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城乡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方法复合分析[1]_价值观取向论文

不同年龄城乡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方法复合式分析[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价值取向论文,青少年论文,不同年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集体——个体价值取向在应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得到研究,如价值观、道德发展、决策方式、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等。

在国外,对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研究现在比较多,特别是在跨文化研究中,如Triandis等人(1990)运用不同方法探讨价值取向的结构,结果表明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共存体(syndrome),并说明了集体和个体价值取向中的属性(attributes)在前件(antecedents)和后件(consequences)上的一致性;Schwartz等人(1987)运用价值观词语评定表进行跨文化研究,提出了价值取向的个体—混合—集体认知表征模型;Leung(1987)在有关协商(negotiation)的实验研究中,表明了集体和个体价值取向在选择矛盾解决的方式上十分不同。

在我国,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价值观点的探讨上(例如黄希庭等,1989)。但是,缺乏对青少年价值取向动态发展特点的分析,亟需就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集体——个体价值取向应该是一种多维度、多侧面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自我、人际、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心理倾向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年龄、社会经济背景下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动态发展,通过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价值取向的基本模式,以揭示有关价值取向复合构思特征的假设。由于集体一个体价值取向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维度,用一种方法只能探究其某个方面或某个维度上的特征,难以在方法学上分析构思的多维性和整个特性。提出多特征—多方法矩阵研究方法的Fiske(1986)指出,单一方法得出的结果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可重复性。因此在心理科学中采用不同方法(heteromethod)就很有必要。

2 方法

2.1 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某市和某郊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各一个班学生,共284人;同时选取不同系科的大学二年级学生140人,共选被试424人,并保持各年龄段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

2.2 测量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方法。问卷设计主要是参考国际上流行的量表,根据我国特点改编、试测后使用,也设计了适合我国情况的专门量表,共采用4种方法:

2.2.1 A方法:学习关系量表。以学习情境中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目标,针对被试是学生这一特点,主要测量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喜欢听从别的同学的意见,愿为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而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的倾向为集体价值取向,反之则为个体价值取向。

2.2.2 B方法:社会关系量表。根据Triandis和Hui研究中的方法加以修订,主要测量被试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邻居、同学、朋友、亲戚乃至国家利益等社会关系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2.2.3 C方法:价值观词语评定表。利用被试对45个反应集体——个体价值取向词语的不同判断,探究其价值取向的特点。如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真诚的友谊、接受现状、尊重传统等词语的重要程度评分;评分较高,则说明其集体价值取向较明显,如在自由、选择个人目标,社会权力、独立性,生活享受等词上打的重要程度分较高,则表明其个体价值取向较强。

2.2.4 D方法:经典的价值取向投射量表(即填空法)。采用经典的Kuhn和Mcpartland“我是__”方法,测量被试的自我价值取向。在20句“我是__”的填空中,把其中的内容和国家、集体、同学、朋友联系在一起的,作为集体价值取向的指标,以它在所占的比例作为其集体价值取向得分。

3 研究结果:

3.1 价值取向指标的信度分析

对A、B、C等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作因素分析考察其项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求出价值取向指标的a系数,表明均达到可接受的构思结构和信度。见表1。

表1 价值取向的a系数

a系数

项目数

A方法 集体取向 0.584

个体取向 0.576

B方法 集体取向 0.598

个体取向 0.69

10

C方法 集体取向 0.79

20

个体取向 0.81

20

3.2 A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对A、B、C、D4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两两作相关分析,考察4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采用的4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反映出较高的聚合效度(covergent validity)。见表2。

表2 四种方法之间的相关(N=389)

A方法

B方法

C方法

D方法

A方法1.000

B方法0.353[**]1.000

C方法0.263[**]0.257[**] 1.000

D方法0.197[**]0.329[**] 0.281[**] 1.000

(注:[**]p<0.01)

3.3 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被试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被试的测量结果作描述统计,求不同被试在集体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取向上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结果是:从年龄发展角度来看,复合式分析表明价值取向随年龄增长有分化和整合的趋势;同时,城乡之间的比较表明,城市青少年与乡村青少年相比较,价值取向程度更为强烈与鲜明,反应出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见表3、表4。

表3 各年龄段被试的价值取向平均得分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A方法 集体取向 6.15 6.56 6.52 6.36

(2.00) (1.63) (1.53) (1.28)

个体取向 5.35 4.94 5.70 5.74

(1.41) (1.34) (1.22) (1.16)

B方法 集体取向 6.51 6.76 6.63 6.58

(1.22) (1.03) (1.05) (0.85)

个体取向 4.52 4.34 4.78 5.25

(1.39) (1.08) (1.12) (0.95)

C方法 集体取向 5.19 5.12 5.26 5.07

(0.67) (0.65) (0.50) (0.60)

