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造船先驱

谁是世界造船先驱

一、世界造船先锋舍我其谁(论文文献综述)

肖跃华[1](2022)在《初心犹在 使命依然——相伴《海上交通安全法》3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七十九号主席令,昭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海安法》)完成第一次系统性修订。抚今追昔,一转眼,距离1983年9月2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签署第七号主席令正式宣告《海安法》诞生,已经过去了38年。

吴亚煊[2](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以湖湘历史名人校本课程为例(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从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新时代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体系”理念先后被提出,并分别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任务和大政方针,具体到历史学科,则是以“历史核心素养”构建历史课程目标体系。历史独有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发展,因此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初中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教学可选择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已有的历史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湖湘历史名人作为地方人物资源,贴近学生的成长,是可眼观手触的历史,学习起来更容易使学生认同,引发思想上的共鸣,产生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利于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鉴于此,在家国情怀素养理论的导向下,选择“湖湘历史名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首先,绪论部分为选题缘由及意义,以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综述;其次是概述家国情怀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背景、定义以及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论述湖湘历史名人的作用;接着从五个方面论述家国情怀素养中运用近代湖湘历史名人的策略;再者对近代湖湘历史名人的内容进行梳理;最后基于家国情怀素养下的湖湘历史名人的校本课程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历史学习评价四个部分。通过“湖湘历史名人”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地方历史人物有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

雷月荣[3](2020)在《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文中认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中一颗尚待开采的明珠。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主要体现为对国民健全独立人格的培育,倡导通过个人改造与社会制度改造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人格的建构。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仍存在一种忽略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责任精神的价值取向,仍存在一种重视人的改造,忽视制度建设的“单项决定论”倾向。历史上那些被猛烈批判过的国民素质问题,亦或国民劣根性问题如今在国人身上仍然有迹可寻。可以认为,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提高国人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造就健全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终极目标。健全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独立批判态度、自由冒险精神与责任意识。胡适基于健全独立人格,在国民性批判、国民性建构、国民性改造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释。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经由对“国民”的批判发展到对“人”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以“个人本位”的国民性改造内容。培养个人本位意识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核心内容,据此,胡适对女子问题、贞操文化、传统孝道、封建礼俗、家族个人主义等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理想国民性的建构上,经由“现代国民”到“现代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健全独立人格”的国民性改造目的。“健全独立人格”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价值基点与目标归宿,它要求现代人应具备两个特点:其一,个人“要有自由意志”,其二,个人须“当干系、负责任”。在如何改造国民性问题上,经由“单项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制度与人”的双向互动国民性改造途径。双向互动改造包括以教育、文学为主的“人的改造”和以“民主制度”为主的“制度改造”两个方面。而民主制度的改造思路重点体现为民主制度之“民主”基础、“人权”核心、“宪政”实质、“法治”表征、“渐进改良”过程及“个人权利与自由”目的等方面。同时,胡适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改造路径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改造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批判。“国民性改造问题”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包括两大关键主题:其一,国民性改造的“立国”与“立人”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中的“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问题;其二,国民性改造的“单项”和“双向”路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前者关乎“造就什么样的人”,后者关乎“如何造就这样的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勾勒出一条以“权利与责任”为旨要,以“双向互动”为路径的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国民性改造思路,实现了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在方面体现为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近代中国面临现代性与建立民族国家的双重任务。胡适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时,不自觉带入了民族、国家意识,他一方面宣扬“个人价值”,试图“解放个性”,另一方面迫于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任务,其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更多是强调强国护民,“解放个性”被弱化。二者的两难兼顾成为了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一大悖论。内在方面体现为中国自由主义自身问题: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由西方引入,而非本土生发;改造主体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改造方式以批判为主调,建设性较弱;实验主义自身内在限度等。当前,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基于对中国人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整全性阐释,并且立足当前我国教育的实践,一种依循于健全独立人格的“公民教育”理念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关注对象。

王炜,徐永泉[4](2019)在《山东海运:搏浪远行 逐梦“国际一流”》文中指出为全面服务海洋强省战略,山东海洋集团聚焦海洋主业,不断砥砺前行,在各领域取得一项项优异业绩。作为山东海洋集团现代远洋运输物流板块的核心企业,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海运")练好内功、创新发展,在全球航运市场下行周期的"严冬"里,谱写出一曲建设国际一流航运企业的乐章。

