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采集方法在桡动脉采血的应用效果论文_蔡日秀1,潘东洪(通讯作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宁 530023

摘要:目的:探究一次性7号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在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需要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的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采集标本,对照组直接采用动脉血气针采集标本。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皮肤出现瘀斑、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皮肤出现瘀斑、疼痛程度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在桡动脉采血成功率高,同时减轻疼痛阈值低的患者因采血而带来的疼痛感和恐惧感。

关键词:7号头皮针;桡动脉;采血;动脉血气针

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是救治危重病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操作。正确、及时的血气分析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机体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对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指导氧疗、床边血液净化时各种电解质、酸碱的补充速度、置换液的配置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1]。直接使用血气针采集血气标本时,由于穿刺针头粗大,强烈的疼痛感易引起患者情绪紧张造成血管收缩,同时当针尖触及动脉时,往往会引起动脉痉挛,动脉搏动不明显,导致穿刺成功率降低。将选取我院100例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与直接采用动脉血气针在桡动脉采血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入住重症医学科100例需要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的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1.0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4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观察组:由采血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采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在无菌操作原则下采集标本。打开动脉血气针包装,弃去针头,连接一次性无菌7号头皮针。定位好穿刺点,穿刺部位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为进针点。确定进针点后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利用左食指的触压觉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然后右手持一次性7号头皮针呈45°~60°角快速刺入血管,见针头与硅胶管连接处有鲜血流出,证明穿刺成功,采集完后用无菌方纱进行局部按压拔针,局部加压止血5 min~10 min。拔针后马上分离一次性7号头皮针,套上无菌塞子,并转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立即送检。

2.2 对照组:由采血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在无菌操作原则下直接采用动脉血气针采集血标本。穿刺部位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cm 即为进针点。用左手食指和中指轻压固定穿刺点于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成45°~60°角进针,穿刺成功后采集完动脉血标本后用无菌方纱进行局部按压并迅速拔针,局部加压止血5min~10min。分离针头后立即套上无菌塞子,并转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立即送检。

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两种不同采集方法采集血标本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皮肤出现瘀斑、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疼痛程度由釆血护士记录。

2.4 疼痛分级 采用面部表情量表疼痛评定法[2]评估患者穿刺过程的疼痛程度,0级无疼痛;Ⅰ级有点疼痛;Ⅱ级轻微疼痛;Ⅲ级明显疼痛;Ⅳ级较严重疼痛;Ⅴ级剧烈疼痛。

2.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所有结果均采用R X C列联表的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高;患者皮肤出现瘀斑、疼痛程度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一次性头皮针头连接动脉血气针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具有定位准确、穿刺容易、血样合格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3]。本次结果中也表明使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在桡动脉采血,由于穿刺口较小,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容易止血,利于血管的自我修复,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虽然直接用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穿刺快,但动脉血气针的针头较一次性7号头皮针粗大,强烈的疼痛感易引起患者情绪紧张造成血管收缩,同时当针尖触及动脉时,往往会引起动脉痉挛,动脉搏动不明显,此时为了能采集成功会继续来回穿刺,容易增加穿刺点局部组织发生血肿的机率;如若进针时仅扎破血管,针筒中只有少量血(<0.5ml),血管周围出现血肿无法完成此次抽血时,则需更换动脉血气针,重新穿刺抽血。如使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由于针头与注射筒之间还有一段延长管,少量的血(<0.5ml)不会流入注射筒,故只需更换头皮针而不需更换动脉血气针。

笔者认为使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采集动脉血标本优势更明显。首先一次性7号头皮针因针头锐利,穿刺时阻力小,对血管刺破小。如果一次进针未扎中血管,继续进行进退针、来回穿刺都较采用动脉血气针头易,皮肤不易发生瘀斑或血肿,同时减轻病人的疼痛。采用头皮针连接动脉血气针在桡动脉采血具有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同时减轻疼痛阈值低的患者因采血而带来的疼痛感和恐惧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兰飞.应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血气标本采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9(17):60.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41.

[3]苏芸.头皮针经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5):391-392.

作者简介:蔡日秀(1992.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人,护士,本科毕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530023。

*通讯作者:潘东洪(1962.2-),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人,副主任护师,大专毕业,从事临床护理研究。工作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530023

论文作者:蔡日秀1,潘东洪(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采集方法在桡动脉采血的应用效果论文_蔡日秀1,潘东洪(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