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种视角下太极拳源流辨析论文

拳种视角下太极拳源流辨析论文

拳种视角下太极拳源流辨析

陶朔秀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 要: 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单元,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太极拳是传统武术和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关于其源流问题,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从拳种的视角,收集整理了近20年以来的相关论著,以冀厘清太极拳源流脉络,对该问题形成客观、明晰的认识。结果表明:有关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尚缺乏证据,目前陈王廷创拳说可信度最高;研究者应以充分的拳种意识,严谨治学态度,保护太极拳这一宝贵文化基因。

关键词: 拳种 太极拳 源流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和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健康价值在广阔的神州大地焕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并且走出国门,风行世界。美国《时代周刊》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太极拳是最完美的运动。”太极拳已成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引以为傲的民族符号。当人们追根溯源,探求太极拳的肇始之处,却发现众说纷纭,从而感到莫衷一是。拳种是历史的产物,强调要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整理、总结太极拳的起源问题。

1 对拳种和溯源意义的解读

拳种是构成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1]《中国武术大辞典》将拳种定义为“流传有序,内容体系,而又有别于他家的拳术”。[2]1982年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对拳种界定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3]由此可见,它不仅指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本身,更包含以下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个身体文化的多元集合体,凝聚了创造者和延续者的思想、文化、品格,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内化精神。而正是这些技术背后的蕴含的文化信息,才是一个拳种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武术最具灵魂、最吸引人的地方。

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拳种,一个代表中华文化典型的拳种,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如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等。至于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由何人所创,学术界存在着若干种见解,从清末民初到现在,相持不下,尚无定论;若干人都称自己的“正宗”,是创造者的嫡传。而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个,这个史实隐匿于学术纷争之中。河南温县体育部门提出了“大太极、大团结、大发展”的指导思想,旨在号召各流派的拳师们求大同、存小异,多指责、少批评。这对于太极拳和谐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然而,作为武术文化的研究者,对于科学上的问题却不应单用“大太极、大团结、大发展”的方法来解决,而应该认真梳理脉络,厘清思路,扎实做好调查考据工作,尽力还原历史真相,还原一个完整、系统、科学、严谨的民族文化载体。因为脱离了拳种,武术构成无源;脱离了历史,拳种也无法存在。正因为有了丰厚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太极拳才不是空有架式而无灵魂的武术动作,不是老弱病残的专属健身体操,更不是俗不可耐的“打架斗殴”。所以,从拳种的视角来追根溯源,探求太极拳的源流对于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基因,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中国武术和民族精神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2 太极拳源流学说

2.1 陈王廷创拳说

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的观点,是目前最为广泛认可的说法之一。

此说始于唐豪(1897-1959)。唐豪曾于1931年到陈家沟一代调查太极拳的衍变和搜集当地有关史料,根据陈氏家谱和相传为陈王廷所作之《长短句》得出了上述结论。其理由是陈氏家谱中十一世至十五世诸祖先名旁注有“拳手”“拳头”“拳”“拳师”等,在九世陈王廷的名下注有“……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一句,那么所造为何拳呢?唐豪根据陈氏家谱中陈长兴旁注“拳师”、陈耕耘旁注“拳手”,此二人均为太极拳家,故断定“就这个互证来看,足以说明家谱所注王廷创造的是陈氏拳,即为太极拳。”[4]

对此,于志钧先生解释为“时间问题,古修炼之士常无所终,养生长寿不足为奇”,并提出了“拳道合一”的观点,认为把此二人混淆为一人源于人们的崇拜,就是把张三峰的“拳”与张三丰的“道”合二而一,因为它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1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教授(1948- )认为,陈王廷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去众家之长,结合道家《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术,创造出太极拳早期的拳架。[7]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河南温县文化馆馆长严双军[8]等众多学者。

第一,加强网络学习技能训练。科技对成人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成人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速、有效的同时,也容易使其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产生焦虑。因此,接受网络使用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是成人进行网络学习的必修课程。如获取、评估及使用不同类型资讯核心的能力,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实用操作技能等,都是成人网络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2 张三峰(丰)创拳说