胥苗苗[5](2019)在《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船检之歌》文中指出2018年1月18日,中国船级社(CCS)201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CCS党组书记莫鉴辉做工作报告,他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CCS的发展经验,回顾了2018年成绩,部署了2019年工作,提出了CCS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理念。交通运输部何建中副部长对CCS2019年工作会议

蒋蓝[6](2019)在《黄虎张献忠》文中研究说明张献忠身世及形象演变史柳树涧堡地望我一直坚信,一个人的才华或者异能,一定会从相貌上透露出来。即便是他静静地坐在一边,什么也不说,人们从他的相貌上仍能发现他的洞察力与诡谲之力。一旦把"才"变成"财"之后,我就轻而易举地发现,财与暴力、酒色是如何在一张脸庞上沆瀣一气的。中国人历来相信,行非常大事之人,必有非常之相。身体不但是个人情欲的大本营,而且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在西方身体政治研究谱系里,权力中人的身体政

赵芸[7](2018)在《民族精神 铸就辉煌》文中研究表明伟大的事业,必然孕育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在世界造船业的竞争平台上与强者共舞,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之一,形成了特色鲜明、内?

杨心圆[8](2018)在《近代广西高校爱国主义研究》文中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地处祖国偏远地区的广西与全国相比,社会变化略为缓慢,中法战争以后社会才明显向近代转变。社会在变迁,传统的观念却一成不变,现实和认知的差异让人们产生迷茫和无措感。传统的“天下”观无法使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完成近代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新任务。借鉴德国、日本因高等教育而崛起的神话,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大学对于重构国人“国家”和“民族”意识、整合社会的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运而生,而广西受到全国的影响也产生了新式教育,并逐步发展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下,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五四运动以后,吸取全国其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并结合广西社会的实际情况,广西的高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推动了广西近代爱国主义产生质的飞跃。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入侵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广西的高校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主动肩负起积极宣传动员抗战的任务,广西高校的青年学生还组成广西学生军,勇敢奔赴抗日战场,为拯救国家危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广西高校的行动,感动了无数百姓,人民群众纷纷加入抗战的行列中。在抗战期间,广西社会的国家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促使了近代爱国主义升华。战后,广西高校继续为争取祖国和平与民主的环境而奋斗。面对着中国命运抉择时,广西的高校把民族大义摆在第一位,始终不忘谋求国家美好未来的初心。做出最有利于中国发展前景的选择,使近代爱国主义朝更理性的方向迈进。本文力图从国家的宏大叙事在地方的交汇这一角度,研究近代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在广西高校的演变、内容和特点。以期呈现近代爱国主义在广西高校的发展脉络及启示。

