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兼论“硝酸”课堂教学设计_硝酸论文

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谈《硝酸》的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硝酸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课堂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式教学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使他们既学到“活”的知识,又获得了终生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教材是基础化学知识的组合,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载体。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做“技术处理”,立足于教材,遵循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向内挖潜,向外发散,把教学内容处理成既遵纲依本,又开放的课题,精心而独特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硝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拓展,因此教材在简述了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通性后,编排了硝酸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硝酸的氧化性,而对于氧化性的酸教材并不是首次出现,在高一氧族元素的学习中已经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常常会类比浓硫酸而变成一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经历、体验、交流、合作、能力、兴趣、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难以体现化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功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避免课堂由教师支配,以知识为核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跳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圈子,以学生为本,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硝酸的氧化性,并从中感受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获取新知的较为完整深入的探究过程。在落实重点知识的同时,力求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力求突出两个过程:第一,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发展学生思维;第二,突出问题的研究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案

本节课在学习硝酸的氧化性时,设置了三个探究环节。其一,探究稀硝酸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原因,提出硝酸具有氧化性的假设;其二,通过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其三,通过硝酸盐溶液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5价氮是否一定体现出氧化性。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深化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实施探究活动的设想和实践:

1.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意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认识硝酸的氧化性,整堂课共设计了六个演示实验和一组学生实验。学生在稀硝酸与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加热的试管溶液褪色,而不加热的试管溶液不褪色,对褪色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在探究石蕊褪色的原因时,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联想、对比,得出褪色的原因可能是硝酸挥发,硝酸分解,再联系漂白的原理推出可能是硝酸的强氧化性,还可能是硝酸与石蕊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将硝酸挥发、分解的可能性排除,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分析归纳形成对氧化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质疑驱动探究深入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思”源于教师设置的疑问。设置问题时要抓住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连续的思索,具有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验证具有强氧化性不仅是N处于最高价,而且还要从酸性条件等多角度综合考虑。此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对知识的认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

“思”源于实验中产生的疑问。实验中产生的每一个现象,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其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统一的过程。要完成学习化学知识的任务,必须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要维持化学学习的活动,必须要有情感因素的参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化学知识的体验。例如在引出“钝化”现象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借助于一组实验:浓硝酸和Zn、Al的对比实验。通过在常温条件下,Cu和浓、稀在常温条件下却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由此认识到硝酸在常温条件下对Fe、Al的钝化作用,对的强氧化性形成了更为完整、深刻的认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设置情境延续探究

本节课以火棉的燃烧实验结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新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究才能接近真理。

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4.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1)这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有什么建议?

①希望老师能在最后将课堂的重点知识加以小结,概括出来,以便复习;

②实验现象还不太清晰,建议小摄像头位置可以进行调整;

③实验过程有些快,学生实验简单、少,演示实验多;

④时间选得不好,要放假了,同学参与不够积极,气氛有些沉闷;

⑤课堂有些时间被浪费,以后节奏应紧些,时间安排不太妥当,不够放松,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⑥不够激动人心,如点燃火棉实验可以放在最前面以激发大家兴趣。

(2)在这节课中,你在什么地方最兴奋?为什么?

①最后的小实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②探究硝酸氧化性;探究铜和硝酸的反应;

③设计实验;研究实验现象;自己动手实验;

④分组讨论;开动脑筋,大家各抒己见;

⑤讨论石蕊褪色原因,有新意;

⑥设计实验,观看实验,参与课堂,以及最后的那个“魔术般的实验”,因为它们十分有趣;

⑦实验部分,很有趣,很漂亮,一目了然,很吸引人,新奇,刺激,余音绕梁之美;

⑧研究石蕊褪色原因这部分,因为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自己思考、设计、参与,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课堂;

⑨给了我一种探究的精神。

标签:;  ;  ;  ;  

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兼论“硝酸”课堂教学设计_硝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