个体取向 5.12 4.76 5.20 5.28

(0.74) (0.75) (0.54) (0.51)

D方法

0.40 0.36 0.35 0.25

(0.18) (0.17) (0.16) (0.13)

表4 城乡被试的价值取向平均得分

乡村城市

A方法集体取向 6.27 6.55

(1.81) (1.71)

个体取向 4.86 5.78

(1.38) (1.41)

B方法集体取向 6.45 6.82

(1.24) (0.93)

个体取向 4.27 4.83

(1.15) (1.24)

C方法集体取向 5.15 5.23

(0.59) (0.65)

个体取向 4.77 5.30

(0.69) (0.66)

D方法 0.44 0.30

(0.16) (0.20)

(注:A、B方法是九点量表,C方法是七点量表,D方法是集体取向所占的比例,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标准差)

3.4 4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辨别关系

因为大学生不易分城市、乡村组,所以我们进行了两次方差分析。结果是,不同年龄段之间和城乡不同背景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差异,表明了较好的辨别效度(disctiminant validity)。见表5、表6。

表5 不同年龄(小学、中学)不同地区被试的价值取向的方差分析

(注:括号内的数值是自由度,[*]p<0.05 [**]p<0.01)

表6 不同年龄(大、中、小学)被试的价值取向方差分析

(注:括号内的数值是自由度,[*]p<0.05 [**]p<0.01)

4 讨论

本研究从多维的理论构思出发,采有4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特点。结果是:所使用的4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关很显著,具有很高的聚合效度,表明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共存体(Syndrome),不同方法有其合理的整合效应,进行复合式方法分析是完全可行的。

4种方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是:不同年龄、社会经济背景的被试,其集体——个体价值取向存在着有意义的差异,表明了很好的辨别效度。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乡村青少年比城市青少年更趋向于集体,这和地区的发展程度、文化模式、都市化进程很有关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则其成员更易在经济上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少依赖于别的群体和个人,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都市化过程中,随着人们接触面的扩大,人们就可脱离于相对固定的乡村群体,而置身于城市中相对松散、范围较广的群体,其独立性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就会更多地表现出个体价值取向来。从被试的年龄来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集体——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于个体,这和社会化过程很有关系。个人从少年到成年,随着经济上和个体性上独立性的增强,其价值观更易面向社会,社会交往增多,不会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的小集体中,而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其价值取向也更趋于个体。

从每种方法来看,A方法针对被试是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切合学生实际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学生的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特点。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集体—个体价值取向很不相同,而总的说来是偏向集体的(得分在9点量表中居6.4左右);但被试在愿意归属集体的前提下,却仍想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这一趋向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明显,它和现在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很有关系。

B方法是测定被试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这一方法是根据Triandis和Hui的研究方法加以修订而成的。结果表明,修订后的研究法对中国被试比较合适。B方法和A方法由于方法的内容和形式较一致,结果也比较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353(N=389)。

C方法是通过被试对一些反映其价值取向的词的不同判断为分析其集体——个体价值倾向。由于这种方法用的是抽象概念,没有给定一定的情景范围,要求被试进行想象理解,反映的内容就广些,在中国的被试中,象国家安全、尊敬长者等集体倾向的词得分较高(在7点量表分中占6分左右),而美国被试(Triandis等人的研究结果)对自由、自尊、生活享受等个人倾向的词得分较高(在7点量表分中占5.5分左右),说明中国青少年比美国青少年更倾向于集体。

D方法是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了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特点。发现年龄小的被试,乡村被试更易把自己归属于集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更显独立性,对自己的定义更多的从个人的爱好、个性特点、个人追求上去。这和人的社会化过程是非常相符的。和Triandisd等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中国青少年更倾向于集体(34%);其次是美籍华人(29%)、香港(20%);美国被试更倾向于个体(19%)。这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密切有关。

通过对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4种方法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关很显著。这说明集体——个体价值取向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有结构的概念群,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其不同的内容;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则必须从复合构思出发,多角度、多方法地探讨。这也说明集体——个体价值取向的内涵很大,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很受时代特点的影响。

集体——个体价值取向在城乡和年龄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男女性别维度上的差异不明显。这可能和本研究的被试是青少年学生有关。

本文的目的是想在方法学上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上对价值取向作初步的尝试。在方法学上,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中,由于其关系比较复杂,用多方法复合式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只要研究的构思正确,进行复合式方法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社会科学中进行多方法复合式分析研究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在文化的差异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外被试、城乡被试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5 结论

本研究支持了有关价值取向复合构思特征的假设,在价值取向理论方面获得了新的结果,并对不同年龄、社会经济背景下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动态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本研究尤其在价值取向的研究方法论方面取得了充分的资料和证据,对于进一步系统研究价值取向和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途径。

标签:;  ;  

不同年龄城乡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方法复合分析[1]_价值观取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