梁林军[9](2018)在《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深入、专业的思想以及突出的事功,张謇研究涉及众多学科,但是其思想内核和精神特质却是一以贯之,即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认为这是国强民富的根本之道。张謇清醒地看到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同于王朝更迭,也不同于太平军、捻军叛乱,而是工业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全面冲击和根本破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这也并非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武装军队就能解决的,中国必须要革新社会,普及教育和科学知识,建立并全面发展实业,真正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进行民族之间的竞争。张謇是开放、包容、革新的儒家,他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新知识,“博取而精择之”;同时他又认为中学为立身始基,提倡中国的旧道德,反对全盘西化或言必称西化。面对西方工业化及西方文明的冲击,张謇抓住中华振兴的核心问题——工业化,并且舍身饲虎,投身实业、教育,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无数新路。张謇的探索说明,儒家并不阻碍工业化,也能学习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甚至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化。张謇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对儒学思想发展有深入研习,是科举制度的佼佼者——状元。张謇认同桐城派“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深受桐城派大师的影响,从文风、学脉方面讲应归于桐城派。张謇入募庆军多年,跟随庆军统领吴长庆,参与平叛朝鲜,从军经历增益了张謇的男儿血性和担当意识。张謇认同明清之际顾炎武和黄宗羲的学问、气节和品格,深受他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对于王夫之,张謇也有研习;对于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及其湘军,张謇更是佩服有加,他认为这是近世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代表和巅峰,后人难以企及。正因为如此,张謇重视学,更看重学以致用,学习就是要服务百姓、改造社会,而不是坐而论道、高谈阔论。张謇认为兴实业,当由士大夫先之。儒学应该治实用的学问,并将实用的学问用于实用的事业。士人必须担负起振兴实业的责任,而不是学而优则仕或者埋头做对社会、民生无益的学问。张謇最终弃仕从商,致力于实业、教育,源于其儒家士人的担当精神,也根植于其宏大的儒商理想,即实业救国、教育兴邦以及地方自治。张謇秉承儒家思想,虽然“术”与“道”有天然的区分和隔离,但是它们也有必然的渗透和相互作用。张謇在具体的商业经营中也常常引用儒家经典进行说明,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无时无刻不影响其商业的具体运行。对于《周易》,张謇用力颇深,在完成周易研究专着的同时,他对易经的学术史也深有体会,认同朱子的《周易本义》的相关阐释。张謇创立的大生集团取名源自于易经,深刻反映了《周易》的仁爱与民本思想。张謇实业救国的核心主张就是“父教育、母实业”,以父母关系比喻,也充分体现了易经的阴阳和合观念。张謇在具体的商业经营中,比较注重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适时调整,这与易经饱含的通经合变思想有本质性的联结。张謇一直倡导的“棉铁主义”也与易经中刚柔相济的思想相通。张謇对于儒家的礼学思想着实重视,在乱世之中,这种倾向有增无减。张謇提倡礼学更多,主要也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人们价值观缺失,六神无主。在具体的商业运行中,张謇比较注重商业市场中的“礼”,即商业竞争需要有序,不能恶意竞争,最终害人害己。在企业的管理中,张謇提倡“以严为轨”,主张严格管理。张謇崇尚中庸之道,认为圣人之道即中道,且“人皆可以为尧舜”,普通人只要尽人道、尽职守,同样可以入圣人之域。区别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謇提出“大利不言、生财有道”,实质上对儒家义利思想在工业化背景下有积极的发展和创新。从“取”到“生”,从“小利”到“大利”,本质上是张謇看重儒家应该对社会整体财富有所创造。张謇认为,遇到利益鉴定或分配困惑时,应把握“裁利于义”的原则,即用“义”来裁量、裁定利益,解决何利可取、应取多少的问题。张謇也注重区分“公利”和“私利”的区别,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公利,对社会、民生有所助益。张謇在利益分配上,受西方现代企业思想影响,肯定合理的利益报酬,同时他也始终坚持“以劳取利”,厌恶并不耻不劳而获的商业模式和行为。张謇注重人的诚信和企业的信用,提出“忠信笃敬”的四字原则,具体体现在其信用观和用人观中。张謇认为商业成功的法门不外乎“勤苦简朴”,其中他尤其注重节俭之美德。中国在商业上处于混沌迷茫、一穷二白的阶段,张謇认为中国的商人应该团结起来,形成一定的合力。张謇的儒商商道至今仍有深刻的内涵和魅力,究其根本在于合理地处理官商关系。张謇创造性地提出“绅领商办”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企业组织形式臃肿、效率低下之时,在观念陈旧、政府禁锢森严的历史环境下,开辟了民营企业的商道模式。张謇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行业的选择、利益的分配等重大问题上,有深思熟虑的考虑,因此张謇的商道观念和精神于今天仍有极强的榜样价值。如果按照西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标准,张謇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主要、关键的企业家精神指标,张謇都符合并有一定超越。张謇身上所具备的爱国、仁爱、奉献、勤俭、自强、务实等儒商精神与工业文明并行而不悖,甚至是非常好的补充和融合,这些精神在今天价值有更高的凸显。如果理性地反思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弊病具体表现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福利主义,张謇的儒商思想和实践表明,儒家宝贵的道德伦理资源可以与工业化有更好的磨合和融通。张謇是中国儒商的典范,是儒家圣人在商界,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人们不仅应该关注其可贵的实业实践,也应该细致考量他的思想构建和远见卓识。

梁德学[10](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研究指明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二、世界造船先锋舍我其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造船先锋舍我其谁(论文提纲范文)

(1)初心犹在 使命依然——相伴《海上交通安全法》3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见证者
二、海事全面发展的亲历者
三、一流海事强局的憧憬者

