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的青年自愿行为_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社会生活中的青年自愿行为_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社会生活中的青年志愿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生活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青年志愿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而且在政策、经费、舆论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志愿行为,成为理论界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

一、志愿行为及其产生

青年志愿行为的核心是“志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一般意义的志愿行为都是分析青年志愿行为所不可逾越的基础。

“志愿”,汉语亦作“自愿”,是一种独立的意思上的表示。志愿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可以追朔到很久以前,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源于朴素的善良的天性的陌生协助,到邻里之间的慷慨之举,无不包含着这种平实的思想。东方的佛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影响下的积德行善之举,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志愿行为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的表现。千百年来,志愿精神作为各个民族的文化及社会活力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上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东西方社会型态的不同,近一百年来志愿行为的发展及演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讲,志愿行为呈现出“西强东弱”的局面。

今天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行为开始于西方,更确切地讲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全面建立之后,志愿行为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更具社会价值的新阶段。因此,要研究志愿行为不妨先看一看西方社会对此的有关解释。

在志愿行为之上, 英文中有一个更大的概念叫作志愿主义——VOLUNTARISM。VOLUNTARISM是一种以改善社会为目标而行使自由意愿的主张。一般认为,志愿行为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它通常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等特征。

现实是一切科学分析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分析志愿行为,我们还是沿着它的发展脉络进行考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提高的水平。而“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正在于它破坏了使得生产者愚钝和没有可能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旧有的狭隘生活条件”,“这一经济过程在社会方面的反映就是‘人格的普遍提高’”。经济的发展使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以较好的满足,同时还带给人以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崭新的实践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人生责任意识,空前开阔了人的视野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的社会化程度,促使人的需求从本能方面较多地转向更高层次的理性发展,推动了从以个人为中心到关心社会的观念转变过程的完成。

在资本主义的行程中,我们注意到,个人价值的作用及地位得到广泛的承认和鼓励,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区别于利己主义EGOISM)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前进的活力与生机。而另一个现实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政府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和清晰,民主与宪政下的政府,虽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但它的权利也受到了十分严格的约束,制衡关系中的政府,任何国家权利限度和国家行为能力的调整与变化,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为。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繁重的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无疑给跃跃欲试的个人价值的实现造成了实践上的空间可能。

诚然,依靠持续的企业活动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确是资本主义所为。但是在脱离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对财富的贪婪开始得到“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注: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 )(马克斯·韦伯语),社会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增强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种种丑恶和堕落充斥并影响着每个角落的背后,人性良知虽然麻木和冷漠,但依然存在,并未彻底湮灭。“在所有现代工业国家,尽管合法参与的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但这些国家都普遍确认和强调积极的公民权原则”,(注:塞缪尔·P ·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第1页。 )而恰恰正是在“公民权原则”(THE PRINCIPLE

OF

ACTIVE CITIZENSHIP)这支大旗下,那种基于朴实情感的内心反应催生了志愿行为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不可思议的客观事实。

不妨这样来概括一下,志愿行为是在国家和社会的界限得以明确之后,人的本能与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矛盾关系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理性的改善社会的综合社会现象。

有人认为,志愿行为正如中国古代“仓廪实而知礼仪”所言,它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使西方社会理所当然地产生了这一现象,并且进而断言,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志愿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发达并不能完全保证良好行为的产生,屡有发生的为富不仁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有悖于事实。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状况只是志愿行为产生的一个前提,因为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在经济的影响之外还有其它重要因素的存在。

二、志愿行为的理性透析

或许爱默生的一段话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人类文明走对了的步子都是由于倾听了个人内心那永恒的呼唤……相信你的直觉,学会把你周围的一切,把观念体系,把你所有读过的文字,把你目前行程中的伙伴,都视为可能有用然而却会变化的形式,适合的便是有益,奴役心灵的便是有害。 ”(注: R.W.Emerson,The Early Lectures(vol.1~3,ed.Stephen E.Whicher et a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vol.2,p.310.)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确立, 激励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它使人在上帝面前清楚地看到,是人的内心,或者更规范地讲,是人的价值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目标。

然而志愿行为曾一度只是被单纯地作为在感情信念的层面上来解释,而忽略了对它的理性分析。理性是一种手段,它是在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判断志愿行为是否是理性的,就要考察志愿者是否是以理性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标。代价通常是衡量理性的尺度,我们可以从代价入手。那么,志愿行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一种流行的观念是把志愿行为看成职业行为的对立物。这里对其姑且不作准确与否的评判,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所有的志愿行为都不是志愿者非作不可的,至少大多都是在法律对人的义务要求之外的事情。义务相对于权利得以确立,它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的体系,只是其演进过程较为缓慢,并且通常以道德上的认识与实践为先期表现,这也正是道德对法律在逻辑上的居先性的验证。在普遍意义上的义务(即法律规定的义务)之外,志愿行为作为积极的社会道德上的及时修复与善意补充,内里所蕴含的先进的责任感实际上是以社会为对象的奉献的思想,奉献在精神上支撑着志愿行为的社会实践。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性及其意愿并不完全受社会的控制,人的高度自主性,使黑格尔坚信,“人类靠自己是注定要变成自由的”。(注: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64页。)但是,这种自主性并不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封闭与独立。在现实社会中,“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否则就丧失了人的社会本质, 最终也就没有了人的发展。

