应用论文_贺燕丽,石建华,王红(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