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论文_盛新竹

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论文_盛新竹

盛新竹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南苑小学南江路校区

【摘 要】核心概念对于整个小学科学教学起到一个统领、主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将核心概念的教学作为一条长久之路,并运用有效的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来暴露、修正、替代学生的狭隘的学习,本文笔者采用案例枚举的方式梳理了核心概念教学的部分策略,并尝试从整个学科核心概念、单元目标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核心概念等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教师进行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 有效

一、在科学教学中加强核心概念的现实意义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抓住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命脉,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小学科学知识的精华。它是超越一般事实的观念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学生可以利用少量的核心概念,在科学学习中实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因此发展学生正确的核心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重要。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念念不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时刻都有核心概念

要想在教学中体现核心概念,教师就必须明确本学科有哪些核心概念。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位,后续的教学必然难以体现。所以,一线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科学课程标准》,将其中叙述的每一条核心概念都要加以认真理解。在研读时,不是单纯地读和背,而是尽可能地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用生动鲜活的教学事例加以印证,这样的研读才能有效,才能迅速地转化为自己今后的教学行动。此外,每一条核心概念下面还有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教师都要加以关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年级科学的内容,它有两个单元组成,《植物》和《比较与测量》,大单元结构,指向的内容是对生物的认识,除了六篇正文之外还有科学阅读,科学阅读是给6课正文的补充和拓展,除了教科书还有活动手册与教科书相配合。教材编排这些内容的主要依据是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第7个主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第8个主要概念: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个单元的教学只要完成第7第8中的部分概念。

(二)“简括凝练”---教师要将核心概念体现在大单元板块中

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引领、导向、激励的作用,其如何设定至关重要。很多老师设定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少去思考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即主要体现哪一个核心概念。如果我们不从体现核心概念的高度出发来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那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必然是松散而混沌的,学生最终所获得的认识结构必然是杂乱无章、层次低下的,也必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就教科版教材来说,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是某个核心概念的集中体现,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能简单讲解告知,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中需要教师挖掘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事实性的概念联系起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核心概念。

【案例】: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它的核心概念是:形状与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那么在活动中如何设计使学生把握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线索呢?《形状与结构》单元中基于“力”与“形状”之间关系,用整体联系,层层递进式构建来设计推进式活动。

第一课《抵抗弯曲》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测试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联系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就会在第一课的实验前预设“你会怎样增加纸横梁的厚度”与实验后预设“既然增加纸的厚度可以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你会怎样增加纸的厚度呢?是这样一层层的叠上去吗”为第二课提前埋伏,这样学生在第二课《形状与弯曲》的实验中就会建立因为增加材料的厚度抗弯曲能力好,所以在相同材料下,改变材料的形状,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而上第三课《拱形》又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二课,它虽然也改变了形状但并没有增加厚度,为什么抗弯曲力会那么好,作为引入。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它承受力时特点,理解它会产生外推力。第四课《球形》要求学生联系第三课拱形有外推力,那么拱形组合起来,它们拱足会如何,从而引出圆顶形结构,再来理解球形结构。而从第四课引出的结构,让学生分析第五课《框架结构》的优势,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平时周围看到很多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物体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第六课第七通过桥的设计把学生所学概念全部综合起来。

构建“科学概念”不是一节课的事情,学生“核心概念”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在教学中将核心概念这样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那么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不仅了解有关形状与结构的物理性能,而且感受到人们认识形状与结构的过程,体会到物体形状与结构的不断更新与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生在层层深入中建构的概念逐渐丰满起来。

三、结语

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教学虽然把握了能站在高处去指导细微的教学,能够做到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因为站得角度变了,看问题角度变了允许学生探究的时间,空间也变了,对于教学时间上的控制还是有一定难度。更为主要的还在于探究过程怎样把握好学生的经验性去指导学生建立长期时间才能形成的概念体系,时间上方法上内容上思想上把握到一个什么度还是有相当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愉均:《“高路迁移---图示描述”建构核心概念》

[3]《教材内容的舍弃与创造》姚爱祥,《科学课》2015年4月。

[4]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英)温•哈伦编著,韦钰译.[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中文版序.

[5]《走进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第二版)》(美)大卫.杰娜.马丁著. 长春出版社

论文作者:盛新竹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2月总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论文_盛新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