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论文_陈冰冰

浅谈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论文_陈冰冰

陈冰冰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目的:讨论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吸入的结核菌在肺部形成渗出性病灶,部位多在上叶底部、中叶或下叶上部(肺通气较大部位),引起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原发综合征。结论:结核菌一般不播及淋巴结,亦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病灶处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及空洞。大多数病变可在病程发’展的某个阶段吸收消散或硬结钙化。在合理使用抗结核化疗药物后,患者更容易痊愈。

【关键词】结核菌感染;肺结核的发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33-02

肺结核分原发性与继续性两大类。原发性肺结核是指结核菌初次感染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常见于小儿。此时,人体反应性较低,病灶局部反应亦轻微,结核菌常沿淋巴管抵达淋巴结。继发性肺结核通常发生在曾受过结核菌感染的成年人。此时,人体对结核菌具有一定的免疫与变态反应[1]。潜伏在肺内细菌活跃,病灶部位多在肺尖附近,结核菌一般不播及淋巴结,亦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内局部病灶处炎症反应剧烈,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及空洞。大多数病变可在病程发’展的某个阶段吸收消散或硬结钙化。在合理使用抗结核化疗药物后,患者更容易痊愈。仅少数患者因抵抗力过低或治疗不当,病变进展恶化[2]。下面将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分析汇报如下。

1.原发型肺结核

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吸入的结核菌在肺部形成渗出性病灶,部位多在上叶底部、中叶或下叶上部(肺通气较大部位),引起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原发综合征。原发型肺结核多发生于儿重,亦可见于边远山区、农村初次进入城市的成年人。

多数患者可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类似感冒的症状,如低热、轻咳、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历时数周即好转。X线检查可见肺部原发灶、淋巴管及肺部淋巴结肿大。若肺内原发病灶靠近胸膜,当人体处于过敏状态时可引起胸膜炎。

肺部原发病灶通常吸收较快,一般不留痕迹或仅成为细小钙化灶;肺门淋巴结炎偶可经久不愈,且蔓延至邻近的纵隔淋巴结。

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结核较原发综合征更为常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若压迫支气管,可导致肺不张、远端肺部炎症或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原发型结核的肺部原发灶(尤其是肺门淋巴结)内的结核菌常有少量进入血液循环,进而播散至身体各脏器,但常因人体抵抗力强,而使病灶局限于肺尖(或肺上部)、骨、脑、肝、泌尿生殖器官等处,逐渐愈合。但病灶内的结核菌可长期存活,成为复发的可能(形成继发结核灶)。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本型是各型肺结核中较严重者,是急性全身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的一部分;多由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但成年人大多由肺外结核病灶破溃至血管所引起。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有全身毒血症状,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X线显示双肺在浓密的网状阴影上满布境界清晰的粟粒状阴影,直径约2mm,大小及密度均大体相等。病初胸部X线表现可能无明显粟粒状影,或仅有弥漫性网状改变,易误诊为伤寒、败血症等其他发热性疾病。若人体抵抗力较强,少量结核菌分批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则血行播散灶常大小不均、新旧不等,在双肺上中部呈对称性分布,称为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病情发展缓慢,通常无显著中毒症状。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偶于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此时病灶多较稳定或已硬结愈合。

3.浸润型肺结核

是肺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而潜伏在肺内的结核菌多数逐渐死亡,仅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有机会繁殖,形成以渗出和细胞浸润为主、伴有程度不同的干酪样病灶的表现,称为浸润型肺结核。原发病灶亦可能直接进展成浸润型肺结核。此外,与排菌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反复经呼吸道感染,亦可发生浸润型肺结核,但较少见。

临床表现 浸润型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视其病灶范围及人体反应性而定。早期及病灶较小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常由健康查体时的胸部X线检查发现,显示为锁骨上下片状、絮状阴影,边缘模糊。当人体处于过敏状态且有大量结核菌进入肺部时,病灶呈干酪样坏死、液化,进而形成空洞及病灶的支气管播散。浸润型肺结核伴大片干酪样坏死灶时,常呈急性进展,出现严重毒性症状,临床上称为干酪性(或结核性)肺炎。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致使空洞内干酪物难以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为“结核球”。当病变处于炎症渗出、细胞浸润甚至干酪样坏死阶段,经恰当的抗结核化学治疗后,炎症吸收消散;遗留的细小干酪样病灶经纤维包围,逐渐失水、干燥甚至钙化,成为残留的结节状病灶,称纤维硬结病灶或临床痊愈。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肺结核未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致空洞长期不愈,空洞壁增厚,病灶出现广泛纤维化;随机体免疫力的高低波动,病灶吸收、修复与恶化、进展交替发生,成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灶常有反复支气管播散,病程迁延,症状时有起伏,痰中带有结核菌(为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X线检查显示一侧或两侧单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伴有支气管播散病灶及明显的胸膜增厚;因肺组织纤维收缩,使肺门被牵拉向上,肺纹呈垂柳状阴影,纵隔牵向病侧。

邻近或对侧肺组织常有代偿性肺气肿,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组织广泛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可进一步导致肺叶或全肺收缩(“毁损肺”)。上述改变均可视为继发性肺结核的后遗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忠仁.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01.

[2]宋文虎.现代结核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64.

论文作者:陈冰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浅谈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论文_陈冰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