(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以湖湘历史名人校本课程为例(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家国情怀素养与近代湖湘历史名人
    一、家国情怀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三、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意义
    四、近代湖湘历史名人在家国情怀培育中的作用
第二章 近代湖湘历史名人
    一、经世派人物群体
    二、湘军集团人物群体
    三、维新派人物群体
    四、辛亥革命派人物群体
    五、无产阶级革命派人物群体
第三章 家国情怀素养中运用近代湖湘历史名人的策略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三、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四、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五、注重历史学习评价
第四章 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近代湖湘历史名人的主题教学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理解家国情怀素养
    二、合理构建教学思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
    三、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四、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升华家国情怀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历史资源:众多历史先贤国民性问题探索成果
        (二) 现实关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民素质提升需求
        (三) 认知盲点:“熟悉的陌生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胡适思想研究概况
        (二) 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三)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
        (四)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进与形成
    一、胡适生平
        (一) 绩溪岁月(1891—1904):“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二) 上海求学( 1904—1910):“受到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三) 美国留学(1910——1917):“杜威教授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26):“新文化运动领袖”
        (五) 大革命时期(1926—1930):“人权的斗士”
        (六) 抗战前夕(1931——1937):“战乱阴影下的北大文学院长”
        (七) 抗战期间(1937——1946):“驻美大使”
        (八) 内战时期(1946—1948):“北大校长”
        (九) 落日余晖( 1949—1962):“坚持为自由而战的老斗士”
    二、背景:从民族危机到文化自觉
        (一) 辛亥革命后的文化反思思潮
        (二) 新民派先驱者的思想渗透
        (三) 留美求学后认识深化
    三、溯源:从中国传统到西方文化
        (一) 隐性的暗合: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显性的自觉: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上海求学(1904-1910):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发轫时期
        (二) 留美七年(1910-1917):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三) 归国以后(1917—1962):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深化时期
第二章 国民性批判:从“国民批判”到“人的批判”
    一、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分析
        (一)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
        (二) “现代国民”、“现代人”等概念分析
    二、“无国民意识”: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一) “立足救亡而兼顾启蒙”:20世纪前后国民性思想基本格调
        (二) “中国人总是一盘散沙”: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三、“无个人意识”: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一) “超越贤妻良母”:对女子问题的批判
        (二) 人格应该高于贞操:对贞操文化的批判
        (三) “父母无恩”: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四) “无后主义”:对家族个人主义的批判
        (五) 丧礼改革:对封建礼俗的批判
        (六) 对“时间观念淡薄、懒惰、知足”等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 国民性建构:从“现代国民”到“现代人”
    一、“现代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理想
        (一)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20世纪前后国民性建构理想
        (二) “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二、“现代人”: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一) “健全独立人格”:“个人有自由意志”与“个人当干系、负责任”
        (二) 真假个人主义辨析
    三、“健全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
        (一)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须有独立批判的态度
        (二) “造就有意义的新生活”:须有自由冒险的精神
        (三) “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侣”:须有与社会协进的观念
第四章 国民性改造:从“单向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
    一、“单向决定论”:留美前胡适“思想革新”式个人改造
        (一) 从新民派到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国民性改造路径
        (二) “人的改造”: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路径
    二、“双向互动论”:留美及归国后“制度与人”双向互动式改造
        (一) 人的改造:教育与文学
        (二) 制度改造:民主制度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对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批判
        (一) 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批判
        (二) 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批判
    四、留美前后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转变之原因
        (一) 社会价值的近代转换
        (二) 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不同
        (三)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
        (四) 留美前后胡适受教育经历不同
第五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局限及教育启示
    一、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
        (一) 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二) 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
    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限度
        (一) 外在: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
        (二) 内在:中国自由主义内在问题
    三、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 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
        (二) 培养合格公民:中国人现代化之集中体现
        (三) 公民性: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主要特征
        (四) 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4)山东海运:搏浪远行 逐梦“国际一流”(论文提纲范文)

在世界打响“山东海运”品牌
练好内功,跑赢大势
融合发展,借势突破

(5)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船检之歌(论文提纲范文)