在功利色彩浓重的时代,不为回报的志愿行为以踏踏实实的奉献为代价,并不是偶因作用下的冲动。主动的奉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人的发展必然所致,既具有进步性,也具有合理性。任何作为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基础。同样,价值观也在驱使着普通人的这种“普通”行为。志愿者视奉献为生命中的选择,奉献作为人全面发展的最新内容,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跃的元素,因而在社会褒扬为整体利益所付出努力的同时,对公共领域的保守行为就成为道义上共识的一种落后。因此可以说,作为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代价的奉献,具有高度的理性。

一般而言,代价的付出都有目标指向的存在。志愿行为中首要的也是直接的结果是获得进步,一种通过学习社会得到的收获。基于社会更好发展的学习,当然是理性的,因为人生是一个始终学习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之高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的进步要不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的充实和提高,“具有这种需要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9页。)因此, 这就注定了终身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人们积极探索与创新,通过生动的实践,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美好人生,从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这个需要也就是学习。

社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学习从学院向社会的必然回归,学习开始真正成为前进中的补给站。社会学习就是学习社会,这是既平常至极又终身不止的最为深刻的持久学习。美国学者保罗·伊尔斯利在其《志愿者教育导论》一书中指出,“学习可以被认为是正规和非正规志愿行为的基本要素”,“然而,这一基本因素常常被忽略。除了与正规训练的联系之外,学习这一要素很少在志愿行为文献中被提及。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无论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志愿行为,都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学习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学到所有有价值的技能和实际知识”。(注:保罗·伊尔斯利:《志愿者教育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志愿行为将个性引入社会生活,给志愿者们以有益的学习作为补偿,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的广泛的选择,并积极实践了终身教育。这种强大的促动因素,反过来又吸引和保留了志愿者,壮大了这支队伍。

应该说,志愿行为包括了利他主义、对事业的信奉、自由意愿与选择以及心理利益等因素,然而奉献和学习,并且只有奉献和学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这两种因素的存在保障了志愿行为的持续运行,使这种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颇具特色并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对奉献与学习的分析,有助于对志愿行为的客观认识,能够使志愿行为得到越来越多的参与和支持。

三、当今社会青年志愿行为的发展

从青年志愿行为广泛开展的美国来看,志愿行为充分发挥了政府及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益,使许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志愿行为之所以能给社会以强劲的激励,促进社会的和睦互助及协调进步,并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不超出“准职业化”地改善社会。

尽管在现实社会中,志愿者似乎不可避免地处于业余的位置,然而面对志愿行为的蓬勃兴起,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志愿行为的业余者形象越来越多地让位于辅助职业者的形象。因此,作为丰富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的一种形式,现代志愿行为可以更有根据地被看成是职业化进程中的合作者,那些为特定群体服务而最终导致某种事业建立的行业就是极好的说明。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注: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12页。)实践证明,志愿行为的良好运行需要与政府建立和保持一种密切的关系,预防较高职业化所伴生的僵化症,以维护志愿行为的独立存在。这对志愿者是个性展现的必要保护,对政府则是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措施。

与此同时,志愿行为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经济增长至上时代之后,企业行为与社会贡献之间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引入志愿行为,因为“与提高工资和在竞争中获胜相比,人们正向重视自身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顺应这种趋势是最重要的要素。”(注:《超越2000年——全球经济巨子访谈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724页。 )正如经济界所称,“在未来人才紧缺的时代,志愿者活动将成为企业吸引劳动力的基础,将成为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注:《超越2000年——全球经济巨子访谈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719页。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志愿行为有着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

社会问题的解决及社会的不断改善,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个人的积极参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府的完善与成熟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势必会大大推动志愿精神的进一步光大。因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为社会的进步承担了大量的共同义务,为社会做贡献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2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志愿行为的活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既成为社会的受益者,也越来越多地扮演志愿者的角色。

必要的政策支持是青年志愿行为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需要由政府积极倡导、企业慷慨资助并由广大青年主动参与的志愿行为,需要有基本制度保护的青年志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青年及青年志愿行为特有的作用,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标签:;  ;  ;  

社会生活中的青年自愿行为_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