此说首见于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所著之《陈氏太极拳图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理,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15]

武禹襄的长甥李亦畲于1867年在手书的三本太极拳理论著述中的《太极拳小序》初稿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武澄清于1883年在《太极拳跋》中说“拳分内外两家,内家始于武当张三峰,外家始于少林。此内家拳也。”清初著名学者王渔洋亦有“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之述。杨氏太极传人关百益、民国时期武术家许禹生等而也持相同观点。而上述论述的依据,盖源于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张三丰。”

然而对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也存在颇多质疑声,认为此乃唐、顾等人之附会。如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于1928年在《辨拳论》中指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后攻此艺者”,且为蒋发的传拳学生,而不是创始人。[9]新中国成立后,陈发科弟子冯志强[10]、太极拳老前辈傅钟文、李天骥、马岳梁、吴华英等均对这一说法持否定意见。学者于志钧等提出:陈氏家谱的旁注或为伪注;作为前朝旧臣的陈王廷不应在大兴文字狱的清初背景下冒险在《长短句》中大谈“万户诸侯”“参透机关”“识彼邯郸”“兴废”“成败”;且从陈王廷(1600-1680)到陈长兴(殁于1850年)相差两百年,其间不能保证陈家沟是一个封闭社会而没有外部拳术传入,故不能保证陈王廷太极拳的发明权,从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知识产权重大侵权事件。[11]

另外,还有一些在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如轩辕皇帝于常山观蛇鹊相斗,而创“八面熊掌”(即太极拳,因黄帝为有熊氏,故名“八面熊掌”);武当真人张三丰观雀蛇相斗而创太极拳;张三丰在奉召面见宋徽宗的路上,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太极拳),厥明武力大增,能一人杀百贼。

黄宗羲所述“张三峰”为北宋徽宗时人,而《明史》所写“张三丰”生活于元明之交。而史料中没有第二个张三峰或张三丰在武当山待过。这是一个极大的疑点,亦是众多批评者否定“张三峰(丰)创拳说”的争执焦点。

其好友顾留馨(1908-1990)亦崇此说,在1964年出版的《太极拳研究》[5]一书中,记述了他与唐豪二人关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的观点,并将此写进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6]

2.3 戚继光创拳说

有不少学者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明代中叶的杰出军事家戚继光(1528-1587),理由是其编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的《拳经》里记录了他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三十二势拳套[12],在陈王廷所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与之相同。如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子明曾说:“考陈家沟长拳、十三势、炮捶歌谱,其中色名与戚继光三十二势相同者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势、七星势……等二十七势。余又取现存之十三势、炮捶练法与拳经图势对比之亦同,且长拳歌诀采用戚氏拳经中语句者如‘七星拳手足相顾’‘跨虎势挪移发脚’……等皆可证太极拳之前身实系拳经”。[13]

复旦剧社自成立后历经左翼戏剧运动、国防戏剧运动、抗战戏剧运动等各历史时期,且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非常活跃,发挥了话剧排头兵的作用。同时,复旦剧社也排演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外剧目,诸如《女店主》《寄生草》《说谎者》《西哈诺》《五奎桥》《雷雨》《日出》《委曲求全》《琼斯皇》等,并在话剧舞台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话剧艺术家,如马彦祥、朱端钧、凤子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4 许宣平创拳说

民国初年,袁世凯幕客宋书铭传出其远祖宋远桥所著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说其家传太极功“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所传太极功之全名卅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将太极拳的起源上升到了唐朝。这一说法最早由许禹生记录在《太极拳势图解》中。[14]

进博会在向世界敞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在开始书写“品牌中国”的未来。这次盛会只是新时代中国走向更高水平开放的第一步,从这里出发,中国正在与世界一起诉说,续写关于未来的故事。

“僵尸人,你还好吧?”皮特嘲讽地问,“你看起来快要哭了,我最见不得女人的眼泪,如果你哭的话,我说不准能手下留点情。”