提高站位服务国家履职尽责
聚焦一流品牌建设再创佳绩
总结梳理形成十大发展理念
精准发力锁定目标不动摇
创新发展推动服务全面升级

(8)近代广西高校爱国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五、名词界定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下广西高等教育的起步和爱国主义的近代转型
    一、中法战争对广西的影响
    二、广西新学的兴起和近代“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
    三、爱国主义的近代转型
        (一) 传统与近代爱国主义的区别
        (二) 广西的近代爱国主义转型
第二章 五四运动后广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
    一、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在全国高校的凸显
    二、五四运动后广西高校爱国主义的教育理念
        (一) 劳动实践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二) 以校风学风改造人的精神素质
        (三) 学术自由和寻求救国真理的结合
    三、五四运动后爱国主义质的飞跃
        (一) 五四运动后爱国主义的质变
        (二) 五四运动后广西高校爱国主义的质变
第三章 抗战中广西高校的爱国行动
    一、全国高校的爱国抗战概况
    二、广西高校的抗战宣传动员活动
        (一) 抗日宣传集会
        (二) 报告宣讲
        (三) 报刊、壁报宣传
        (四) 文艺创作宣传
    三、广西高校开设应战争之需的专门课程和特训
        (一) 广西高校的军事训练
        (二) 开设应战争之需的专门课程
    四、广西高校青年学生从军热
        (一) 踊跃参军
        (二) 英勇作战
        (三) 广泛宣传
    五、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升华
第四章 战后广西高校的理性爱国选择
    一、广西高校对新中国的期待及落差
    二、广西高校爱国民主的行动
        (一) 对国家民主的追求
        (二) 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生存环境
        (三) 对国家道路的选择
    三、战后爱国主义的理性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当儒学遭遇工业化
        二、旧道德与新知识:张謇的回应
        三、言商仍向儒:儒商张謇
    第二节 张謇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张謇研究的回顾
        二、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简析
    第三节 本文的旨趣与结构
        一、主题和框架
        二、资料及其说明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第一章 张謇的士人精神与儒商理想
    第一节 思想渊源
        一、师承
        二、随军
        三、科考
        四、经世致用
    第二节 士人担当
        一、儒家信徒
        二、学以致用
        三、兴实业,当由士大夫先之
    第三节 张謇的儒商理想
        一、实业救国
        二、教育兴邦
        三、村落主义与地方自治
第二章 实业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 张謇与易学思想
        一、张謇与《周易》
        二、大生集团与“生生之谓易”
        三、商业经营与通经合变
    第二节 礼学思想与企业经营
        一、张謇与礼学思想
        二、商业礼让与利导整齐
    第三节 中庸思想及其实业应用
        一、圣人之道即中道
        二、人尽人道
第三章 张謇的儒商伦理思想
    第一节 “大利不言”的义利观
        一、裁利于义
        二、公不自利
        三、以劳取利
    第二节 “忠信笃敬”的诚信观
        一、忠信笃敬的信用观
        二、笃实安分的用人观
    第三节 “勤苦俭朴”与成功法门
        一、勤苦俭朴
        二、俭德
        三、聚力合群
第四章 张謇的儒商商道与儒商精神
    第一节 商道与官商关系
        一、绅领商办
        二、官商关系
        三、张謇的商道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与儒商精神
        一、张謇与企业家精神
        二、张謇的儒商精神
    第三节 儒商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经济人与道德情操论
        二、资本主义精神
        三、张謇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世界造船先锋舍我其谁(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心犹在 使命依然——相伴《海上交通安全法》38年[J]. 肖跃华. 中国海事, 2022(01)
  • [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以湖湘历史名人校本课程为例(1840-1949)[D]. 吴亚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 雷月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山东海运:搏浪远行 逐梦“国际一流”[J]. 王炜,徐永泉. 山东国资, 2019(08)
  • [5]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船检之歌[J]. 胥苗苗. 中国船检, 2019(01)
  • [6]黄虎张献忠[J]. 蒋蓝. 江南, 2019(01)
  • [7]民族精神 铸就辉煌[N]. 赵芸. 中国船舶报, 2018
  • [8]近代广西高校爱国主义研究[D]. 杨心圆. 广西大学, 2018(12)
  • [9]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D]. 梁林军. 武汉大学, 2018(06)
  • [10]《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谁是世界造船先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