2.5 陈卜创拳说

这是最早且得到认同较广的一种观点,且有不同版本。

2.6 蒋发创拳说

此说主要为河南温县赵堡镇传人推崇。在河南省国术馆任教的杜元化(1869-1938)在《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源》中奉蒋发为第一代宗师[16],认为蒋发传拳与赵堡镇邢喜槐,经数代传至陈清平,陈清平传任长春,任长春又传于杜元化本人。

2.7 民间传说

历史上确有张三丰其人。《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曾两度到武当山修炼。而明朝嘉靖年间的一部描写大明开国历史的小说《大明英烈传》中关于张三丰的描述与《明史》完全一致。二者互证,可将张三丰与武当山、武术联系在一起。

3 结语

对于上述有关太极拳起源的说法,本研究认为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尚缺乏证据。

窃以为陈王廷创拳说可信度最高,且关于其文字狱盛行期间发表不适言论可理解为这是他自己闲来时的随意之作,并不外传于他人;但如何证明陈氏家谱旁注的真伪,如何解释陈王廷至陈长兴之间两百年的空缺,有待进一步探究。

陶水旺在文城街上遇到表姐之后,跟着去了她杨湾家里表示感谢。见到李石磨,陶水旺自然又是一番感激,他一个大男人,说啥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李石磨留他吃饭,他也没太客气。

武当山现已成为人们心中崇拜的太极图腾,张三峰和张三丰是否为一人,尚须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学术上是可以存疑的。但张三峰(丰)在武术流派、武术拳种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正如于志钧先生所说,中华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也是崇拜,历史上也仅为传说。

关于戚继光、许宣平、陈卜、蒋发创拳说,仅在某一门派的族谱中出现,可视为一家之言,如果没有更加有力的证据出现,则不能确信。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以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时,便可以事先通过网络为学生下载与之相关的视频以及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

而有关轩辕黄帝、张三丰的种种民间传说,缺乏科学依据,而且近乎荒诞,曾被著名太极拳史研究者徐震称为“良堪大噱”的笑料,不足为信。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太极拳经历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愈加生机盎然。研究者应以充分的拳种意识,承担起保护太极拳这一宝贵文化基因的的责任,抱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谨治学态度,从真伪历史资料中,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厘清太极拳发展的脉络,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对太极拳文化形态的真实了解,构建有血有肉有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

(1)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由于入行门槛低,手机打车软件中存在部分非法营运司机,这给乘客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并且随着司机数量的日益增长,导致公司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有些力不从心。数据显示仅36.78%的人认为专车安全保障力度较高及很高,并且最近滴滴打车乘客惨遭性侵谋杀的案例此起彼伏,这使得人们对打车软件的信任大幅度下降,站在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角度,正是由于这些非法运营和没有行业素养的司机导致了客运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岗.关注拳种:实现文化教育与精神的发掘[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1.

[2]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3.

[3]王岗,邱丕相.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5-98.

[4]唐豪.行健斋随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

[5]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5.

[7]康戈武.太极拳发展概略[N].人民日报,2001-2-10(4).

[8]严双军.太极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8.

[9]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8.

[10]王海洲.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0.

[11]于志钧.太极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12]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7.

[13]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

[14]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

[15]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16]杜元化.太极拳正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from the Vision of Wushu Categories

Tao Shuoxiu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 Quanzhong (MartialArts Categories) is the basic unit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an express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 Taijiquan i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Chinese culture. As for its origin, various theories exist and there have been no definite conclusion. From the vision of Wushu Categories, this research collected and collated the related works in the past 20 years so as to clarif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and form an objective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it.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s for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origin of Taijiquan, each one is reasonable, but further evidence still need to be found.At present, the most credible theory is that Taijiquan was created by Chen Wangting. Researchers today should discard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 and protect Taijiquan-the precious cultural gene with sufficient consciousness of Wushu Categories and rigorous scholarship.

Keywords: Wushu Categories Taijiqua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10—0040—0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TY2018316。

作者简介: 陶朔秀(198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与文化传播。

标签:;  ;  ;  ;  

拳种视角下太极拳源流辨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